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本文以郎庄面塑艺术为题材,以旅游纪念品为表现形式,以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为切入点,提出山东地区特色代表——郎庄面塑作为纪念品发展的创新形式,立足于山东聊城地区地域文化,借助符号学理论,将山东聊城地区地域文化符号化,应用在旅游纪念品中.并且提出赋予郎庄面塑以文化寓意和故事性,从而将郎庄面塑产品进行系列化设计和发展,进行未来分析.  相似文献   

2.
旅游纪念品立足于地方文化,对旅游纪念品进行创意包装设计可以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需要通过特定的文化符号进行表达,本文以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文化符号,提出旅游文化纪念品包装设计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旅游纪念品立足于地方文化,对旅游纪念品进行创意包装设计可以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需要通过特定的文化符号进行表达,本文以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文化符号,提出旅游文化纪念品包装设计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旅游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国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种娱乐休闲方式,因此,商品、纪念品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理解当地文化的一种重要渠道,也是一种用来发扬景区文化传统的普遍方式。佛教旅游作为宗教文化的延伸,近年来备受游客关注,文章将针对佛教旅游业商品设计,在分析南京地域现存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情况后,深入研究探讨南京地区的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现状,并调查广大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态度,提出关于南京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旅游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国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种娱乐休闲方式,因此,商品、纪念品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理解当地文化的一种重要渠道,也是一种用来发扬景区文化传统的普遍方式.佛教旅游作为宗教文化的延伸,近年来备受游客关注,文章将针对佛教旅游业商品设计,在分析南京地域现存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情况后,深入研究探讨南京地区的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现状,并调查广大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态度,提出关于南京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久以来,辽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辽宁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文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辽宁传统文化元素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辽宁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应用现状,然后再以市场为导向,研究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久以来,辽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辽宁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文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辽宁传统文化元素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辽宁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应用现状,然后再以市场为导向,研究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为山西面塑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手段、新载体和新受众。打造山西面塑文化品牌,利用互联网助力山西面塑产业的发展,利用数字化、大数据等手段进行储存和保护山西面塑已有的资源,方便人们更全面、完整地了解山西面塑文化。  相似文献   

9.
桂西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长寿、生态、民俗、文化、红色"旅游资源,旅游业也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旅游商品市场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桂西北旅游纪念品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理念,具有深远的传承和发扬的意义。本次研究主要从环江毛南族傩面具文化、宜州刘三姐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桂西北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的设计方法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创意作为创意产业在民族文化旅游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联系密切;它是民族地区转变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驱动力,是增强民族地区软竞争实力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德宏州为例,探析了民族文化创意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催化作用,基于民族文化创意驱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对民族地区如何以文化创意驱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苏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其旅游纪念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苏州旅游纪念品中,尤以丝绸类纪念品最具苏州特色。苏州丝绸旅游纪念品的类型包括服装、服饰配件、装饰品等;而花卉、马具和传统纹样等是构成苏州旅游纪念品的主要题材。苏州旅游纪念品作为连接游客和苏州城市的重要纽带,其设计效果和产品质量是影响当地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有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苏州丝绸旅游纪念品的类型和发展策略进行浅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康养旅游作为我国的新兴旅游业态,有着与多元产业跨界融合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黑龙江是民族众多的省份,拥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以及日趋完善的交通条件,加之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扶持,都将为康养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带来机遇。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们追求健康、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提升,更为康养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本文以黑龙江省民族地区康养旅游产业为主线,因地制宜提出了康养旅游与服务业、文化、农业、研学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典型跨界模式,针对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力求探索政策与业态资源的有效整合,为龙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对当地的文化、自然遗产及风景进行"在地"的保护。与传统博物馆注重对文物的收集及展览不同,生态博物馆以自然风景、文化遗产或居民的集体记忆为收藏和诠释的对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固定边界,将"地域"概念扩展到博物馆领域。随着旅游的发展,生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促进生态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生态博物馆"在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模型出发建构生态博物馆的文化空间,提出了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的根本、基础和载体。在此基础上,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提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为生态博物馆建设及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试论黑龙江地区民族民间剪纸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黑龙江民族民间剪纸艺术,要大力挖掘、创新、开发,使之迅速走向市场,成为黑龙江省旅游纪念品的主要品种;并提出了开发黑龙江地区民族民间剪纸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廷中 《民族学刊》2012,3(5):30-36,92
卓克基土司是四川藏区著名"嘉绒十八土司"之一,也是"四土"的主要部分。在长达600多年土司的统治下,由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点,卓克基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司文化,其主要内容有:以土司官寨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活动和独特的民间歌舞——四土锅庄。虽然土司制度不存在了,但土司文化在卓克基地区还广泛地存在着,并成为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和发展卓克基土司文化;大力促进土司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开发民族节庆旅游,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有利于提升卓克基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实力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现出了各民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不仅要向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同时更要向游客宣传当地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将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符号运用到旅游产品设计中,这样才能凸显地方特色、弘扬地域文化、吸引游客眼球,从而更好地带动旅游业发展。本文就民俗文化符号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旅游业来发扬和传播地域文化,通过地域文化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现出了各民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不仅要向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同时更要向游客宣传当地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将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符号运用到旅游产品设计中,这样才能凸显地方特色、弘扬地域文化、吸引游客眼球,从而更好地带动旅游业发展。本文就民俗文化符号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旅游业来发扬和传播地域文化,通过地域文化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为主线,分别从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模式,以期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提供实践性较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在文化与旅游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是民族地区借势发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乘势而上、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是提速赶超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增长标尺.本文以德宏自治州为例,基于产业融合、产权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三条路径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策略.  相似文献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灿烂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将广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化地转化为可观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传播以及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以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传播现状进行概述,然后提出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