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对茶的文字溯源进行了探讨,从发生学的角度对茶起源于祭品、药物、食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茶与茶具最初的发展历程,即从茶之源到茶为饮,再到器为茶用,最后到专用茶具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性转化,研究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创新思路。基于“从遗产到资源”的视角,以“文化资源整合”为切入点,架构“台州非遗”文化资源整合视域下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念模型,并运用于“和合礼茶”主题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茶具创新设计的耦合,不只是传统元素的移植和嫁接,而是立足于演化之后的创生:“共生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是“同质异构”的地域文化基因。通过对“台州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的深入剖析和凝练,支撑了我们在茶具设计过程中对台州“和合文化、山海文化”符号的重构、转换和意象化表达。  相似文献   

3.
《格萨尔》中的茶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措吉 《西藏研究》2004,1(4):52-60
文章试从民俗学角度出发,结合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品类繁多、名称各异的茶类、茶具,多姿多彩、特色独具的茶礼,以及茶类烹煮方式的具体详尽、生动形象地描绘和研究,不仅说明了藏族茶文化经古代汉藏民族交往而传播到藏区且在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基础上,经过选择、吸收与整合而成的事实,以及茶的贸易对加强各部落之间的经济交往,发展繁荣社会经济起到的推动作用,而且探究并揭示了史诗《格萨尔》中藏族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茶的熬煮方式非常生动、具体 ;茶礼丰富多彩 ,饶有特色 ;茶具样样齐全 ,无所不有 ;茶的名称繁多 ,品种各异。《格萨尔》中的茶文化不仅丰富了藏族茶文化 ,而且也丰富了中国茶文化  相似文献   

5.
回族作为全民性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历每年的莱买丹月是大部分回族群众的重要月份。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在身体健康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一个月的斋戒,俗称"封斋"。斋月里,宗教礼俗促使回族群众间频繁的经济、社会交往,这对促进民族团结,增加族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稳定回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在斋月期间对河南新野城关的回坊教民进行了访谈,从攒茶的含义、攒茶与赛德盖、海迪耶的区别、攒茶的功能分析三个方面,对该回坊斋月里的"攒茶"经济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张峥嵘 《民族论坛》2014,(11):62-65
黑茶,中国传统制茶工艺里一种深发酵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大家公认的功能茶之一。从过去到今天,它一直是边疆地区民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如今,它更是走进千家万户的茶间雅室.成为爱茶之人的上品。作为全国黑茶生产重要基地的临湘.也因其黑茶深远的历史和品牌.更因满山云雾的茶香.助推了其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2,(3):30
<正>花卷茶即前文所说的千两茶。因为千两茶的生产,劳动强度大、季节性强、生产效率低,1958年,为了提高产量,也是响应当时党的号召,努力提高机械化程度,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对产品工艺流程的更新,将花卷茶(千两茶)生产工艺、品质与黑砖茶的压制工序结合,研制出花砖茶。因此,花砖茶生产中在解决外形的同时,任然保持着花卷茶品质形成的一定  相似文献   

8.
苍茫高原飘茶香 独特茶具风韵长──青海民院民研所民族民俗展品简介青海高原不产茶。然而,不论是过去,还是今日,苍茫高原到处却飘溢着茶的沁香。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与茶的关系尤其密切,凡事离不开茶:朝佛诵经,以茶作供品:婚丧嫁娶,用茶作礼品;客人临门要...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12,(3):31
<正>"三尖"是指天尖(又名湘尖一号)、贡尖(又名湘尖二号)、生尖(湘又名尖三号)。"三尖"又叫"湘尖茶",是湘尖一、二、三号的总称。它们一般为篾篓散装茶。三尖茶原料相对较嫩,旧时都作为皇室贡品。天尖茶是以一级原料为主,少量拼入二级原料提升茶。贡尖茶以二级茶为主,少量拼入一级下降茶和三级提升茶。生尖是黑  相似文献   

10.
盖碗茶     
王正儒 《中国民族》2012,(6):113-114
确切地说,盖碗茶不是一种茶,而是泡茶的器具和茶的一种饮法。可以说,盖碗茶是宁夏回族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许多初到宁夏的人来说,盖碗茶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影响,绝对不亚于那一座座漂亮而神秘,且洋溢着浓郁的异域风情的清真寺。中国的茶具据《茶经》"四之器"载,有25种之多,一般按其选型可分为碗、盏、壶、杯等几类,其中碗居其首位。盖碗,在宁夏民间有三泡台、盅子等多种叫法,由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藏茶因为其民族性色彩的浓厚和制茶工艺的独特性而在学界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度的关注.除藏茶的制作工艺外,藏茶的文化属性是藏茶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向,其研究关涉到地理、民俗、社会、经济、交通等多方面的历史考查和现实问题,内容驳杂、牵涉颇多,所以欲对藏茶及其相关的藏茶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并非易事.我们认为,无论从何种角度研究藏茶文化,藏茶文化的研究都不能离开对其本原性的认识和历史脉络的把握,即藏茶本身产生与传播的历史渊源.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将对藏茶的渊源与边销历史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湖北以茶促“融”,架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茶为媒,促进边疆茶销区与内地茶产区、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产茶区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茶富民,加强民族地区茶产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助力各民族共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茶载文,推进中华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茶润心,挖掘各民族创造中国茶的历史,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茶弘道,宣传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精神特质,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现将《民族团结研究》杂志刊发的《湖北省以茶促“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文转载分享。  相似文献   

13.
“红衣万点人千叠,油菜花丛摆手歌”。每到春天,在革命老区永顺县塔卧镇和万坪镇,你可以放眼尽望如此优美的画卷。春阳早照,追花养蜂人在万亩油菜地满怀希望地来回移动。还有那早早就起床的勤劳质朴的土家人,为了赶制外地客商定制的清明茶,探雾寻路,在云雾缭绕的山间采摘青翠如玉的“溪州莓茶和“猛洞春毫”; 近年来,革命老区百姓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找准了茶叶和油菜致富的路子,让昔日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制约发展的革命老区,逐渐由“红色老区”丰满为“绿色老区、生态老区、富裕老区”。  相似文献   

14.
<正>"红衣万点人千叠,油菜花丛摆手歌"。每到春天,在革命老区永顺县塔卧镇和万坪镇,你可以放眼尽望如此优美的画卷。春阳早照,追花养蜂人在万亩油菜地满怀希望地来回移动。还有那早早就起床的勤劳质朴的土家人,为了赶制外地客商定制的清明茶,探雾寻路,在云雾缭绕的山间采摘青翠如玉的"溪州莓茶和"猛洞春毫";  相似文献   

15.
《民族大家庭》2023,(3):13-14
<正>湖北是全国茶叶大省,是“茶祖”神农、“茶圣”陆羽的故乡,“湖北青砖茶”“宜红”“恩施玉露”“采花毛尖”等品牌茶叶久负盛名。湖北以茶为媒,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架起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涉藏汉文史籍中称南亚的英国人为“披楞”,这是对藏语词的音译.前辈学者研究认为“披楞”源自波斯语Feringi一词.文章梳理了藏文史籍中“披楞”的多种拼写形式,探讨了藏文文献中有关英国人的称谓变化,指出藏族人对英国的称谓经历了从“、“”、“”到“”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从最初的误指、借用到创造新词,再到名从主人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17.
1934年,青海、四川两省为争夺“香科”、“称都”两村引发了一系列纠纷.本文介绍了双方从军事联盟到反目为仇的经过及缘由,分析和探讨了双方为解决纠纷所持态度,对四川省部分官员所推行的扩张政策以及青海“马家军”欺压玉树各部落而造成的后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传媒人类学作为一门人类学与传播学研究中正在兴起的分支学科,从学科名称的命名,到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的确立,都还悬而未决。本研究从人类学、传播学的学术谱系中,梳理了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传媒人类学的学科背景进行辨析,论述了人类学研究中的传播思想和传播学研究中的人类学思想,并对传媒人类学的学科概念、理论叙述和发展阶段进行讨论,以期对上述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到内蒙古大草原旅游观光,常会受到性格豪爽的蒙古族朋友的盛情款待。而他们迎宾待客、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敬神祭祖皆有礼仪,其中最隆重的礼节便是献哈达、品鲜奶、喝奶茶、摆羊背、敬美酒,统称“放五茶”。 【献哈达】 主人迎送客人、晚辈谒见长辈都要敬献哈达,  相似文献   

20.
从"禅与茶道"、"禅与饮茶"、"禅与种茶、制茶"、"茶禅文化及其传播"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其主题是:禅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是相当深入且广泛的,"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