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从唐代笔记杂纂看唐人婚礼,既承袭古代"六礼",又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些新的变革.传统婚礼的形成、发展与流变,其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因而,婚礼中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宗法意义.因此,本文以笔记杂纂为切入点,探讨以婚礼礼俗为代表的隋唐民俗生活,并基于此来讨论文学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民俗因执政者而改头换面,不免受统治阶层的意识影响。但民俗的"民",具有历史性、大众性、约定俗成的契约性,对统冶的专制性具有相应的对抗力量。民俗是民族心理、民族语言文字、民族习惯的承载体。反民俗的逆流,常会体现在教育改革的官学和私学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4.
民俗因执政者而改头换面,不免受统治阶层的意识影响.但民俗的“民”,具有历史性、大众性、约定俗成的契约性,对统冶的专制性具有相应的对抗力量.民俗是民族心理、民族语言文字、民族习惯的承载体.反民俗的逆流,常会体现在教育改革的官学和私学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5.
从春秋时代起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止,中国社会风俗发生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而社会风俗之一的色彩民俗的演变则堪称奇异无比,精彩纷呈,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7.
民俗影像可以提供如此信息:民俗发生的地域特征,民俗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人物表情、肖像,民俗事件的过程结局等,凝固下的这些瞬间使我们的视角停留在时间与空间交叉点。年年有民俗事像与生活,场场参与者和活动过程都有差别,照片影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让我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享受同样的内容,在“读图时代”或“视觉年代”,民俗生活的影像表现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民族文化开发传播的需要。彝族毕摩的插图经书与凝固瞬间的影像价值生活在大西南的彝族人有着悠久丰富的视觉文化,古老的彝族象形文字与毕摩的经典插图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公元663年(龙朔三年),吐蕃灭亡吐谷浑之后,唐蕃争夺安西四镇、丝绸之路和青海的战争,相当激烈,至今青海境内、黄河北岸还有多处名为“汉血原”和“汉尸原”的地方,遗存着当年战争的酷烈.到680年,吐蕃已“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岭(?)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资治通鉴》卷二○二).安史之乱起,唐朝驻守河陇的精兵猛将调回关陕一带,吐蕃乘机占领河陇,只有一些孤城在吐蕃包围下,苦战坚守.781年,沙州坚守十一年后,因弹尽粮绝,才与吐蕃签订城下之盟.至自,吐蕃在隐定住对西域、河陇的统治.851年(大中五年),吐蕃王廷内讧,无暇东顾,张义潮举兵起义,收复瓜、沙、伊诸州.到866年,吐蕃最后退出西域,河陇失地重归唐版籍.在这占领西域、河陇将近百年的时间里,吐蕃几乎 相似文献
9.
10.
兵团民俗是兵团各族职工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和集体享用的生活文化。通过对八师石河子市133团、143团民俗生活的田野调查,从赶巴扎、节庆互动和语言交流三方面观察与参与观察,运用民族关系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探讨,由此折射出兵团民俗生活与民族关系和谐构建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动交融的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与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更多的选择,和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要求有更多更新颖的、更富有美感的产品来充实生活。生活方式的概念在不断被丰富,在设计领域,我们把生活方式的特点应用到设计中,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掘和领悟设计的主体,深入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意识,创造更适合人们生活方式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吐蕃统一奴隶制地方政权的建立,为佛教传入提供了社会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佛教的传入与逐步发展,对吐蕃苯教及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全面冲击.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是认识藏族宗教文化及其与社会历史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北宋时期吐蕃政权与周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唐统治时期,吐蕃极盛一时,直接构成了唐朝政权的重要边患。唐末五代,由于多种原因,吐蕃势力逐渐衰落。它的东方部族则以西凉府、河湟青唐为中心,散处在今甘、青一带,各成部落,互不统属。宋琪在宋初奏论边事时说:“党项、吐蕃,风俗相类。其帐族有生户、熟户。接连汉界,入州城者,谓之熟户;居深山僻远,横过寇掠者,谓之生户。其俗多有世仇,不相往来;遇有战斗,则同恶相济,传箭相率,其从如流。虽各有鞍甲,而无魁首统摄;并皆散漫山川,居常不以为患”(《宋史·宋琪传》)。后来韩琦也说:“经原、秦风两路,除熟户外,其生户有:蹉鹘、者谷、达 相似文献
16.
昌吉市回族妇女社会参与和某些生活民俗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 ,通过对昌吉市回族妇女社会参与现状的描写及对回族妇女社会参与引起某些民俗变迁的研究 ,认为 :回族妇女在由传统单一的性别角色 (家庭主妇 )向家庭与社会二重角色的转变过程中 ,引发了自身观念的改变 ,观念的改变又是导致回族社会中某些民俗变迁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成的历史久远,而且,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有关民俗的记录和搜集整理,历代志书也非常重视民俗方面的内容。民俗形成的因素复杂,除了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之外,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语言因素等,都对风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恒定不变的风俗是没有的,这些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风俗的变迁,风俗流行过程就是其本身的变化过程。鉴于以上认识,对待民俗文化,我们要持既传承又保护的态度。一方面,传承有价值、有意义的民俗文化,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广泛收集,着力保护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与藏族在历史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西藏在蒙古统治时期正式纳入中央管理,而蒙古统治阶层也对藏传佛教的发扬光大贡献颇多。因此,研究蒙藏民族关系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两个民族的历史事件,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简论六朝时期广西的民族关系林志杰(广西民族学院历史系)六朝是广西民族关系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居住在八桂大地上的土著主体民族──俚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及封建统治者怀柔、征讨恩威并用的二重民族政策下,一方面加速了同汉族的民族大融合,另一方面又为反抗... 相似文献
20.
每个民族或地区的人民,都在一定的地域、土地、山川、气候等自然条件下生存与繁衍,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中劳动与斗争,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世代相传的风尚、习俗,即积久相沿的风俗。各个地区或民族的风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研究各地区或各民族的风俗及其关系的学问,就是民俗学。由于民俗学是民族学、社会学或地方史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民俗学的研究,会有助于民族学,社会学,地方史志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