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处理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紧要的工作.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民族年轻的力量,做好他们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对于我国当前民族关系的处理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将对某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进行实证研究,对他们接受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进行梳理,对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进行分类归纳,希望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对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相似文献   

2.
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担负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实际能力的任务,民族高校由于培养目标、对象和机制的特殊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更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四个认同"是新形势下我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与民族团结和谐文化的内核,将推动我国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对他们开展增强"四个认同"意识的教育,能够从思想基础、情感基础、文化基础与理想信念基础四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他们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与政治意识,进而增强高校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顾斐泠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20,11(2):71-76, 136-137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重要群体,是推进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维护我国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认同,增强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这既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民族教育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结合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探寻通过铸造信仰认同、增进理论认同、激发价值认同、整合利益认同、建构话语认同、培育情感认同等路径,提升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对保证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内涵,在新时期民族高校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民族高校面临的新的问题,文章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创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以及以科学发展观创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等三个面阐述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试论发展民族教育与加强民族团结的关系孙懿在民族众多、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我国,发展民族教育决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它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这样来把握发展民族教育的理论意义,才能对发展民族教育的现实重要性有真正的了解。民族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云南民族大学以完善的机制作保障,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各类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开辟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新途径,对高校的民族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创新是搞好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思维开辟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天地,这就要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思维对象、方向、模式、手段和趋势等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其内涵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不谋而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供良好平台,二者共荣互促。文章浅要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从中得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云南民族大学以完善的机制作保障,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各类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开辟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新途径,对高校的民族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黄桂枢民族团结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解放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而民族团结则始终是我们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云南来说,民族团...  相似文献   

12.
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民族高校民族团结与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广大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校园环境。构建民族高校中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坚持平等、尊重差异是基本前提;加强沟通,化解矛盾是关键;加强文化引领、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重要场所,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要把它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当前民族团结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民族团结教育当作政治任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化、知识化;教育方法采用灌输和宣传简单的方法;民族团结教育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如何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以M中为例做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必须加强大学生民族观、宗教观、价值观、发展观、平等观等五个方面的教育,构建反映时代特色的灵动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团结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谨向为《民族团结》的成长、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同志表示祝贺和敬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各方面的工作都与民族问题有关。各部门尤其是领导部门,都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制定政策、处理问题时,都要想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都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  相似文献   

16.
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正确把握民族工作形势,进一步提高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问题。我省地处祖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处理好民族关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始终是我省一个…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个民族自治地方。三十六年来,他们在处理民族问题,不断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贯彻党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进入了又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全区政治、经济形势一年比一年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最近召开的全区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就是这种大好形势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大会的开幕式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赫同志作了报告。他的报告分三个部分:一、三中全会以来为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所做的主要工作,二、三十多年来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区民族团结新局面的几点意见。现将报告的第二部分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团结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本保障,民族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新世纪、新阶段,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中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向心心理,是更高层次的民族心理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是贯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其实效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抵御民族分裂主义思想侵蚀,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不断进步。采用CiteSpace5.6R5软件版本为研究开发工具,对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228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1992年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经历了萌芽起步、深入拓展、快速发展等阶段;研究方法主要以质性与思辨为主,无证分析与感悟性成果颇多;研究背景主要立足于"新时代",以"基础教育"为研究起点,以"高等院校"为研究场域,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研究内容。根据当前研究趋势,建议拓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区域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提升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系研究、学校教育载体等领域,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增添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