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慈孝"与"礼忠"分别奠定了中、日民族各自的伦理根基."慈孝"的伦理精神内核主要是"仁爱",而"礼忠"主要是"义理";"慈孝"的道德情感表达特征主要是"推己及人"、扩散性、辐射性,而"礼忠"主要为"内外差异"、集中性、排外性;"慈孝"社会下人伦关系模式主要是"纵横式关系网",而"礼忠"社会下主要为"纵式关系链";"慈孝"下的道德评价标准主要看是否"仁",而"礼忠"下主要看是否"忠";"慈孝"下的中华民族侧重追求"和谐";而"礼忠"下的日本民族侧重追求"超越".  相似文献   

2.
诗歌中的空灵意境是诗人恬淡自然空寂的心境和主观情感移情于宇宙万物客体,通过对刹那渺小物像形象状态的观察描绘,引出对宇宙万物永恒生命和"道"的哲理性思考和感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诗歌中的空灵意境,是一种辩证审美哲学,"空"与"灵"形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对比中包含统一,"空"是"无","灵"是"有";"空"是"无限","灵"是"有限";"空"是"阴","灵"是"阳";"空"是"虚","灵"是"实""空"是"静";"灵"是"动"。然,"空"中有"灵","阴"承载着"阳","虚"中有"实","静"中有"动""冷"中有"暖","无限"承载着"有限"。诗歌短短几行字却给读者呈现了渺小生命面对广阔寒寂空间所呈现的生命状态、从而折射出作者本人的思想形态、价值观和人生宇宙哲学观。  相似文献   

3.
处在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民族除其自称之外,还有他称.然而,令人费解又值得深思的是苗族他称之多,可谓居于全国各族之冠.曰"黑苗"、"白苗"、"青苗"、"红苗"、"花苗"者有之,曰"长裙苗"、"短裙苗"、"尖头苗"、"长角苗"者有之,曰"背牌苗"、"锅圈苗"、"盘头苗"、"歪梳苗"者有之,曰"鸦雀苗"、"斑鸠苗"、"四卯苗"者有之,曰"古董苗"、  相似文献   

4.
依据"的"出于"者"及袁毓林"谓词隐含"等理论,求证了"NP+的"的渊源历程和结构理据"NP+的"来源于"NP+者","NP+的"中隐含了"作、当"一类动词,它是"作/当+NP+的"的紧缩形式,其中"的"提取"(作/当)NP"的主语,这种"的"跟"VP+的"中的"的"是同一个名词化标记.从汉语的发展趋势看,"NP+者"演变为"NP+的"后,最终的结果将是名词化标记"的"的脱落.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否则,就会出现"多"与"少"的反差,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反比.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之现代性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历史阶段和概念,在基本界定了"现代性"、"文化认同"的内涵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全球化"与"现代性"、"全球化"与"文化认同"以及"现代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并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李德成 《中国藏学》2013,(S1):91-95
元代北京藏传佛教佛事活动诸如祈福禳灾之类,种类复杂,名目繁多。根据《元史·释老传》记载,元代北京一年之中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主要有30余种。但是有些提法不够准确,文章根据目前藏传佛教较为规范的提法加以考释,如"亦思满蓝"、"搠思串卜"、"鲁朝"、"牙蛮答哥"、"斟惹"、"歇白咱剌"、"且八迷屯"、"睹思哥儿"、"收札沙剌"、"阔儿鲁丳卜屯"、"撒思纳屯"、"南占屯"、"卜鲁八"等。除提法不够准确的以外,其余的名称或内容,亦根据目前藏传佛教较为规范的提法加以解释,如"庆赞"、"施食"、"回遮施食"、"酬神施食"、"静坐"、"自受主戒"等佛事活动的有关提法。  相似文献   

8.
关于"胜兵",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常务兵'",并将"胜兵制度"解释为"常备兵制度",本文则认为将"胜兵"解释为"能充当兵士参加作战的人",从训诂学角度看,是不确切的,关键在于将其中的"兵"字误训为"兵士"了。正确的解释应是:"胜乓",首先是力能操兵的意思,其次指"胜兵者",即为能操兵的人,引申为能操兵作战的人。  相似文献   

9.
locha,满语也写成lokcha、lochan、lucha、luchan,译为"罗刹",或者"罗叉"、"老枪"、"罗车"、"罗沙"、"罗叉"等;oros,又写成oroso,译为"鄂罗斯"、"俄罗斯""厄罗斯"、"阿罗斯"、"翰鲁思"或"兀鲁思"等。"locha"和"oros"都是对俄罗斯、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的称呼。"locha"一词借自于汉语,属于民间用语,在清初的官方史籍或者地方著述中时常出现。"oros"一词来源于蒙古语,官方史籍早有记载,当"俄罗斯"一词代表主权国家时,使用"oros"。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多学科分析的一个焦点,"表演"是"艺术性的"、"反思性的"、"表演性的"、"传统的"及"呈现中的"。具有不同学术谱系的"表演研究"正在趋于融合,"表演研究"的任务就是理解"表演"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区别,阐释这些"区别"在社会生活中的形式、意义与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为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设立的缘起、以"雪域宝鉴"为主题的展览进行了全面叙述。该展览共展出藏族珍贵文物近千件,分"见证西藏历史"和"弘扬藏族文化"两大主线。其中"见证西藏历史"下设"多元一体"、"崭新纪元"两大部分,"弘扬藏族文化"下设"智慧之匙"、"艺海遗珍"和"雪域风情"三大部分。以通过展览,印证西藏主权、继承和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展示西藏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释“息”     
本文主要就几本工具书中的"息"的解释进行了分类,得出一共有两个"息"字:一个是基本义为"呼吸",并由此引申出"蕃滋"、"子女"、"利息"等诸义的"息";一个是表示古方国名和娃的"息",它们是同音字,并且指出这种同音关系是一种偶然,二者之间没有联系.还简要分析了"息"与"媳"、"熄"、"癔"、"螅"、"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至"、"哈至"是裕固族东迁以前的故地名称,在元明史料中又写作"薛出"、"合出"或"写出"、"哈出"。本文作者从有关材料出现的历史背景、语音关系及明代关西诸卫内迁人数比较三方面论证了"西至"、"哈至"就是沙州、瓜州,"西至"、"哈至"是汉语沙州、瓜州译成阿尔泰语系语音后再译回汉语的过程中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礼"是孔子的基本思想,难点在于如何把握"仁"和"礼"的关系。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对《论语》中"礼"的深意、实质、终极目标进行研究。重点论述各篇中"仁"和"礼"的关系以及"礼"在《论语》中的地位。结论表明,《论语》"礼"之思想是"仁"的具体体现,"礼"在《论语》中对孔子"仁"有重要的论据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沃沮族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毓黻先生主张"靺鞨,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但文中缺少两个关键的环节,即"沃沮"与"勿吉"、"勿吉"与"靺鞨"的音转关系.本文试图从音韵学的视角来论证"沃沮"、"勿吉"、"靺鞨"在族称上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儒家经典,历来笺注解读之作品,层出不穷,汗牛充栋。我们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选取《论语》中五个关键词:"信"、"礼"、"仁"、"义"、"利"等,进行新的解读,跳出了原来的以纯文献文本解读或者形而上的解读套路,把孔子所讲的"信"、"礼"、"仁"、"义"、"利"等引入到社会场域中来,从社会结构、社会角色等视角予以新的解读,希望能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更为本质性的特点方面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一次"右转弯",即从"左翼"民族主义向"右翼"民族主义过渡。事实上,这种过渡不在于"左翼"民族主义的急流勇退和"右翼"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而在于"左"、"右"两翼先后垄断民族主义话语。在这一蜕变过程中,"左"、"右"两翼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主义传统,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实现了"神圣联合"。  相似文献   

19.
以"龙场悟道"及其之前的"为学"诸变为题,根据阳明《年谱》及相关记述,分析王阳明的为学历程,是"三变"、"四变"还是"五变"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在民族志文本的"写作"和"表述危机"的背景下,笔者通过对"网络日志"与"民族志文本"在"谁在写-为什么写-在哪里写-用什么写-写什么"的系统性过程的描述,开始寻找"网络日志"成为"自我反射式"民族志文本的合法性所在--以"自我反射"的方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思想变迁等背景下以"我"为主体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民族志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