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共有25个民族,居住在其西边中缅边境德宏的世居民族共有5个,即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德宏5个世居民族与缅甸对应民族分别是掸族、克钦族、迈达族、崩龙族和傈僳族,其中傣、景颇两个民族对应缅甸八大民族中的掸族、克钦族。原来被误称的缅甸勃欧族不是阿昌族,而是另一个民族,即中国境内的侗族。  相似文献   

2.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克钦是其中一个人数较多的民族。“克钦”、“康卡”等是缅族、掸族(傣族)对他们的称呼。本族自称“景颇”,意思是“一个人”。同中国云南省境内的景颇族系同一民族。克钦族是蒙古人种,克钦人的古老传说提到该族的发源地是“玛壮信克亚蓬”,原  相似文献   

3.
由云南省德宏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德宏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编写、陈德寿主编的《山的脊梁》一书,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德宏州的一件大喜事。德宏5个世居少数民族,已出版了傣族、阿昌族的变迁史,现在又出版了景颇族变迁史。下一步德昂族、傈僳族变迁史也将陆续出版,这就为德宏5个世居少数民族解放50多年来的发展史写下光辉的一页。《山的脊梁》一书,共计30余万字,共收集了55位作者的65篇文章,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一气读完,不仅感到这是迄今为止对德宏州境内景颇族解放5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较为全面的反映,而且也是从一个侧面对景颇族的…  相似文献   

4.
阿昌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共有人口近3万,分布于该州的陇川、梁河两个县3个民族乡。陇川,傣语叫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它的西部与缅甸毗邻,边境线长近51公里,是云南省通向缅甸及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县城所在地章凤镇,是国家二类口岸,正在申报一级口岸。全县17万多人口中,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4.6%,有一个阿昌族乡。去年7月5日,该县曾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洪涝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为2.1亿元)。与陇川相邻的梁河县位于德宏州东北部,它虽然不属于边境县,但所辖乡镇离国境线最近的只有几十公里,与缅甸的经济往来和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并不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县15.9万多人口,有阿昌族、傣族、德昂族、景颇族、彝族等21个少数民族,其中阿昌族12419人,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30%以上。全国3个阿昌族乡,该县占两个。梁河是国家级贫困县,到200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85元,人均口粮224公斤。今年初春,记者采访这两县三乡之后,心情颇为沉重。虽说是忧喜参半,却终究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一、生态环境在缅甸北部及其边境地区,除克钦族和他们的邻居掸族以外,还有克伦族、钦族、那加族、崩龙族和佤族。大体上,缅甸包括伊洛瓦底江流域和萨尔温江下游。靠近这两大流域及其支流的地区,是低洼、平坦和肥沃的;远离江河的地方,一般多为险峻的山区。在降雨量大的地区,覆盖着茂密的亚热带季雨林;在气候干燥的地带,则多为灌木林、松林和草地。沿着河谷平原,种植水稻是容易的,开拓道路也很迅速;但在那些把平原分割开来的高地,无论开拓道路或垦植稻田,都是艰巨而庞大的工程。所以,高地民族和低地民族的技术、经济组织是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6.
阿昌族     
阿昌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中国的人口有3万3千多,主要居住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和梁河县,部分分布在潞西市、盈江县。保山市的腾冲县、龙陵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在缅甸,阿昌族称迈达族,人口约4万多,主要分布在克钦邦的密支那及掸邦的南欧、景栋等地。阿昌族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朔到古代矫健骠悍的氐羌部落,据可考证的史料表明,他们在云南德宏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屡次失败和不断迁徙始终伴随着阿昌族的先民。我们能够考证的是,当时的阿昌族先民部族人数众多,作为强悍的氐羌部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前言现今分布在云南西南边界及上缅甸的泰族支系,汉族称其为摆夷,缅甸人称其为掸族,欧美人称其为中国掸族或缅甸掸族。根据前辈学者对民族志的研究,这两者是否为同一民族,尚存在某些疑问。但从他们之间存在着大量共同的文化要素来看,可以将他们称作掸·摆夷族。这一泰族支系从原籍云贵高原沿湄南河、伊洛瓦底江河谷平原南下。南下的最初原因是8世纪时南诏推行的政策,但强大的封建土侯国的形成和寇边活动的猖獗时期却在缅甸史所谓掸系王朝统治时期的13世纪末叶之后。当时,其直接原因则是元朝征滇和征缅带来的  相似文献   

8.
探讨作为跨境民族的缅甸傈僳族的多重认同的历时性演变及其动因,并分析多重认同演变与其社会建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因族源、地缘关系,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原来广泛分布于中缅边境的傈僳族成为分居两国的跨境民族,在其民族(族群)意识与社会建构方面显现出其作为跨境民族的一些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9.
大盈江蜿蜒曲折地穿流在云南西部高黎貢山南端的崇山和丘陵地帶中,最后向西南流入緬甸境内。在大盈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居住着我們的一个兄弟民族——阿昌族。我国的阿昌族有一万七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县的户撒、臘撒和梁河县的遮島东北。緬甸境内也有阿昌族分布。阿昌族大都居住在平壩地区,他们是那些平壩的开拓者,现在,当地傣族还有“昌弟昂”这句話,意  相似文献   

10.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数仅次于汉民族的南方民族。与之同源异流的壮侗语诸民族如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等也居于中国南方珠江流域以及云贵高原东部、海南岛等广阔的区域里,除此之外,中国大陆境外的东南亚国家中,如越南的侬族和岱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阿萨姆邦的阿含族等,这些民族历史上都与壮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学者们喻为"同根生的民  相似文献   

11.
据我国史书记载 ,公元 1— 2世纪时 ,曾有一个叫做“掸国”的国家先后几次遣使向东汉王朝朝贡。由于首先提到“掸国”贡使的史籍中记载他们是从“永昌徼外”来的 ,而今天云南西部境外又恰好是缅甸掸族的聚居区掸邦 ,故许多学者都认为 ,这个“掸国”的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缅甸的东北部地区 ,“掸国”是由掸族的先民建立的一个古国。因此 ,在谈及缅甸古代历史、缅甸民族史和早期中缅关系时 ,人们总会提到这个“掸国”。又由于缅甸的掸族与我国的傣族本为同源民族 ,他们在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经济等方面至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属于“跨境民族…  相似文献   

12.
维西, 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的深山峡谷之中,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傈僳族自治县,也是我国惟一的傈僳族自治县。维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劳作。历史上,它的所属几经变化,到1931年正式有了维西县设置,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则是1985年建立的。傈僳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总人口近60 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48%。主要聚居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地方,其余分布在丽江、迪庆、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思茅、楚雄、昆明等地。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族称…  相似文献   

13.
侬智高及其影响范宏贵(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依智高(1025—1055年)这个历史人物,经过不断地演化,成为中国的壮族,越南的岱族、依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崇敬的神,有的还说成是始祖。因此,有必要了解依智高及其事迹。一、四国关心依智高的缘由关于...  相似文献   

14.
我很自豪自己是个傈僳族.朋友聚会,当介绍我是傈僳族时,总有人问我:"傈僳族?很少听说过呀!人数一定很少吧?"其实,我们傈僳族并不是一个小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傈僳族人口共57.48万多人.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的分布在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及四川省的西昌、盐源等市、县.我们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8世纪以前,傈僳族就  相似文献   

15.
何平 《世界民族》2002,42(5):50-64
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缅甸历史的论著几乎都告诉我们 ,1 3世纪蒲甘王朝衰落后 ,缅甸本部便被称为“掸族三兄弟”的三位掸族首领所控制。“掸族三兄弟”的后裔先后建立了邦牙、实阶小朝廷 ,不久 ,到他忉弥婆耶时 ,又以阿瓦为中心 ,建立了一个阿瓦王朝。因此 ,从“掸族三兄弟”开始 ,缅甸历史便进入了一个“掸族统治时代” ,而这个时代是缅甸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代或“黑暗时代”。然而 ,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 ,这竟是西方学者在泰学研究领域内制造的一个讹误。如果说过去在国际泰学研究领域一度流行的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和今天…  相似文献   

16.
壮泰诸民族渊源关系研究之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壮侗语诸民族与越南的岱、侬、泰、布依、热依、高栏等民族及老挝的佬、普泰、泐、润、央、赛克族,泰国的泰、佬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人共24个民族,具有历史的亲缘关系。经过各国学者的长期研究,虽然取得了大批的成果,但尚缺乏对上述24个民族的整体性比较研究,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与揭示。本文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采用:整体研究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收集并利用古籍和民间传说资料,多角度的考察研究方法,研究周边各民族形成和出现的年代。  相似文献   

17.
一个其成员以自己的肌肤生得黄黑而自豪的古老民族,端着不熄的火塘和信念,从远古走来,历经痛苦的迁徙,终于和寨头高大的神树一起,把根牢牢地扎定在偏僻的中缅边界上。在那里垦田,“种林为酒,歌舞而饮”;垒炉升火,打制“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的刀剑。这个和它所打制的户撒刀一起扬名的民族,是我们阿昌族。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古代的汉文献中写作“娥昌”、“蛾昌”、“萼昌”、“莪昌”。现有人口2万余人。云龙县是阿昌族的摇篮。如今,约90%的阿昌族同胞居住在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两个阿昌族乡,其余分布在潞西、盈江、腾冲和龙陵等县。此外,在缅甸、泰国境内也居住着一部分,人数不详。我们阿昌族居住的地区资源丰富,近几年来,靠开采锡矿、煤矿走上致富之路的阿昌族同胞不断增多。阿昌族地区的种稻水平和技能也不断提高,在许多地  相似文献   

18.
勤劳、勇敢的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历史上,他们自称为“傈僳”、“傈”是这个民族的族称,含有“高贵”的意思,“傈”,一般是指人或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峡谷地带,还有楚雄、德宏州以及四川省凉山州的西昌、木里,攀枝花的盐边等地。涛涛的江水,美丽富饶的峡谷、平坝哺育了傈僳族人民,炼就了他们顽强的性格、造就了他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就是他们物质文明的真实写照。 傈僳族服饰多种多样,地区不同,服  相似文献   

19.
依哥族迁居泰国已经有60多年。他们中的一部分是从缅甸和老挝移居过来的。中国内部的战乱和民族歧视,迫使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他国。泰国边境地区丰富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使依哥族居民的生活逐渐稳定,因此,他们长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起来。依哥族除了自称外还有他称,他们自称“阿卡”,泰国和老挝人称他们为“依哥”、“哥”、或“卡哥”。中国人称他们为“哈尼”。依哥族语言属藏缅语族倮倮语支,同么瑟族、傈僳族语言相似。他们曾经居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壮族与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5国的20个民族有亲缘关系,其中与越南的岱族、侬族、拉基族、布标族、山斋族关系尤为密切,从历史记载、语言、家谱、传说以及现在的通婚状况都可说明他们的兄弟情义.由于中国和越南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族称不同,有些人不了解他们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