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一书的经验线索,即波利尼西亚的赠礼制度、美拉尼西亚的库拉、西北美洲的夸富宴为主线,在不同的呈献体系中展现古式社会的礼物交换形式。礼物交换中普遍存在着的"送礼、回礼、收礼"义务,使得礼物形成一个流动圈,进而形成一个礼尚往来的社会。礼物之灵赋予礼物一种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共融的特点,体现了礼物的社会性、整体性。礼物交换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部落间、氏族间的行为。古式社会中礼尚往来的特点表现为:从非竞争式交换到竞争式交换、从平衡式交换到不平衡式交换、从被动交换到主动交换的发展,体现了莫斯的进化论视角。重新回顾、梳理古式社会中礼物交换的现象,明晰古式社会礼尚往来的形成、发展机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问题的提出莫斯在《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一文开头明确了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即"在后进社会或古式社会中,是什么样的权利与利益规则,导致接受了馈赠就有义务回报?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2借着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莫斯在社会理论、社会学方法论和道德主张三个维度上充分地论述了社会学年鉴学派关于总体性的主张。礼物交换中的总体性首先体现在人们与物之间的混融上。借着物在礼物中的流  相似文献   

3.
"月也"是侗族地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其主要内容可简单分为宴请与娱乐两部分,涉及"吃"与"被吃","表演"与"观看",通过这样的关系转换,侗族人群交往背后相互宴请与娱乐的交换机制得以展现出来。双方之间的交往活动以猪头礼物的"欠"与"还"标记出来,形成一套互惠性计算的逻辑,这个过程中的礼物交换及其展演的文化象征代表着村寨之间交往关系的确立和维系。"欠"与"还"的运作,植根于各民族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套共享的规则体系。虽然"月也"本身限定在侗族的村寨之间,但是其背后的民俗规则超越了民族界限,适用于地区内的多个族群,从而整合出某种超越族群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莫斯的《礼物》是人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通过对古式社会中的礼物交换行为进行了解读,揭示了赠礼行为与回馈并未是完全自愿的,是义务性行为,根源在于赠礼首先是一种政治行为,这是基于古式社会中人与物之间是相互混融的观念,由此批判了当代人与物之间的割裂关系,对于理解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礼物作为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经典话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学者围绕着莫斯的"豪"(hau)论证、补充、完善礼物交换的范式.随着人类学对复杂社会的研究取向和商品拜物教的发展,礼物与商品的天然链接使得商品成为交换的主流,人们开始关注商品从市场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后,商品在"去商品化"后的社会发展及其背后的不同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关系与权力,开启了物的生命史与文化传记研究,为消费社会人们对于商品的研究开启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丧礼的普遍存在,根源于"个人之间牢固的相互依赖与死亡的现实——对人来说最使人烦恼的又是最具破坏性的——正是产生宗教信仰的主要来源。"从笔者的调查结合既有资料来看,在墨江县孟弄乡半坡村的葬礼中,出现了不同于我们之前对礼物交换认知的交换方式,也难以用已知的人类学的既有礼物理论去解释的象征性交换,而且,象征性交换已经在当地出现日常性、连贯性的认知,且通过该交换还能更深层次地研究村寨中人际关系、祖先灵魂观念、伦理观念以及交换对文化传承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评论的依据 本文是关于破坏在社会生活组织中的作用的反思。莫斯(Mauss)在其著名论文《礼物》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力量迫使受礼者回礼呢?”基于莫斯的这个问题,使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什么特质经常导致破坏成为创造的条件,成为死者变为善者的条件?破坏似乎不仅仅是把某种人类的秩序与某种神圣的秩序联系起来的祭祀仪式中的中心行为,它通常以自身的方式反过来转换生者。  相似文献   

8.
由于保健食品符合我国长期以来的养身观念,表达了人们期望福泰安康的美好愿望;现代保健食品采用各种精美的外包装,使人们送得体面,符合传统的礼物概念;因此,保健食品已成为现代馈赠行为模式中用于维系社会关系网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保健食品为礼的民俗事象的流行,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观念及其表现形式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变异.  相似文献   

9.
丧礼的普遍存在,根源于"个人之间牢固的相互依赖与死亡的现实——对人来说最使人烦恼的又是最具破坏性的——正是产生宗教信仰的主要来源."从笔者的调查结合既有资料来看,在墨江县孟弄乡半坡村的葬礼中,出现了不同于我们之前对礼物交换认知的交换方式,也难以用已知的人类学的既有礼物理论去解释的象征性交换,而且,象征性交换已经在当地出现日常性、连贯性的认知,且通过该交换还能更深层次地研究村寨中人际关系、祖先灵魂观念、伦理观念以及交换对文化传承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互惠交换是人类学研究传统中诠释文化规则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侗族传统民居上梁庆典中的互惠交换提供了理解侗族文化特质的新路径,其表征方式就是劳务互惠和礼物互惠.劳务互惠表现出与一般交换不完全相同的三个特征——即时性、延时性和多义性;礼物互惠是一套糅合了“父系法则”与“个人亲疏”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在强化侗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建构出新的人际网络.两种象征性互惠交换在上梁庆典中的有机结合,完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整合,实现了侗族传统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1.
在湘西村镇调研之际,民间社团成为我们经常接触的重要对象,这使我们逐渐认识到,民间社团是地方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民间社团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渊源于相应的历史或社会情境。相对于国家核心权力而言,民间社团处于边缘,但在组织民俗活动、调解地方纠纷、保护传统文化和维护社会权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国家核心权力缺席的情况下,边缘权力发挥着重要的维系作用。同时,民间社团所拥有的边缘权力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去弊,进行合理的引导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交换含义并不限于经济,而涵盖了社会。"独龙族传统农业劳作中的交换与互惠,以互助、换工、共耕等为主要形式,其动机、功能和目的的指向并非是纯经济性或物质利益的,而是杂糅了情感、声望、义务、道德、身分,甚或是秩序和交往等社会性要素。在无分层的独龙族社会中,交换和互惠促成广泛的社会整合,成为连接人们共同生产消费、生活互动的纽带。独龙族交换与互惠现象的人类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兴起于西方的现代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2014年以来,学者在闽东发现大量清代乾隆年间以后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成为规范乡村社会婚姻行为、道德行为的准则,也成为当地宗族立嗣承祧、平息民间争讼、维系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私法,并演变成为乡村社会人们遵循的习惯法。  相似文献   

14.
学界关于礼物交换的研究多遵循莫斯的经典理论路径,讲求送礼与回礼的对称,注重探究礼物的神圣性,追寻“礼物之灵”的内核所在,但八坊社会日常的礼物流动在表面看来却并未完全遵循对称互惠的往来规则。在当地,送礼者着意物品样式与种类的搭配,受礼者关注其蕴含情谊和心意的表达,前者不甚期待回礼,后者不太强调多寡,故以所谓的传统礼物互动来刻画赠予者与收受者的关系似乎并不完美。深究即可发现,表象之下,八坊人实际想借助礼物流动构建的是送礼者与群体伦理间的交换脉络,由社会勾勒出的“礼数”将最终完成回礼并展现出一定的对称特征。由此出发,对礼物互惠的进一步讨论,在交换主体及社会因素上的拓展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考虑。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在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刘锡诚的论文阐释了民间信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民间信仰不是"烫手的山药",而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民间信仰弥散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中的精神布帛,这种状况是历史的必然存在。他主张以民间信仰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观念而置换"迷信"的背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市场上的"牛中",是当地牲畜交易的中介人.尽管"牛中"本身并不直接交易牲畜,但他们在当地牲畜交易市场的运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基于对亥日牲畜市场的调查,文章对于牛中在市场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牛中是维系南圩亥日牲畜市场交换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活动促进了牲畜交易市场与当地社会的整合,而牛中现象的出现也折射出南圩农民在商品交换问题上的风险意识和成本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礼物的两种不同逻辑: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阐述的互惠交换;法国理论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提出的礼物、牺牲以及无回报或不确定性回报、牺牲或仪式性支出。古代中国的文本也揭示了两种逻辑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而通过在温州农村等地方的田野考察可以在当代中国发现这两种礼物的逻辑。中国北方的商周文化和北美西北海岸的本土文化可能存在着古老的联系,从宴会器皿和其他手工艺品的艺术图案可以看出这一点。在中国现代性的背景下,来源于新教改革的现代西方思想时常被不加批判地接受,而非西方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可以帮助现代中国文化摆脱某些西方思想的霸权。莫斯和巴塔耶关于礼物、宴会和牺牲的理论受到美洲西北海岸本土文化的启发,有助于促进现代中国重新与自身丰富多样的古代文化传统进行联系,从而在审问中国现代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云南白族的民间曲艺已经被中国的曲艺专家所认同,民间曲艺反映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历程,和民间文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瑰宝。因此,做好云南白族民间曲艺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就云南白族民间曲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析,依托大理古戏台的传播平台,提出了有效的传承发展策略,旨在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绕家人的民族节日、婚礼习俗、丧葬习俗、民间禁忌等方面论述了祖先崇拜在绕家人生活中的作用,并简要分析了绕家人祖先崇拜的原因和特点,认为祖先崇拜是维系绕家人作为一个群体的重要信仰纽带,为文化人类学者研究绕家人以及绕家人的群体认同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刘三姐"是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也由此从民间传说形态走向社会文化形态,成为广西文化、壮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代表,成为艺术和文化的精品."刘三姐"的"传歌"形式和内蕴使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流变性,也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共同性.这不仅成为"刘三姐"传承和延续的原因,也成为其发展、创新的动力,有利于"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立和"刘三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