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彝族漆器的审美,不仅是从简单的色彩解读和纹样排列形式上的美感角度出发,而应该是集文化和历史、内容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审美.本文对云南彝族漆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锦卫  吉伍依作 《民族学刊》2018,9(5):78-83, 123-124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及其文化因其传承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强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彝族漆器工艺与企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发展的难题:漆器产品成本高、销售难;漆器髹饰原料失真;产品开发创新不够;营销方式落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等。对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和帮扶彝族漆器工艺与企业发展,成立彝族漆器研究机构,对彝族漆器进行创新与改革,拓展营销手段和方法,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现化代漆器工厂。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勾勒了四川凉山彝族漆器生产现况和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变化及社会文化原因。认为凉山彝族的传统漆艺风格独特,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漆艺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传统漆艺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漆器大众化的生产趋势和精品的减少,导致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正面临消失的危险,需要加强研究和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4.
吕荔 《民族学刊》2011,2(5):68-72,95
凉山彝族漆器对纹样的应用十分广泛,从各种酒具、餐具到祭祀用具等,可以说无器不饰纹样。凉山彝族漆器上的这些纹样承载着彝族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可谓之"动态的历史"、"有形的史书"。它们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文化内涵厚重而丰富,同时还有着广阔的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民族论坛》2007,(10):63-63
<正>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称呼,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其中位于云南西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生产的漆器,特别是木制漆器,以美观耐用著称。凉山山区盛产漆和木材,有制做木制漆器取之不尽的原材料,因此这里的木制漆器业尤其发达。相传彝族的漆器是一个叫狄伍浦的人发明的,距今约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过去,由于凉山彝族长期停留在奴隶社会阶段,制作漆器的手工艺匠人多是土司的被保护民或奴隶。他们技术不很精细,工具简单而不齐全,在非常艰苦的  相似文献   

7.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红  杜莉  张菁 《中国民族》2010,(11):52-55
地处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180多万彝族人口,散居在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是彝族文化形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饶,植被茂盛,山川雄奇,美不胜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自古便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要冲,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凉山彝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风景线,倍受国内外瞩目,其中凉山彝族的漆器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8.
彝族漆器——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传承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漆器是凉山彝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的一种古朴典雅、墩实厚重、华美与造型独特的餐具、酒具、毕摩(法具)等实用器具的统称;它是彝族造型艺术的源头,体现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宇宙观和审美观,涵盖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本土知识、民间智慧、神话传说、万物起源、历史事件,族群记忆等各方面知识,填补了少数民族在中国漆器史中的空白,是凉山彝族历史文化中最有力度的传承物.  相似文献   

9.
漆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造物形式之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工艺从粗糙到精细,尤其在楚汉时期,达到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楚汉漆器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其功能上的价值,深入探究其在审美上的意义,从而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漆器,并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宋阿依姆 《民族学刊》2019,10(5):64-72, 118-120
彝族主要聚居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民歌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一种形式,它的特征是较为复杂的,同时也是鲜明立体的。基于当前彝族文化呈边缘化、断代式发展的现状,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发展彝族民歌也应从物质、人本、媒介等多个方面予以考察研究。通过比较可见,云南楚雄彝族民歌的推广发展先行,为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四川省文化界对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观念十分高远,因此,凉山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可期,大致可分为“点”“线”“面”三个层面的战略规划:推出“明星式”彝人歌手获取“流量”,重视新时代的彝歌基层教学、搜集整理、翻译和学术研究,以及利用现代传播形态体现彝族民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漆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造物形式之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工艺从粗糙到精细,尤其在楚汉时期,达到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楚汉漆器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其功能上的价值,深入探究其在审美上的意义,从而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漆器,并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彝族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琳 《民族论坛》2000,(2):40-41
据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考证,彝族是远古虎图腾部族羌戎或氏羌的后裔之一,不仅至今仍保留其远古羌戎或氏羌的虎图腾崇拜许多遗迹,而且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和发展。彝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广阔的地域内逐渐创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灿烂辉煌的虎文化,反映了历史上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虎文化是彝族社会意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作为民族风俗特质形态的一个审美范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 云南省哀牢山彝族在举行祭祖活动时,常由彝巫在葫芦瓢凸面绘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彝族传统刺绣图案入手,从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方面探寻彝族刺绣图案的深刻内涵.对图案的来源、色彩、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形式、结构、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探寻规律,与现代审美融合,将彝族传统刺绣纹样与现代图案设计相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原有色彩与构图形式上,对现代设计进行探讨与深化,大胆尝试,保留原有文化内涵的情况下,作者自己做了尝试性的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4.
海菜腔是云南彝族支系"三道红"的民歌,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建水、开远、个旧等地。海菜腔演唱内容丰厚、音乐形式独特、民族特色鲜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菜腔扎根于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之中,蕴涵着彝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其教育传承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具有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多样,具有独特性、生动性和可感性。这些女性形象,是彝族优秀伦理道德观的反映、彝族传统社会角色定位的折射、彝族传统习俗的反映、自由奔放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写照以及彝族社会女性审美追求的体现。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历史文化意蕴丰富而深刻,反映了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的特有内涵,记录了彝族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6.
彝族文化的传播,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这就离不开传播的几种形式。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彝族文化传播进行研究,并对其传播形式进行分析,认为彝族文化可以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形式完成文化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文章拟通过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基本文化背景研究入手,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的方式,并综合运用舞蹈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彝族传统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并借此探究对于彝族舞蹈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拟通过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基本文化背景研究入手,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的方式,并综合运用舞蹈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彝族传统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并借此探究对于彝族舞蹈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风俗是流传千百年的民族习尚,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流淌,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原始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条件下,风俗就是记录文化的"象形文字"。人类有了文字后,风俗也不失其独特的文化流传功能。可以肯定地说,风俗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服饰的穿用风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风俗常常借助民族服饰的物态形式来表现风俗文化中的诸多精神实质。云南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在文献上鲜有记载,但却是借着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得以保存下来。从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的穿用风俗中,不仅可以看到楚雄彝族服饰的特征,还可以看到未被触及的儿童服饰的文化结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傣族和彝族为案例,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审美效果进行了分析,在肯定其审美价值的同时,对如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