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理政的“圣地”,也被称为清朝皇帝的“夏宫”。它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叙述承德避暑山庄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曾经帝王的行宫,在清代时期就受到历代皇帝的欢迎。每逢夏季,皇帝都会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承德避暑山庄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开工到竣工足足花了90年,历经了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由于引发联军侵华,咸丰帝曾经带着大臣们到承德避暑山庄避难。清朝的衰败也导致了山庄的败落。现已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的5A级旅游景点。经历过历史洗礼的承德避暑山庄,其周围的寺庙已经成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寺庙群。  相似文献   

3.
尉欣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208-209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曾经帝王的行宫,在清代时期就受到历代皇帝的欢迎。每逢夏季,皇帝都会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承德避暑山庄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开工到竣工足足花了90年,历经了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由于引发联军侵华,咸丰帝曾经带着大臣们到承德避暑山庄避难。清朝的衰败也导致了山庄的败落。现已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的5A级旅游景点。经历过历史洗礼的承德避暑山庄,其周围的寺庙已经成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寺庙群。  相似文献   

4.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清朝皇帝的夏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近年来,随着避暑山庄旅游开发事业的蓬勃发展,保护文物与旅游开发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一致发展,这是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针对这一课题,以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实践为例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清朝皇帝的夏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近年来,随着避暑山庄旅游开发事业的蓬勃发展,保护文物与旅游开发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一致发展,这是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针对这一课题,以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实践为例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藏传佛教首领与清朝皇帝的交往中,尊称清帝为文殊师利大皇帝。考辨这一称号的由来,可以论证这一称号代表了佛教对于皇权的臣服,是中国作为大一统帝国正统性传承序列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断裂,皇帝作为主导性虚构在清朝正统性中起到凝聚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群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承德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00年前,清朝康熙皇帝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还是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随着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群的崛起,承德成为清代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城市和经济都迅速发展起来。 到2002年,承德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0亿元,财政收入16.4亿元,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8.
清朝的皇子教育经过入关后将近百年的发展,到乾隆时期形成"家法",对于读书地点、就学年龄、教育内容与方法、师资来源等方面均有定制.概括地说,清朝皇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全"和"严",即学习内容全面,管理极其严格.清朝的皇子教育是相对成功的,它与秘密立储制相辅相成,在客观上延续了清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清朝时期所修建与应用的避暑山庄占地面积非常大,建筑风格恢宏大气,以其所营造的秀丽清新的景色而为世人所称奇。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该山庄共由平原区、湖区、宫殿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所构成,各个部分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自成系统。避暑山庄的存在可以说完整地见证了清朝时期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其自身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作为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避暑山庄除具有皇家避暑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处理政务的功能,体现出了深刻的历史发展以及文化内涵。文章即就清朝时期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详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公元13世纪,西藏已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公元17~18世纪,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掌权时期,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全面行使了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力.西藏地方事实上是一个行省.西藏地方政府完全隶属于清朝中央政府.本文试图就清代中后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政策进行探索,总结一些历史经验教训,并通过历史事实说明西藏地方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清朝中央治理西藏地方政策的制度化和系统化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派遣驻藏大臣总理西藏事务,是  相似文献   

11.
清朝时期所修建与应用的避暑山庄占地面积非常大,建筑风格恢宏大气,以其所营造的秀丽清新的景色而为世人所称奇。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该山庄共由平原区、湖区、宫殿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所构成,各个部分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自成系统。避暑山庄的存在可以说完整地见证了清朝时期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其自身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作为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避暑山庄除具有皇家避暑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处理政务的功能,体现出了深刻的历史发展以及文化内涵。文章即就清朝时期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详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清朝光绪年间,京城有个被皇帝御封为泥人常的民间艺人,他捏的泥人活灵活现,十分招人喜爱,以至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如今,在江城武汉也有一位泥人常在世,他就是有着江城八怪·泥人胡之称的胡作林。近日,笔  相似文献   

13.
设置驻藏大臣,是清朝对西藏行使主权和加强行政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清朝治藏政策的核心和关键,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不少藏学家和历史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讨。然而,关于驻藏大臣的政治地位和职权的研究,仍很不充分,一些比较流行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值得深入探讨。驻藏大臣的政治地位和职权,以至清代西藏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制度,都是由清朝中央政府规定的。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根据是清朝皇帝的谕令和官方文献。本文据此就这个问题,略抒己见,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承德避暑山庄史建于康熙年代,又名为热河行宫,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初建之时,康熙帝便为其母后建造了松鹤清越建筑群落,象征着其母长寿安康,而随着满清入主中原,汉族文化的不断传入,避暑山庄的太后寝宫也不断汉化。此外,由于清代对于宫廷音乐的重视,所以,避暑山庄的宫廷音乐在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特殊功能。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承德避暑山庄太后寝宫的建筑发展和宫廷音乐的传承问题,进一步探索其传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欣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133-134
承德避暑山庄史建于康熙年代,又名为热河行宫,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初建之时,康熙帝便为其母后建造了松鹤清越建筑群落,象征着其母长寿安康,而随着满清入主中原,汉族文化的不断传入,避暑山庄的太后寝宫也不断汉化。此外,由于清代对于宫廷音乐的重视,所以,避暑山庄的宫廷音乐在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特殊功能。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承德避暑山庄太后寝宫的建筑发展和宫廷音乐的传承问题,进一步探索其传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白丽娜 《中国藏学》2022,(6):88-98+216
驻藏大臣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与上级、同僚、下属、管理对象等发生联系时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制礼仪,这些规制礼仪共同组成了驻藏大臣的沟通机制。驻藏大臣的沟通机制在顺畅驻藏大臣与各相关群体之间的联系,彰显驻藏大臣的地位,进而保障驻藏大臣职责的正常履行及宣示清朝中央政府对藏主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驻藏大臣在上任和卸任时会受命前往皇帝处进行“请训”与“陛见”,虽然这两项规定是相关大臣与皇帝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并非针对驻藏大臣而设立,但在执行时被驻藏大臣赋予了一些特性。文章通过分析“请训”与“陛见”规定的“发展沿革”“执行情况”“意义效果”等内容,认为这两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为皇帝及朝廷有效了解西藏情形、面授机宜、指导治藏工作发挥了切实有效的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于西藏地方治理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指甲套也称为"护指",是保护指甲的指尖饰品。人们普遍对清朝的指甲套印象深刻,事实上指甲套很早就产生了。指甲套历经了早期的发展、清朝的鼎盛,又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而衰落。指甲套的纹样、工艺、样式都独具特色,它将功能与美学完美整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被传承和发展下去,最好是以现代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发展下去。本文将从产生原因、历史渊源、纹样与工艺特色、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几个方面来讲述。  相似文献   

18.
邓涛  姜晔 《中国藏学》2024,(1):87-96+214
清朝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经历了若干阶段。西藏地方发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使得清朝不得不从直省地区调拨人力和物力以经略西藏。尽管清代陕西地区与西藏并不接壤,但由于陕西是中国古代经略西北边疆的传统重地,加之陕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自然条件,这使得陕西一度成为清朝经略西藏的中枢和前沿。清代时,驻扎西安的陕甘总督(川陕总督)曾经深度参与清朝经略西藏的进程,在清朝管理西藏、保障出入藏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藏事务也是清前期陕甘总督辖区变化的主要原因。清代陕西地区在军事力量、后勤供应、交通保障等方面支撑着清朝统一和管理西藏,体现了陕西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反映了直省地区特别是边缘直省在清朝治理边疆地区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天命观"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范畴,也是中国历代帝王论证其政治统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根据.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作为中国历史上曾入主中原并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和满族的杰出领袖,他们的"天命观"不仅是其开基创业时的重要理论依据,而且对其后所建立的元朝和清朝的政治统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他们"天命观"思想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蒙古族最终何以被驱回大漠,而满族何以最终与华夏民族融为一体的深层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0.
阿拉善蒙古与清廷联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蒙古是清朝皇帝实行政治联姻的重点部落,有清一代,该部与清皇家的婚姻始终不断。本文以清皇家族谱《玉牒》为主,结合其他文献,对阿拉善蒙古与清皇家的联姻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揭示,并对联姻的特点及其与清朝统治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满、蒙古、汉血缘融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