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针对跨组织合作形成的创新网络,构建了跨组织知识整合下的创新网络模型,仿真分析得出,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对跨组织知识整合下的创新网络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很高时,创新网络具有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与较低的集聚系数,此时网络具有随机网络特征;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很低时,创新网络具有较长的平均路径长度与较高的集聚系数,此时网络具有规则网络的特征;组织间互补程度及知识整合效率大小适度时,创新网络具有相对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与较高的集聚系数,因此创新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孙耀吾  卫英平 《管理科学》2011,14(12):17-26
知识通过网络可以加快扩散. 作者基于NW 小世界网络视角, 构建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模型, 揭示联盟的知识扩散特性, 并运用 MATLAB 软件进行模拟仿真. 研究发现, 减小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增大网络的集聚系数和提高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频率是促进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提高创新效率、加快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知识通过网络可以加快扩散.作者基于NW小世界网络视角,构建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模型,揭示联盟的知识扩散特性,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发现,减小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增大网络的集聚系数和提高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频率是促进高技术企业联盟知识扩散、提高创新效率、加快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创新合作网络是产业集群内部主体为适应创新复杂性的一种自组织涌现,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决定了网络功能并进而影响发生于网络上的集群知识扩散过程。建立基于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扩散模型,在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特征的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上,运用仿真方法研究集群知识扩散规律。将知识扩散效率与创新合作关系距离相联系,考虑知识的全局扩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无标度特征的创新合作网络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集群知识扩散深度、知识扩散速度、整体知识水平增长效率以及具有最高的知识资源配置效率,创新合作网络中存在空间聚集的集群主体间倾向于具有相近的知识水平。最后给出促进最优创新合作网络安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节点属性特征的建模方法,针对股市投资者投资能力和股票标的物价格关联的内禀特征,遵循股市投资主体间的所有权关联机制,构建了股市投资广义网络及其衍生网络模型,并对网络度分布、簇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等统计参数及网络的鲁棒性特征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研究发现,股市投资广义网络和衍生网络均具有无标度特征和小世界特性,但差异性显著。股市投资衍生网络节点度呈现双幂律分布,且簇系数大小基本不受网络规模大小影响;平均路径长度随网络规模的对数增长而线性增加。此外,股市投资衍生网络在随机攻击策略下的鲁棒性较高,蓄意攻击策略下的鲁棒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张兵  王文平 《管理学报》2011,(10):1481-1486
探讨了知识的不同流动模式,并利用多主体仿真初步研究了其对非正式知识网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小世界网络主要结构特征角度,群体显/隐性知识比值存在一个最优区间,在此区间内,网络集聚系数的增长较网络平均最短路径长度要快得多;从演化角度,网络平均最短路径的下降较集聚系数存在滞后效应,当群体显/隐性知识比值落在此最优区间内时,该滞后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高科技产业集群内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机会,而集群网络的结构特征是否对集群层面的企业家精神发挥水平具有影响?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利用1998-2005年美国信息技术、通信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三大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数据,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特征与集群企业家精神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集群网络的集聚系数对新企业创立具有正向影响;集群网络的平均路径距离与企业家创业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探讨不同类型的网络搜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下该影响效应的差异性;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技术创新网络背景下企业的网络搜寻归结为知识搜寻、关系搜寻和惯例搜寻3种类型;在陕西、江苏和广东三地选择具有较强研发合作强度和深度的典型行业实证调研,运用多元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搜寻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在三地样本中均得到检验,江苏样本的系数最大;陕西和江苏样本中关系搜寻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广东样本中仅正向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陕西样本中惯例搜寻被视为破坏现有合作关系、不利于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而其余两地的样本均验证了惯例搜寻与合作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9.
寿柯炎  魏江 《管理科学》2018,21(9):23-37
构建创新网络是后发企业快速进行技术追赶的重要路径。那么,针对不同的企业,构筑什么样的创新网络是有效的? 为了深化以往的创新网络研究,从知识架构的视角出发,聚焦于网络层次的合作伙伴配置,构建了以产业特征为情境条件,知识基宽度/深度为焦点企业特征,知识异质性/质量为创新网络节点组成特征,高创新追赶绩效为结果变量的逻辑模型。结论显示,有三种相应的架构类型能够获取高创新追赶绩效。此外,在不同的产业特征情境下,不同的企业分别可以采用相应的架构类型取得更好的绩效。以此,为后发企业构建有效创新网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动荡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与不同组织进行研发合作,企业合作研发伙伴的多样性特征随之凸显。作为伙伴多样性的重要维度,伙伴类型多样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并且缺乏从企业内部知识网络整体凝聚特征的视角探讨伙伴类型多样性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边界条件。整合知识基础观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基于合作研发主体的组织类型,研究伙伴类型多样性对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企业内部知识网络整体凝聚特征(知识网络聚集度和知识网络密度)的复杂调节作用。选取中国361家整车或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UCINET 6.487构建样本企业内部知识网络,并采用负二项回归方法、运用Stata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伙伴类型多样性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形关系,伙伴类型多样性较低时,提升知识网络聚集度会削弱伙伴类型多样性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而提高知识网络密度则增强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伙伴类型多样性较高时,提升知识网络聚集度会削弱伙伴类型多样性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负向关系,而提高知识网络密度则增强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理论层面,厘清了伙伴类型多样性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通过引入知识基础结构特征为伙伴类型多样性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整合视角,深化了对知识元素整体整合模式及其对创新作用机制的理解;在实践层面,启示管理者在与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伙伴进行合作研发时留意“过犹不及”的风险,并关注技术知识基础在企业知识整合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知识网络凝聚特征调整开放式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世界网络在理论上被广泛认为是可以激发创造力,提高整体绩效的,但其相关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本研究构建了9个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研发合作网络,分析了其小世界特征,使用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小世界性对整体创新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强的小世界性,会促使更多的创新产出。进而讨论分析了此结论对国家和地区制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以及企业选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管理学报》2012,9(10):1475-1483
通过刻画集群主体的理性创新合作决策行为,建立集群创新合作网络演化模型,运用仿真方法研究网络的自组织演化规律及拓扑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知识溢出效率越高,网络越快自组织演化至稳定状态,其资源配置效率及公平性也越高.知识非完全溢出情形下,出现合作主体间的影响力异类匹配,网络具有普遍的小世界性特征.知识的互补性并非建立创新合作关系的必要条件,潜在合作伙伴的网络位置也是独立于知识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is the seed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s innovations have become more complex, organisations are driven by an increased need to collaborate in order to combine specialist capabilities to meet emerging market needs. The life sciences are one sector wher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highly evide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henomenon of knowledge-generating networks within the life science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drivers of collaborative endeavours and investigates how knowledge networks linking the capabilities of public research centres and commercially focused pharmaceutical organisations can be managed to deliver the required synergistic benefits for partnering organisations. Three case studies of functioning university–industry knowledge networks are analysed and a model reflecting their network's life-cycle phases is presented. The discussion identifies the specific challenge posed at each of the network's development stages, together with the management process required to secure sustainable knowledge creation and effective transfer of this knowledge into innovation-generating R&D.  相似文献   

14.
非正式创新网络结构仿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正式创新网络对于组织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我国社会具有充满"人情"味的特征,研究非正式创新网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非正式创新网络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之上,对非正式创新网络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初步研究了非正式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发现非正式创新网络同时具有小世界以及无标度特性.  相似文献   

15.
In times of saturated markets and decreasing product life cycl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successful launch of innovations are essential for profit-oriented organizations of any kind.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enables companies to get better access to knowledge and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generate and successfully introduce innovations. Whil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have acknowledged the importance of cooperation, little research effort is dedicated to empirically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on intensity with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cooperation stage) and with different partners (cooperation type). This article aims to fill these gaps by empirically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on intensity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partners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mplementation stage) on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success of individual companies. Drawing upon a sample of 154 high-tech companies from the German B-2-B sector,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it is in general beneficial for a company to cooperate. However, cooperation in concept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primarily improves a company's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while cooper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primarily enhances innovation success of a company. With respect to cooperation type, vertical, horizontal as well as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success of a company. However, cooperation with institutional partners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or throughout all stages.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内双寡头企业合作创新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旭  李仕明 《管理学报》2007,4(1):94-99
在A-J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产业集群内双寡头企业间的距离衰减系数变量,采用3阶段博弈,分析技术创新企业间的距离对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市场的影响,分析企业在博弈中的决策,以及决策条件和效果,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合作创新决策提供依据。博弈第1阶段是企业在产业集群内的创新合作对象选择,决定相互之间的距离;第2阶段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决策;第3阶段是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决定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