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越来越黑暗、国力不断衰弱,当时处于漠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迁离蒙古高原,还有部分迁入到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鲜卑民族占据了匈奴故地,为鲜卑部落联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之当时鲜卑人民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将中原文化和手工业制作工艺带入到鲜卑居住地,有效地推动了鲜卑社会的快速发展.鲜卑民族长期以来的军事掠夺也使其获取了一定的财力和人力,这些都为鲜卑成为蒙古草原上的新霸主提供了先决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两个民族族源文化之异同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也涉及到鲜卑、 突厥等民族的一些族源文化,从而使人们进一步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质有了 一个较高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鲜卑族从东北迁往西北的过程及其影响。由于内部矛盾或其他民族的衰落,促使鲜卑各部逐渐迁入西北地区。在迁徙过程中或迁徙后,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或部族,随着部落的解体,经济生产方式、文化的变迁,为其最终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华双 《民族学刊》2011,2(5):42-47,93-94
北朝是以鲜卑民族为主的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其法制建设在中国法制史上承前启后,尤其对封建法制之经典——《唐律》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民族的儒家文明被鲜卑族吸收后成为北朝立法的指导思想,少数民族务实求变的风格又赋予汉民族法制建设积极拓展的动力。从北朝到唐朝的历史经验证明,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各民族法文化的交流融汇共同造就了中华法系文明。  相似文献   

5.
党项族是以鲜卑部落为统治阶层、以羌族部落为主体的民族。其中心拓拔部是鲜卑秃发部与乞伏部的后裔,在南凉、西秦政权灭亡后,他们加入吐谷浑,出于凸显与当时北方最大鲜卑政权北魏的关系,但又在某方面以示区别的复杂心理,而将部落名改为"拓拔",既与北魏拓跋部音同,而又字异。吐谷浑政权衰亡后,拓拔部进入党项之中,成为其部落中心,并联合了当地的折掘、乙弗等鲜卑部落,共同构成了民族的统治阶层,控制着当地诸羌族部落。  相似文献   

6.
鲜卑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时期,其中鲜卑族迁徙的规模之大,路途之遥,影响之巨,是很引人注目的。鲜卑人居住于蒙古草原东北部,他们一批批地向南、向西南迁到黄河流域上下。在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江淮的大片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五胡”之中,鲜卑族是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十六国时期,他们先后建立了代、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和吐谷浑八个政权。正是由于鲜卑族大量内迁和建立政权,他们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也就最为迅速和彻底。到隋唐之后,鲜卑族已经基本  相似文献   

7.
鲜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曾在历史上建立起多个国家,对中华各个民族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鲜卑族发源于鲜卑山,是鲜卑族政权发展的起点,对其历史进行探索时,鲜卑族的过去一直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相关的考古研究实例和历史记载对鲜卑族过去的发展方向、种群结构以及流向和现在的鲜卑族的现状等进行论述,说明鲜卑族对中国民族发展方向的影响,以供广大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考释近年出土的唐故游击将军穆泰墓志铭文的基础上,分析穆泰本人及其先人籍贯、家居、任职等情况,推测穆泰家族源自鲜卑,系北魏孝文帝改鲜卑(贵族)姓为汉姓辗转而来。文中对穆泰等人所任职务、任职地点等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多有订正和补充,澄清了若干唐史和民族史学界长期存而不明的问题,并以此揭示鲜卑人汉化的具体过程。就穆泰家族而论,因其多在都城西北诸民族势力活动之地,又以武职为显,其家族汉化较之进入内地核心区之鲜卑人汉化之例显有差别,其特征表现在:在融入儒家文化圈的过程中还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若干因子,在物质层面背后还寄托着本民族的某种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9.
佟伟 《中国民族》2007,(6):56-57
鲜卑族是继匈奴后在内蒙古高原上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早在西周以后,鲜卑一词就在《史记》、《汉书》、《战国策》、《楚词》、《国语》等古籍中有所记载,并频频入史。在两晋南北朝时,鲜卑开始建立国家政权,其中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秃发氏建立了南凉,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入主中原的鲜卑人采取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的政策,不但使鲜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也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初年,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紧张.北魏孝文帝为缓解民族矛盾,缓和民族关系,巩固北魏统治,对民族关系进行了调整.使鲜卑汉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使鲜卑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南北的统一,但也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相似文献   

11.
北魏时期元氏墓志所处的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实行“汉化改革”运动下的产物,其关联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状况;元氏族人所呈现的文化素养是跟随“汉化”进程而逐渐改变的,是元氏家族从“辞无烦华,理从简实”到“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蜕变,以及语言文化方面的杂糅状态;其墓志的志文中可见鲜卑族人文化素养的嬗变,可见其从“渐学诗礼,善武爱学”到“尚穆南朝,文武双修”再到“才贯古今,善通南韵”的转变,从中窥见民族间文化的融合,以及民族融合对鲜卑族身份转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青海地区古代民族的弓箭文化历史悠久,漫长的射猎生活、频繁的军事战争、尚武的民族秉性是青海地区羌、鲜卑、吐蕃等民族崇尚弓箭文化的主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贯革射风、骑射并重、戈射风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支英勇的游猎民族。公元386年至534年,在黄河流域建立过北魏封建政权,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历148年之久。为当时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可惜,对这个民族的早期历史,在浩繁的古代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少,人们所知不多,千百年来,史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它的足  相似文献   

14.
慕容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迫于形势几经迁徙,并通过战争、婚媾等方式完成了东部鲜卑的内部整合,将宇文、段氏并入慕容部,同时吸纳了一些弱小鲜卑部落的民众,最终形成了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文献中记载的西夏秃发令和对它的种种解释进行了辨证,认为元昊颁布秃发令是为了恢复鲜卑习俗,使境内各民族认同鲜卑党项,为重建党项-鲜卑系统新王朝作准备.  相似文献   

16.
室韦的来源目前仍是北方民族史研究的难点问题。本文首先结合文献记载对室韦来源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认为各说多有与史料相悖处,缺乏说服力;其次从拓跋鲜卑的迁徒和室韦的见载于史,室韦与鲜卑的译名根据相同,室韦与早期拓跋鲜卑地域相同,室韦的语言与鲜卑相通,室韦有特征性的风俗与拓跋鲜卑相同,文献记载把室韦看作是鲜卑后裔等层面论证室韦应属东胡系部族,是拓跋鲜卑后裔的一支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和文物考古工作队于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在哈尔滨召开了黑龙江古代民族起源和早期鲜卑文化问题学术讨论会。东北三省及北京、内蒙等地十二个单位的二十四名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并向会议提供了二十七篇论文。 与会同志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探讨了黑龙江古代民族的起源问题。一种意见认为黑龙江流域的远古民族是从长江、黄河流域过来的,与长江、黄河流域的远古民族属于同一种族  相似文献   

18.
早期历史在公元200年之前,图瓦为游牧民族匈奴所统治,后来匈奴被另一个北方民族鲜卑击败,而鲜卑又为柔然所取代。从公元六世纪至八世纪中叶,图瓦成为突厥汗国的一部分,鄂尔浑—叶尼塞碑文就是这一时期的。在比尔格·凯格汗死后,图瓦处于回鹘人的统治之下,回鹘人在图瓦境内建立了设防的居民点以利于降服土著居民。当时回鹘人把摩尼教奉为国教,但并未能使其治下的图瓦臣民受到影响。公元840年,来自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人推翻了回鹘的统治,这些人逃到甘肃(黄头回鹘)和中国的突厥斯坦(吐鲁番)。在图瓦南部帖列浩  相似文献   

19.
藏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史上,藏族及其先民与周边鲜卑、吐谷浑、汉族、蒙古族、回族等众多民族频繁往来,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藏民族文化灿烂,历史上多文化的交流,使得其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底蕴,熔炼成了具有独特气质的文化体系.这一切都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学者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藏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之中,在学者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关的学术论文汗牛充栋,有分量的研究著作也纷纷呈现于世.原青海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欧潮泉教授撰写的《藏族历史大纲》(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就是其中一部较有分量的著作.  相似文献   

20.
慕容鲜卑与西晋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西晋建立前,慕容鲜卑曾在其首领莫护跋的带领下,帮助司马懿讨伐公孙氏政权,慕容鲜卑自此在辽西建国.此后,从慕容涉归的由服到叛,再到慕容庞的由叛到服,慕容鲜卑对西晋可谓是叛服不常.慕容鲜卑也正是借助西晋之势,在西晋汉士族的帮助下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为第一个慕容燕政权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