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建筑作为人类室内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同时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人类在建筑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各种建筑艺术语言表达其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的风貌.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上具有强烈的表现.藏传佛教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藏传佛教是藏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从内部的佛台到外部的经幡,从火塘边的座位到喇嘛的住床,都打着藏传佛教的印记.藏传佛教的艺术境界,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赞叹,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从藏传佛教主要的精神实质出发,以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郎木寺的藏传佛教建筑为例,探讨藏传佛教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迪庆高原藏族民居建筑与之相应的私人经堂建筑艺术所展示的是藏传佛教艺术所传播的特定历史产物,也是藏传佛教艺术根深蒂固于民间和全民信教的集中体现。更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宗教文化深厚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迪庆高原藏族民居建筑与之相应的私人经堂建筑艺术所展示的是藏传佛教艺术所传播的特定历史产物,也是藏传佛教艺术根深蒂固于民间和全民信教的集中体现。更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宗教文化深厚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18世纪初,安多地区藏传佛教主要寺院禅定寺和拉卜楞寺之间缔结宗教文化关系,是藏族历史和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这种关系的缔结,对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的广泛传播,藏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及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文章以历代卓尼土司和嘉木样活佛的宗教文化联系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禅定寺与拉卜楞寺的宗教文化关系,同时也概括了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安多地区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宗教乐舞羌姆--"法王舞"是塔尔寺绚丽多彩的宗教文化艺术作品中富有独特魅力和独特艺术特征的作品,它集绘画、面具、服饰、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及藏传佛教仪式为一体,以动态雕塑的形式、理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秩序、精湛的工艺手法,惟妙惟肖地创造出时护法神的构想塑造及对藏传佛教生命观的深刻解读与表达.尽管"法王舞"是一种宗教仪式形式,表现了一定的宗教观念,宗教精神、宗教情感和宗教教理.但生命感受脉络是以崇仰意向、生存欲求、审美情绪三个层面为主体的交合结构.因此,在"法王舞"的创作、表演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蕴藏着藏传佛教独特的艺术创作技法、手段,古老、质朴、简洁、凝重的创作意识与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6.
王志豪  阿旺嘉措 《中国藏学》2024,(1):173-182+219-220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青河湟地区东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东部多文化互动的典型区域,历史时期和当代都处于宗教中国化的前沿地带。文章基于多次实地调研获得的材料,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当代实践方面对甘青河湟地区东北段藏传佛教中国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发展态势。研究发现,目前,甘青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继续保持着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同时信教群众日趋多元,宗教仪式汉藏交融,寺院神灵汉藏共处,宗教建筑、宗教艺术也更加本土化,这些都无不体现出这一区域宗教中国化的特点。甘青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在历史时期已经走出了一条以中华文化为底色、融合区域特点的宗教中国化道路,在宗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上也正在呈现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殷厚独特通常,民族文化被定义为各民族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文化分为外在、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显在文化”和不表现在外的由价值观等构成的“隐在文化”。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文史方面,我国少…  相似文献   

8.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都证明,有史以来,壮族先民就已在今壮族聚居区劳动、生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壮族先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原始艺术,而且还包括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虔诚而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远古,原始宗教几乎成了氏族、部落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对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类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等。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如前所述是指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法律、道德,科学、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历算、教育、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与风俗惯制等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极其复杂和丰富的人类社会生活现象,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包括了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财富,包容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专指意识形态和人类精神的载体和表现方式,如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风尚等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内核和活力,它的兴衰,直接反映人类社会的兴衰。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是狭义的藏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万果  王巳龙 《民族学刊》2023,14(4):29-34, 137
以川、青区域涉藏州县的藏传佛教场所为重点关注对象,探讨涉藏州县宗教神圣场域中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渊源、演进历程、现时表达及未来期望。在具有藏传佛教传统的涉藏州县区域,以寺院为核心的神圣场域建构,是藏传佛教历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路径。在川青涉藏州县的多民族复合文化语境下,藏传佛教的神圣场域建构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藏传佛教一方面不断调适以适应本土化的历史现实语境,另一方面则通过教派之间竞争博弈与交往交流,形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藏传佛教文化形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在场的内在基础,并与藏传佛教话语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正反馈路径,不仅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认同心理的地缘文化与宗教神圣场域叙事,而且还以人物交流、宗教传播及文化扩散的方式对周边乃至更远区域的中华民族文化构建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影响。同时,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川青涉藏州县多元文化语境的终极表达。  相似文献   

12.
索朗卓玛 《中国藏学》2024,(1):32-39+210
中国化是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方向。虽然我国五大宗教来源不同,传播发展历史有别,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但都经历了长期的、主动的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发展过程。藏传佛教作为我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化进程早在唐代佛教被引入吐蕃时就已经开始了。历经千余载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化经验,为我们在新时代深入理解和更好地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了诸多借鉴。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唐宋两代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回溯,指出藏传佛教中国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化交融”的成果,也是多元社会关系和合运作的结果。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推进工作需要多方的参与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甘肃藏传佛教爱国主义传统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爱国爱教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坚持爱国爱教是藏传佛教坚持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在当前如何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是必须坚持佛教中国化发展方向,结合佛教教义阐释,系统宣传藏传佛教爱国主义;二是应把爱国主义传统作为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戒律底线。三是应把继承爱国主义传统作为宗教人士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宗教人士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宗教的现代转换是一种世界性趋势,藏传佛教亦然。文章根据对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萨迦寺、仁钦岗寺与周围社区互动关系的调查研究,认为藏传佛教信仰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藏区社会的现代化推动了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藏传佛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了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主要表现在宗教行为功利化、宗教生活现代化、宗教观念淡化、宗教信仰理性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等诸方面的原因 ,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 ,至明代以后土族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 ,并延续至今。从目前仍然保存的一些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和内容中可以看出 ,现代的土族文化作为一种农业经济形态下的文化模式 ,虽然有农业文明的共性 ,但也有其因宗教活动而滋生的个性 ,不可对它的文化形态进行简单的定性  相似文献   

16.
北方民族统治者与宗教董国尧北方民族的社会发展,或南或东进,或以战争手段或以和平手段,都是在与中原汉族历史文化相联系的背景下发生的。社会发展的物质过程与精神过程是同时存在的,其表现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然而,北方民族在其发展成长道路上,还没有形...  相似文献   

17.
宗教、习俗文化是青海城镇文化的一大特色。青海是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重要园地,执政者推崇备至。宗教文化之兴盛也反映在城镇的建筑文化之中,宗教的节日活动也成为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城镇经济之发展,使其成为五方之民杂处之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居民,构成不同的文化需求层次,使城镇习俗文化既有共性,又具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8.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做好我国宗教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文章首先从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问题出发,就区分和厘清关于宗教的本土化、中国化和中国化方向等概念提出看法,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主要宗教的中国化,突出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和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问题。强调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以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基本原则,以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为根本保障,以加强自身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发展方向,以开展教义阐释活动和建设"人间佛教"等为主要抓手,积极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支系,是佛教文化传入青藏高原后,适应高原文化生态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传佛教不但造就了大批的高僧、喇嘛,同时也修建了力数众多、富丽堂皇的寺院建筑。作为藏传佛教主要活动场所的寺院建筑,在其布局、建筑风格、结构等方面和佛教其它文系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仅具有历史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而且与环境(即自然环境)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就山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作用作一探索。一山——西藏古代社会的活动中心西藏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45…  相似文献   

20.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是指与居住在我国偏僻、边远,乃至与国境线连接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崖壁画、古建筑、古墓、古碑、宗教经典书籍、占卜书、药书等一类的东西。由于历史和自然诸方面的因素,上述地区的文物古籍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科学技术极为贫乏的社会条件下,人类祈盼借助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战胜自然,战胜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灾难。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人们不惜在精神和物质上花费巨大的代价,对宗教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