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现代化的宏伟叙事拉开帷幕以来,凉山彝人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作为彝族传统婚姻制度重要组成的婚姻聘礼亦呈现异化之态,高价聘礼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在“高价聘礼”背后,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处的问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出现高价聘礼现象,西海固回族社会亦是存在着高价聘礼现象,理解西海固回族高价聘礼现象需将其放置于乡土中国的特定语境,既要看到聘礼本身为一种带有博弈性质的财产转移,同时乡土社会中的面子观和婚姻市场中稀缺资源的竞争,导致了西海固回族高价聘礼的出现.高人情伴随高价聘礼出现,客观上起到了困境中经济互惠互助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聘礼的种类与消费结构、聘礼的名目及社会功能以及聘礼运作规则等问题做了探讨.文章认为,加强对聘礼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婚姻缔结过程中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特殊需要,以及各个民族有关婚姻家庭的社会文化规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保安族传统婚姻习俗既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着相同的内容,即提亲、订亲、送聘礼和娶亲,又有较为独特有趣的一些礼仪,如"四色礼"、"叫客"和"转客"、"奴工木哈钱"、"五色米"、"贴对联"、"抬钱"等。  相似文献   

5.
何真 《民族学刊》2022,13(3):75-83, 146
近年来凉山彝区出现彩礼上涨并异化的现象,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是当地移风易俗工作的硬骨头。法律多元主义下国家法、习惯法、党规三者建立了以“硬法”为基础、“软法”为维度、“坚硬的软法”为导向的“软硬混治”的高价彩礼治理模式。该模式的有效运行取决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从而实现对高价彩礼的“会通治理”。  相似文献   

6.
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与通婚圈--以宁夏南部单家集村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作者在宁夏南部一个回族聚居村单家集所开展的调查为基础,对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和通婚圈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认为,如果在研究聘礼的同时留意它与嫁妆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补偿、互惠和财产转移等多重经济意义。在嫁娶过程中,男女双方父母的部分财产以实物、现金等形式转移到了新郎和新娘组成的新家庭中,从而为新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宁夏南部乡村回族社区的通婚圈是在地理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和亲友网络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在盛行一夫一妻制的大理州洱源县西山乡白族传统社会中,婚姻之外还存在着结交情人的"采百花"习俗。"采百花"习俗在当地白族传统社会中呈公开而普遍的存在状态,与其他绝大多数社会为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所规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相悖。本文作者对"采百花"习俗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深入分析研究了大理洱源西山白族传统社会中"采百花"习俗的历史文化背景、基本特征、群体认同、社会规范及其在当代社会中发生的变迁,为探求白族传统婚俗文化提供了一个民族志个案。  相似文献   

8.
许多学者在理解中国社会的当代转型时,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视为"传统"社会的写照,现实情况与差序格局理论不相符,被视为"现代"与"传统"的差异。而本文通过分析清中期北京旗人日记《闲窗录梦》中记载的葬礼活动,发现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城市社会中,人际关系模式只是大体遵循差序格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核心层不完全由血缘和地缘关系决定,市民通过拟亲属称谓构建自己的直系亲属层。而同心圆的格局也在相当程度上被社会身份分层与经济地位分层所打破,变成锯齿状模式,这与学者们在现代社会中观察到的现象非常近似。同时,葬礼也是社会关系动态重组的重要时机。这提醒我们,描述中国社会的当代变迁时,必须首先明确"传统""现代"与"城市化"等系列概念的内涵,以往我们认为属于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可能只是"传统"本身从乡土到城市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身体实践"是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这本书中提出的重要概念.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是社会学和人类学讨论集体记忆如何保持问题时的一个专有名词.既然存在一种叫社会记忆或集体记忆的东西,那么我们通常就会认为,"社会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无非是通过文字,口碑、仪式和文物来表现,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历史"或者"文献"的问题.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艺人表演时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来传承社会记忆的方式以及乡村的口述史对于传播社会记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思维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主的传统展览不断地向互联网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形成了"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播行业"的现状。本文针对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与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创新思维、开放生态等特点,提出了将"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进行跨界重组,以加强传统文化在国人中的影响力,扩大传统文化在国人之间的传播范围。在互联网时代,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展示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乡村社会。新疆南部地区少数民族乡村治理存在"流动困境""公共性困境""治理主体的结构困境"以及"治理创新的困境"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来自乡村社会本身。因此,本文立足于新疆南部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的现实基础,针对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出在保持社会内部团结的基础上创造社会外部链接,实现传统社会关系的现代转型、发展社会组织、畅通社会力量参与途径,同时面对特殊又复杂的社会环境要在党的强领导和政府的强作为下多方参与,稳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出台是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宏观保障,然而在现代化这一源自西方传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兰州鼓子等中国传统文艺的发展依然堪忧。本文借助美国文化社会学家Wendy Griswold的"文化菱形"模型,考察兰州鼓子在当下社会中的生存样态。通过对模型中社会世界(social world)、创造者(creator)、文化客体(cultural object)、接受者(receiver)这四个单位的分析,来探讨在传统文化的生产与接受过程中,传统文化究竟与现代社会发生着怎样的冲突,这种冲突又在何种程度上有着解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唐与回纥交聘礼仪的几个问题顾吉辰回纥自唐太宗贞观(618年)初遣使入唐朝贡至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纥政权覆亡止,共存相处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安史之乱发生,李唐曾借助回纥军事力量,讨逆平贼,一度助长了回纥势力的崛强。唐与回纥未尝不欲相吞噬也,而力皆...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的中缅边境地区,跨国婚姻具有普遍性,但因其存在着"婚姻不登记"、"户籍普遍缺失"等突出特征,缅甸籍配偶婚后在中国的社会融入成为问题。其中,政治-合法性融入困境尤为突出,其主要体现在:中国公民身份获得的制度环境、缅甸籍配偶作为中国居民的"公民权利"实践以及跨国婚姻主体的融入意愿。在寻求其社会融入途径时,须综合考虑国家制度环境、民族传统实践和主体意愿及三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拉马文才  何建桦 《民族学刊》2023,(10):112-119+159
本文基于对凉山州美姑、甘洛、越西、盐源四县的田野调查,发现自抵制高价彩礼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实施以来,凉山彝族彩礼经历了从“无礼不婚”到“以礼入婚”的过程。无礼不婚,指彩礼在凉山彝族婚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没有彩礼就无法成婚。高价彩礼强化偿付和资助功能,使其在维系社会关系、婚俗礼仪上的社会文化功能弱化。以礼入婚,是指通过对彩礼数额的调整,使彩礼在功能和意义层面发生改变,并将其纳入新的文化系统中。从“无礼不婚”到“以礼入婚”的动态转变,表明彩礼仍然是婚姻缔结程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文化价值是值得保留的。通过对彩礼功能与意义的重新整合,使之切合群众利益,这样彩礼作为彝族地方性知识才能具有兼容现代化的能力与空间。当前抵制高价彩礼的具体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彩礼在彝族地区所出现的变化如何影响其社会结构与文化系统,二者在移风易俗进程中的互动与整合是值得研究与思考的。  相似文献   

16.
居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深处的恩加人(Enga),平时举行各种仪式——成年仪式、聘礼仪式、因杀害某人而赔偿损失的仪式,等等。但是,最精彩、最重大的仪式要数“梯”(Tee)。这是一种进行交易的仪式,实际上涉及到恩加人的各种文化因素。恩加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大的文化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广西边境壮族传统农商文化赖以依存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它必须适应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对接才能存续与发展。充分利用传统农商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资源,不断提高边民的商业文化意识和农业种养技术、耕作方式、互助合作等农业文化,这种传统的经济习俗就可望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并将向"大农大商"方向发展,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血缘、地缘的社会动员与人情交往关系在藏族传统社会中是一种重要社会资本,并随着人口流动不断拓展到传统社会以外的都市社会;借助现代新媒介及社交工具,在中心城市派生出各种新型社会关系网络,成为流动到城市人口的新社会资本。文章以到成都就医的藏族群体为观察对象,通过观察和具体参与藏族在成都就医活动全过程,对藏族传统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的流动及其在都市中被整合利用、成为藏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从"内卷化"到不断外化拓展的情形,进行生动细致地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梅 《民族论坛》2013,(7):45-47,51
侗族乡村社会传统权威主要指侗款制度所树立起来的权威,它是在没有建立国家政权或是国家政权无法完全渗入的时期,对侗族乡村社会的管理与控制。但是,随国家政治权威的不断深入,现代国家政权体系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与控制也日益增强。因此,在侗族乡村社会出现了传统权威与现代国家权威体系"双重权威"并行的新情况。两者的互动,有效维护了侗族乡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侗族乡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