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乐,是巫乐体系的代表之一,具有娱神魅鬼的神秘色彩、主繁主丽的审美特色。楚国大夫屈原的《九歌》便以饱满的文字描述了楚国祭祀典礼盛况及楚乐在祭祀中的体现。在《九歌》中,屈原用满腔热忱记录下了散发着巫色彩的楚乐,也表达着楚人对于祭祀的神灵的无限崇拜。  相似文献   

2.
后汉王逸《楚词章句》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沅陵处于楚国之南,位于沅湘之间,其之俗所好“祀”就是流传数千年、至今仍然兴盛的巫傩祭祀。“傩”(nuo),在汉字中又写作“难”:它是“苦难”、“灾难”的“难”(nan),又是“难产”、“难事”的“难”(nan)。傩是中国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祈求平安、丰产而“发明”的一种巫术祭祀仪式。傩戏就产生在这种巫术仪式之中。祭祀土地神的傩戏,几乎各地都有,有的地方叫《搬土地》,有的地方叫《出土地》,而沅陵叫《三妈土地》。“三妈土地”…  相似文献   

3.
<正> 成礼兮会鼓, 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古。《九歌·礼魂》《九歌》中的这段歌词,每一句话都通俗易懂,但是,把词意连贯起来读,却总有一些茫然。历代诸家的解释,互不一致,又都含糊其词,不知所云。封建时代的学者,惯用儒家思想去解释屈原的著作,不仅牵强附会,而且酸气冲鼻。如《山带阁注楚辞》云:“礼魂,盖有礼法之士,如先贤之类。故备礼乐歌舞以享之,而又期之千秋万祀而祧也。”这种解释,今日的读者一看便可知其荒谬。旧说又有解释《礼魂》为“谓以礼善终者”更是胡猜,王夫之先生的《楚辞通释》已辨其非。现代学者如郭沫若、闻一多等名家,摆脱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桎梏,用新观点来解释《九歌》,较前有了重大进展,但是,  相似文献   

4.
前言 关于高句丽的祭祀礼仪,《三国史记》祭祀志(以下略称祭祀志)有如下概要叙述。“高句丽、百济的祭祀礼仪尚不清楚。然遍阅《古记》和中国史书有对此事的记载。”笔者欲就《三国史记》的编者们很难窥知的高句丽的祭祀礼仪进行某些探讨。有关高句丽的祭祀礼仪,虽然已有了能够解释清楚其神话的结论,但对祭祀礼仪本身进行深入研究的论述考证尚未发现。本文想在神话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祭祀志》的记载顺序,对有关记载做一整理。  相似文献   

5.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该日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相似文献   

6.
<正> 屈原的作品《招魂》篇,以其瑰丽神秘的光彩,几千年来引起了无数学者的猜测与探讨。有的认为是屈原在招楚怀王之魂,有的认为是屈原自吊之作,还有认为是宋玉招屈原之魂者。众说纷纭,不知所从。前人对屈原作品之所以众说纷纭,恐怕与前人在研究屈原作品时,太着重于从“文以载道”这角度去研究了,考虑问题时,总  相似文献   

7.
<正> 湘西地处武陵山腹地,楚巴交境,由于地理环境闭塞,生产力水平落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在相当一段时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屈原《九歌》给世人留下先秦时代沅湘“杨枹拊鼓”、“缓节安歌”偃蹇祀神之楚巫形象,唐刘禹锡谪贬朗州,亦效屈子为巫觋整理沅澧巫歌。时光如水,那遥远的巫术活动,已湮没于不可复现的年代里,其具、体形态、内容和形式如何,已难以确定。最近湘西境内出土有特殊纹饰的文物给我们提供了这一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庄跷,是研究楚国与西南民族关系历史中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然而,长期以来,庄跷其人其事一直被遮罩于神秘的帷幔之中。笔者力图挑开帷幔之一角,以重现庄跷其人原形,再露庄跷其事真相。 一、楚国历史上并无两个庄跷 楚国历史上有两庄跷说,肇端于宋人王应麟。王氏在其所著《困学纪闻》中,一方面依《韩非子》所记,谓庄跷为楚庄王时“大盗”。另一方面又据《史记》等书所载,谓楚威王  相似文献   

9.
<正> 自司马迁的《史记》问世,到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出版,关于楚国国民族别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楚国的主体民族是“苗蛮”族。本文试图通过楚民与苗族的分析比较,进一步论证这一古老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云贵高原这块神秘而富饶的土地上 ,隐藏着许多诱人的秘密 ,古往今来 ,不知吸引了多少学者的目光 ,诱惑了多少文人墨客去追逐 ,牵动了多少探险家去冒险 ,古滇国就有这样的魅力。人们到了滇池之旁 ,面对奔来眼底的五百里滇池 ,“数千年往事 ,注到心头 ,把酒临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 ?”那个开创了滇国灿烂文化的英雄是谁 ?那些创造了滇国辉煌历史的“卑贱者”又是哪个民族 ?而《史记》、《汉书》等古籍明明记载开创滇国历史的庄来自楚国 ,可是古滇国所创造的辉煌的晋宁青铜文化和呈贡的墓葬文化却找不到多少楚国文化的影子 ,这个庄到底是假…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着一本珍贵的清代满族萨满手抄本《祭祀全书巫人诵念全录》。手抄本分为上下两卷,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行文中间还插有69幅白描图。满文部分主要是祭祀仪式举行时萨满所诵念的神歌,汉文部分主要是对祭祀仪式过程的叙述和说明,插图则是对祭祀仪式场景的具体描绘,三者结合起来就比较完整、形象地反映当时满族萨满举行祭祀仪式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解析手抄本,阐明其中信仰民俗与图像叙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越为大费支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越族的起源问题,向来就有夏禹之后和楚国熊渠之后两种说法。考这两种说法所依据的历史材料,不论是《吴越春秋》、《越绝书》、《史记》、《汉书》,还是《墨子·非攻》、《国语·郑语》和《世本》等,说的都是其“君”,即其王族,并不是越族的本身。我们知道,夏禹之后少康的庶子与楚国熊渠之子即使受封于越而为越君,然而他们与其封地之内的越族自身  相似文献   

13.
荆楚国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荆、楚两字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名号,在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中,有时单称荆,有时单称楚,有时荆楚联用,有时荆、楚互用,不管怎样,两字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是可以肯定的。它们究竟是什么?古今学者曾作过不少探索。《吕氏春秋·有始览》说:“南方为荆州,楚也。”《诗·商颂·殷武》毛传:“荆楚,荆州之楚国也。”《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云:“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公羊传》和《礼记》郑玄笺都有类似的说法。这些似乎告诉我们,因为楚国位于荆州,故荆、楚同义。我们可以把这些记载归纳为“荆州楚国说”。杜预于《春秋·庄公十年》解曰:“荆,楚本号,后改为楚”,于僖公元年曰:“荆始改号曰楚”。此为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辞赋家宋玉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对楚王问》,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楚国都郢,有个人唱起歌,先唱的曲子叫“下里巴人”,由于这种曲调通俗易懂,“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后唱的曲子叫“阳春白雪”,曲调虽然高雅,可是“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里所说的“下里”、“巴人”都是一种曲调,很受楚国老百姓的欢迎。今天已失传,不知如何唱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巴人曲调并不是楚国人自己创作的,  相似文献   

15.
乐土的构想——壮族史诗《布洛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史诗《布洛陀》,是一部壮族历史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纵察有奇丽的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话世界,有近古的伸手可揽的社会生活现实;横观有造官造主,治国安邦,婚嫁生育,交际礼俗,民族风情,宗教祭祀等等。整部史诗,向我们展示了多层次的光环,色彩斑烂而又源远流长的丰姿。本文试图从史诗纵向和横向的一个火花撞击点,去探索《布洛陀》所反映的治理社会的哲学观点和道德观点,窥探《布洛陀》对乐土的构想,从中引出壮民族先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关于对社会的治理,手抄原古本《布洛陀》(吆叭兵床能一科)首先描写了部落战争之后,社会上无官无主,秩序纷争散乱的画面: 从前的篱笆无桩又无门, 从前的地方上没有主没有官; 篱笆东倒西歪不成排,  相似文献   

16.
关于越亡国的时间,传统的说法是楚威王七年即公元前333年。其说欠妥。 第一,《战国第·楚策三》载楚怀王十一年(前318年)杜赫警告楚国如与魏国断交,楚国将面临“东有越累,北无晋交,西未定于秦”的孤立无援的形势。这说明距楚威王七年后16年,越国仍对楚国构成威胁,没有亡国。 第二,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鼎铭》载:“昔者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信,五年复吴,克并之至于今。” “今”就是中山王鼎铸造之时。据考证该鼎铸于齐破燕即公元前314年以后(见《文物》197年第1期)。可见直至前314年前后,越国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正>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的二月天。河岸边、田埂下、山坡上,铆足了劲儿的白蒿噌噌地拔节,每一片鲜嫩的叶子都滚动着晶亮的露珠、跳跃着春阳的绚烂、弥散着沁人的芬芳。妇女们已经忙碌起来。她们挎着竹篮提着布袋,采撷鲜嫩的白蒿茎叶,筹备等待了一年的“蒿子饭”。“蒿子饭”,又名为社饭,是土家族、苗族、侗族聚居区最走心的美食。社饭,“社”字在《说文解字》释义为“社,地主也”,最初特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可见,社饭最初是用来祭祀社稷,祈求年景顺利、五谷丰登的。  相似文献   

18.
古代越族,即是今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他们居住地在古楚国。在先秦文学中,楚地民歌是拥有一席之地的,西汉末年大文学家刘向所著的《说苑·善说篇》曾记载着有一首楚地越族民歌,这便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榜枻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何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  相似文献   

19.
《破阵乐》是唐代著名祭祀宴享用大曲之一,也是著名唐代“三大舞”之一,《破阵乐》是对这系列乐舞的总称,其最初来源是有胡化倾向的民间军乐,随着唐礼乐制度改制,经历了复杂的燕乐化过程,演出形制也多经改易。其流传时间之长,传播范围之广,变衍版本之繁,其他唐大曲难以比拟。《破阵乐》影响极大,承载着唐代几代皇帝的明显政治目的:制造国乐,弘扬国威,扩大国际威望。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中的关公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羽进入藏传佛教庞大的神灵体系之中,是内地与藏族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产物,也说明了文化交流的多层次性。本文拟对章嘉·若必多吉、土观·洛桑曲吉尼玛、洛桑慈成等人文集中有关关公的祭祀文献,予以简要介绍并作初步探讨。 一、章嘉·若必多吉与关公 第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是清代藏传佛教的著名高僧,曾被清朝封为国师。在其《文集》中有一篇祭祀关公的短文,即名为《关老爷之祈供法》。短文先扼要地讲述了煨桑祭祀仪轨,提到了煨桑用物、煨桑者应有的心态、所使用的咒语和手印等,其后便是对关老爷的祈祷用语,现简译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