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机组合风险在保险索赔理论、金融及经济管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数学上采用随机和来刻画随机组合风险。风险溢价在金融经济学及保险经济学的理论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与风险的大小有关,还与当事人对风险的态度有关,从理论上看就是与当事人的效用函数有关。本文研究在期望效用理论下随机组合风险的风险溢价问题,探讨了由组合数(如索赔次数)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溢价,给出了几种不同效用函数下随机组合风险的风险溢价的计算公式,并特别针对随机Poisson组合及随机Poisson-Geometric组合给出了其风险溢价的计算公式及性质。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审计费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审计费用越高,上市公司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与高管无政治关联的公司相比,高管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管政治关联削弱审计费用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但并未削弱其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提高审计费用可以更显著地抑制其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此外,相对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机制分析显示,审计费用主要通过提升审计质量来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文章探讨了中国资本市场外部审计与政治关联的博弈结果,为优化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由于在审计监督行为中,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符,产生了审计风险。据此,本文拟采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主要从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与监管机构两个方面建立模型,进行博弈分析。  相似文献   

4.
各国央行包括美联储的利率调整和变动就是基准利率风险.基准利率的变化势必要导致金融资产定价的变动和风险溢价.本文通过自回归模型AR测算随时间变化的利率跳跃次数,确定基准利率跳跃的概率,利用伽马分布和正态分布分别测算基准利率跳跃的时间与幅度,根据利率跳跃的概率、时间和幅度确定基准利率跳跃风险溢价,建立基于时变跳跃次数的基准利率跳跃风险溢价测算模型,并利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7天回购利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创新与特色:1)通过自回归模型AR测算时变的利率跳跃次数,测算利率发生跳跃的概率,确定基准利率跳跃风险溢价,揭示跳跃次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反映历史利率跳跃行为对未来利率跳跃行为的影响,改变现有研究以常数跳跃次数测算利率跳跃概率、无法真实反映利率跳跃的频繁程度,导致利率跳跃概率及利率跳跃风险溢价测算不准的弊端.2)研究表明,现有研究的常数跳跃次数仅仅是本文跳跃次数测算模型在参数ρ、γ等于0时的特例.3)通过利率跳跃的概率、时间和幅度确定基准利率的跳跃风险溢价,解决基准利率跳跃风险补偿的测算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Simunic审计收费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以2007-2009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特有监管制度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与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正相关,审计收费越高,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因此,监管机构应要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提供更高水平的盈余质量,应更多地考虑通过修改和完善会计准则、加强监管等措施来缩小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刘启亮  李祎  张建平 《管理世界》2013,(11):144-154
本文从外部治理角度研究媒体负面报道对审计契约关系的治理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通过对2001~2009年主板A股上市公司的分析,本文发现:公司面临的媒体负面报道越多,公司和审计师之间的审计聘用关系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审计师变更;并且,在低诉讼风险环境下,媒体负面报道对审计师变更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只有在高诉讼风险环境下,媒体负面报道才会显著地影响审计师变更。进一步分析发现: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媒体负面报道、性质比较严重的媒体负面报道、权威、专业和大胆的媒体进行的负面报道会对审计师变更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只存在于高诉讼风险的环境下。此外,我们也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会使审计师提高审计收费,并且这种情况也只在高诉讼风险的环境下才存在。这表明,媒体负面报道只有在法律环境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才会对审计契约产生明显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公司内部治理框架,运用2004-200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考察盈余管理风险对于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存在其他变量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企业的股权集中程度和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情况对审计定价存在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表明,在公司内部治理治理中,独立董事制度、高管层持股对于公司内部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加快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分离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降低企业风险,节约审计费用,改善公司内部治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审计费用对不同类型盈余管理的差异性反映,研究了高管货币薪酬和股权激励对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高管货币薪酬激励能显著抑制其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降低审计费用对盈余管理的反映系数;但这种现象在高管拥有股权激励的情况下表现较弱。尤其是当民营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较小时,股权激励反而导致高管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增加,提高审计费用对盈余管理的反映系数。本文通过区分盈余管理的类型,有助于缓解高管报酬有效激励观和盈余管理风险观的理论争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诠释审计风险的基本含义,考察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要素的新特征,阐述防范审计风险的具体策略,以期人们能够对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资产收益的风险溢价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深入考察现有的两种收益与波动关系模型(GARCH-M和SV-M)差异的基础上,以新兴股票市场中的上证综指和成熟股票市场中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为例,运用更具理论优势的SV-M模型,实证考察了两种类型市场中风险溢价与波动率之间关系的不同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上证综指的波动率对其风险溢价有负向影响,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波动率对其风险溢价有正向影响;但无论影响方向正负,波动率对风险溢价的影响都是非常微弱的。论文结合两种市场中的不同波动状况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CGSS调查数据度量客户所在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进而考察其对审计师决策的影响。文章首先分别考察了社会信任水平与审计定价、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倾向、审计师变更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所在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与审计定价、审计师变更均呈显著负向关系,表明审计师会对位于高社会信任地区的客户收取更低的审计费用、审计契约更为稳定,但社会信任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倾向之间没有显著关联。有序Logistic检验结果表明,在审计定价和审计师变更决策之间,审计师存在优先选择次序:对于低社会信任地区客户,他们会优先通过提高审计收费的手段来控制相关风险。只有在风险超出其承受力、不能通过提高审计费用来控制时,才会放弃客户。此外,文章还发现,地区法治水平能够缓解社会信任对审计师决策的影响。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社会信任与审计师决策之间关系的理解,并有助于理解审计师的风险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审计师任期、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玉清  戚务君  曾勇 《管理学报》2008,5(2):288-300
利用审计师对财务危机的公司是否出具持续经营的查核意见,以及企业的异常营运资本,作为研究衡量审计质量良莠的代理变量,分析了中国审计师任期与会计师事务所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如果以查核意见作为被解释变量,没有发现审计师任期或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有关联性的证据。然而,一旦以异常营运资本作为分析对象时,则发现较长的审计师任期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的证据。此外,当企业有增加盈余的动机时,还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内的审计师之间有审计经验传承的效果。进一步的分析则显示,前述的发现主要来自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换言之,审计师任期的经验效果对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EVT-POT-SV-MT模型的极值风险度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金融资产收益的异常变化,采用SV-MT模型对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做风险补偿并捕捉收益序列的厚尾性、波动的异方差性等特征,将收益序列转化为标准残差序列,通过SV-MT模型与极值理论相结合拟合标准残差的尾部分布,建立了一种新的金融风险度量模型——基于EVT-POT-SV-MT的动态VaR模型.通过该模型对上证综指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合理有效地度量上证综指收益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成熟资本市场的研究表明,高声誉券商会抑制IPO公司的盈余管理.本文以2001-2011年处于中国制度环境下的IPO公司为样本,重新考察了券商声誉与IPO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券商声誉越高,其所承销IPO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也就越高,但券商声誉与IPO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只有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差的地区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高声誉券商纵容或协助IPO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动因在于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尽管高声誉券商确实能够降低IPO公司的抑价率,但这是通过提高IPO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途径来实现的.本文的结论表明,要使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券商声誉机制发挥作用,还需要大力提高券商机会主义行为所面临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5.
从军经历影响高管行为选择和管理风格,对于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价值。采用2004-2014年上市公司数据样本,以盈余管理程度以及审计意见类型作为反映公司治理的代理变量,本文实证分析了高管从军经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有过从军经历的高管所在民营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及实施盈余管理的程度相对更低,国有企业则不显著;制度环境影响高管从军经历的治理效应,表现为所在地区政府干预越弱时,高管从军经历对于完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作用越大;高管从军经历与MBA教育在影响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方面具有替代效应,且从军经历具有更为重要的稳定影响;管制行业民营企业高管从军经历的治理效应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对理解我国企业高管从军经历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拓展高管异质性影响公司决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因子,从基金持有资产的角度度量基金的流动性及其风险,分别考察二者对业绩的影响,并在控制某些基金特征之后,从流动性效应、持续性等方面研究了二者对于业绩的综合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流动性beta是一个有效的流动性风险测度,基金业绩中存在流动性溢价和流动性风险溢价,表明基金的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不仅可以预测业绩,还可用于识别基金经理是否具有主动管理能力,从而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value of audit quality, proxied by the selection of a big N auditor, to the external claimholders of private and public companies. Although the combination of a lower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of public companies, the greater demand for financial information quality about these companies and their higher litigation risk can result in the expectation that audit quality should be more valuable for public than for private companies, the greater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managers and the external stakeholders and the unavailability of alternative mechanisms for monitoring the managers can make external audit more valuable for the external claimholders of private companies. In this paper, we test these two competing views by analysing if banks and lenders take into account auditor selec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st of debt.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second view: we find that only private companies obtain a lower cost of debt when they are audited by a high-quality auditor. These results are robust to both endogeneity and unobserved firm-specific heterogeneity.  相似文献   

18.
Does an IFRS-adoption redu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firms and providers of debt capital and therefore the risk premium of corporate bonds? Contrary to prior empirical studies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losure and cost of capital for debt financing. We analyse the impact of an IFRS-adoption on the risk premium of German, Austrian, and Swiss corporate bonds between 1997 and 2005.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ange in risk premium declines after an IFRS-adoption by 40%. However, the effect occurs with a time-la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