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至今,经历过几十年的探索,已经成为国内蓬勃发展的经济链条之一.放眼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中的热潮之地.很多国外艺术家、策展人以及相关艺术机构都争先恐后地进入中国市场开拓天地.在国内,各个城市的艺术博览会、拍卖高潮迭起,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逐年攀升,很多作品的拍卖价格令人咋舌.本文关注并探讨的是,在中国当代社会的框架下,艺术市场的繁华是否客观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究竟是什么因素,能够成为艺术价值之外的"另一只手".以及,未来可以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艺术市场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当代艺术是自发的、在野的、各行其是的艺术,没有主旋律,中国当代艺术曾一度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东方版.艺术是观念的载体,无论是承接传统、反叛传统还是跨越传统,中国当代艺术无疑是轻技术而重观念,中国传统的写意观贯穿始终,"写意"有着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史,"50后""60后"作家及其作品都已经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文学史教材,甚至"80后"作家及其作品也已堂而皇之地框入了当代文学史的版图,唯独"70后"作家们的作品似乎被文学史所遗忘。但观照当下文学的创作实绩会发现,处于文学"中坚代"的恰恰是"70后"作家。近几年声名鹊起的魏微、鲁敏、徐则臣、盛可以、路内、张楚等,都在思考着当前文学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深层次变革与转型的问题。特别是鲁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创作,从《寻找李麦》到2019年的最新中篇《或有故事曾经发生》,很多篇小说都在讨论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本文以鲁敏小说的追寻主题为线索,进一步阐述鲁敏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写实油画逐渐引进,由于对国情的适应性,它很快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基础,它的现实主义精神也逐渐深化为民族精神。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新中国的艺术在世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冲击下,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流派,具象写实绘画已不再是当代油画的唯一语言。然而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因此,中国当代油画具有写实精神以及高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史,"50后""60后"作家及其作品都已经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文学史教材,甚至"80后"作家及其作品也已堂而皇之地框入了当代文学史的版图,唯独"70后"作家们的作品似乎被文学史所遗忘。但观照当下文学的创作实绩会发现,处于文学"中坚代"的恰恰是"70后"作家。近几年声名鹊起的魏微、鲁敏、徐则臣、盛可以、路内、张楚等,都在思考着当前文学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深层次变革与转型的问题。特别是鲁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创作,从《寻找李麦》到2019年的最新中篇《或有故事曾经发生》,很多篇小说都在讨论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本文以鲁敏小说的追寻主题为线索,进一步阐述鲁敏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代艺术应当具备批判的性质,这种批判性作为艺术的一种功能,主要作用是传达艺术创作主体的思想观念,目的是为启发新的艺术创作理念、艺术欣赏理念等。艺术批判性质的显现有一个逐渐确立的过程,中国当代艺术批判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思想启蒙运动中建立的美学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随着时局演化,一直发挥着批判的职能,因此,批判性逐渐成为了现代艺术的一种属性,这种性质的建立过程虽然伴随着外来思想的冲击,且大部分思想观念来自于西方哲学体系,但并不能将其完全理解成"舶来品",批判性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更多情况下是一种被默认的状态,它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是一种由隐到显的过程,当代艺术的批判思维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批判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当代艺术出现后,自由的艺术形式给美术界带来了一系列的现象和问题。因中国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当代艺术有依附关系,使得中国当代美术不断向西方靠拢、学习西方当代艺术的模式,而这种新型的舶来的艺术与中国原有的艺术不能合拍,致使中国当代美术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排异反应和不良现象。再加上艺术的日益商业化,种种因素都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须去除这些阻碍艺术良性发展的隐患,并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应具有的中国特性,让中国当代艺术能脱离西方当代艺术的约束而自成一体,闪耀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由于在艺术道路上的执著追求与不断创新赋予了他的作品无尽的生命力,张晓刚被誉为四川画派中的常青树。他从1980年代初的默默无闻到当代最有价值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经历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30多年的成长岁月,他成功的背后存在很多因素,本文试图从其艺术追求的三境界角度来挖掘其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9.
由于在艺术道路上的执著追求与不断创新赋予了他的作品无尽的生命力,张晓刚被誉为四川画派中的常青树。他从1980年代初的默默无闻到当代最有价值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经历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30多年的成长岁月,他成功的背后存在很多因素,本文试图从其艺术追求的三境界角度来挖掘其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0.
当代艺术本身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它融合了多种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良好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内涵。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与高校美术教育引入当代艺术课程的教学价值,指出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当代艺术教学的必要性。同时将二者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有利于我国美术教育课程的创新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艺术的划分目前尚未确定一个最为准确的标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代艺术的种类、方式、特点越来越丰富、大胆。有学者认为,艺术从没像今天这样,集中展示了人类本身无限自我超越的能力和潜能,显示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无穷可能性及冒险性。还有学者认为,当代艺术是"丑"是"毛骨悚然"是"无病呻吟"。回观艺术史,从现代主义开始,艺术形式发生了重大转折,艺术家们更希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当下生活的转瞬即逝。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是当代美学一个永争不休的话题。对此作出一定的反思和总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30年至今,一批中国国内画家以西藏风光与人物为主题,创作了大量西藏为主题的作品。这些西藏组画以艺术创新和清新的风格,深刻影响到中国现代绘画艺术。本论文通过对西藏艺术形象的"制造"、"生产"与"消费"过程的介绍和描述,阐释了西藏组画及其人物绘画产生的历史缘由,以及多元文化的表达和画家们对艺术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绘画陶瓷在当下艺术陶瓷市场在不断被热捧,陶瓷绘画作品是比较大众化的一种艺术产品,而造型类陶艺以绘画为主要装饰形式的作品是很多艺术家们所创作的形式.同样,高校陶瓷教师教学也是把国画技法成为一种课堂中陶瓷绘画示范,在坯体上彩绘装饰再烧制,作品艺术美感强.  相似文献   

14.
田炳信是我新华社时期的老同事、老兄长,也是一位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新华社“九段侃爷”和“遛脑”高手,名闻遐迩. 近年来,田炳信笔耕不辍,创作大批绘画作品.有灵性,如开脑洞,宇宙变幻直到人类的今天,许多尘封的记忆碎片,渐渐苏醒.田炳信的绘画,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值得研究的对象.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田炳信的绘画?它有哪些特点?又有什么艺术价值?我这里说一点个人的初步认识和看法,算是抛砖引玉,供朋友们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吴天明导演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中旗手式的人物,也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他的作品对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变革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教父"。《百鸟朝凤》是他最后一部完成了的作品,但上映初期却变成商业片洪流中的沧海一粟,如果没有制片人方励的"直播下跪"事件,这部传统叙事的文艺片很难见到更多的观众。虽然它创造的票房奇迹足以被载入史册,但抛开这些喧宾夺主的公众舆论,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吴天明导演在现实和艺术的双重语境下不断地坚守和追求,这样的匠心是不该被时代症候遮蔽的。  相似文献   

16.
正【题记】如果说,诗歌是田炳信一个人的吟唱和独自漫步,那么,绘画就是他的梦呓和神游。田炳信是我新华社时期的老同事、老兄长,也是一位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新华社"九段侃爷"和"遛脑"高手,名闻遐迩。近年来,田炳信笔耕不辍,创作大批绘画作品。有灵性,如开脑洞,宇宙变幻直到人类的今天,许多尘封的记忆碎片,渐渐苏醒。田炳信的绘画,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值得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民国文人画家溥心畬的绘画作品,在当代艺术市场上颇受欢迎,而在学术研究上呈现不足的局面。以"溥心畬"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自1993至2016年,相关文章主要以历史、辨伪、画展为主,作品研究少且不深入,这就使溥心畬作品研究成为现代绘画研究一个亟待开发的区域。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溥心畬代表作品之一《幽谷行旅图》进行了较深入的"文本"解读,并得出如下结论:溥心畬在绘画技法上以古人为师、以宋元为宗;在"位置"的"经营"和画境的酝酿上,则充分体现了其作为特定时代的文人画家对"法外之趣"的追求。《幽谷行旅图》一画充分表现了画家独特的个人性,也传达了画家画作的共性,即生动的笔墨技法和深厚的文人情怀。  相似文献   

18.
手工艺在当代首饰中,传递创作者情感和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当代艺术思潮中的一部分当代首饰艺术家,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传统手工艺上进行尝试和创新,他们突破传统为手工艺带来新的色彩,更符合当今的审美。文中以举例的方式展示了手工艺为当代首饰作品注入的文化力量,目的在于强调手工艺的在当今艺术首饰领域的重要性,提醒年轻入门学者对本民族手工艺的重视。它不仅是每个民族文化智慧的象征,也是艺术审美发展至今的基础的一部分,它依然持续为当代首饰创作带来灵感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胡敏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52-154
民国文人画家溥心畬的绘画作品,在当代艺术市场上颇受欢迎,而在学术研究上呈现不足的局面.以"溥心畬"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自1993至2016年,相关文章主要以历史、辨伪、画展为主,作品研究少且不深入,这就使溥心畬作品研究成为现代绘画研究一个亟待开发的区域.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溥心畬代表作品之一《幽谷行旅图》进行了较深入的"文本"解读,并得出如下结论:溥心畬在绘画技法上以古人为师、以宋元为宗;在"位置"的"经营"和画境的酝酿上,则充分体现了其作为特定时代的文人画家对"法外之趣"的追求.《幽谷行旅图》一画充分表现了画家独特的个人性,也传达了画家画作的共性,即生动的笔墨技法和深厚的文人情怀.  相似文献   

20.
李峰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78-181
展览设计和装置艺术,在西方国家发展已经成熟,而在当下中国还是新生事物。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进步,现代展览已经不是简单呆板地展示展品,而是更加要求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观众参与性。这使装置艺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它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着我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人类迎来新媒体时代。艺术造型与科技手段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互动娱乐的效果,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它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又能带给我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它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现在很多美术院校都开设有装置艺术学士学位的课程,如日本筑波大学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综合造型学科的兴趣和能力。在当代艺术展中,装置艺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以往单纯地展示作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气息与时代特征。显然,展览艺术走到今天,已是艺术思潮与文化主题兼具全球视野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