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燃煤发电是电力供应保障的重要基础,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论文针对碳排放权价格(碳价)、燃煤发电商上网电量以及碳减排设施的单位运维成本都随机波动的情况,构建考虑碳价下限的燃煤发电商碳减排投资实物期权模型,在模型求解基础上,针对某6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通过数值仿真方法,考察碳价下限对碳减排预期投资时间的影响,并探讨碳价初值、碳减排单位运维成本初值如何影响碳价下限政策的有效性,比较碳价下限与直接投资补贴政策的优劣,分析结果表明:(1)碳价下限政策可能会激励燃煤发电商提早进行碳减排投资,但提高碳价下限不一定能降低碳减排投资阈值;(2)碳价下限政策实施的有效区域由碳价初值、碳减排单位运维成本初值等参数有关,在该有效区域内,通过碳价下限的调整可调节碳减排投资的预期时间;(3)相对于直接投资补贴政策,碳价下限能显著节省补贴资金。  相似文献   

2.
考虑价格上限的发电容量投资模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将价格上限管制因素纳入发电容量投资决策模型,运用MATIAB软件进行算例分析,探讨市场变量和管制变量发生变化时发电企业的投资行为及其市场均衡效应.结果表明:1)企业对未来需求增长的预期较高时,将延迟投资并在投资时提高装机容量;2)需求波动率比需求增长率对投资决策有更大影响;3)合理的价格上限水平对减缓投资波动有明显效果;4)提高容量电价能够降低投资临界值并增加一次性投资数量,同时也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电源结构优化调整;5)不确定需求条件下,高容量电价和低价格上限的管制政策组合是实现电力市场长期均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与仅考虑一次投资机会情况不同,研究分析了多次投资机会对企业最优容量投资策略的影响,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建立了企业投资时机和容量选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拥有较多的投资机会时,企业将会拥有较大的容量投资期权,并会提前实施投资,而且最终投资达到的容量规模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发电容量投资不足或过剩都将带来巨大经济与社会损失.论文针对需求不确定且存在价格上限的情况,分析寡头发电商均衡的报价策略,在此基础上,运用实物期权和博弈论思想,构建寡头发电商投资阈值与容量选择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分析对称寡头发电商的投资阈值与容量选择、最优价格上限与发电商数量,结果表明:1)价格上限较低时,寡头发电商会延迟投资,但总的投资容量会随发电商数量的增多而递增,而在价格上限较高时,则相反;2)最优的价格上限是无穷大,但发电投资商的数量对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5.
可再生能源发电新技术的R&D投资策略通常对企业价值和消费者剩余起到作用相反的不同影响,从而对基于社会福利的可再生能源电力R&D激励政策的科学制定带来挑战。针对旨在通过研发可再生能源发电新技术从而垄断清洁能源新兴市场的两非对称企业,结合投资时机选择期权博弈和社会福利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以分析社会福利与影响其变化的补贴政策及其它诸多因素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可再生能源电力R&D激励政策建议。结果表明: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在发电新技术R&D补贴和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的各组合应用中,企业间的R&D能力差距越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新技术的初始价值越大以及R&D成本越高,政府越应该鼓励可再生能源企业进行合作研发,反之则应鼓励竞争;随着电价补贴的提高,企业间的R&D竞争应受到鼓励;一定范围内,R&D补贴和电价补贴均能提高社会福利。论文创新性地揭示出可再生能源电力R&D投资的最优投资时机选择、电价补贴政策组合与社会福利三者间应有的内在联动关系,为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有效激励和管理提供富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碳捕获与储存技术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论文针对碳价和碳捕获技术不确定的情况,构建双重不确定条件下的碳捕获技术投资模型,并在模型求解基础上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1)碳价的波动性将延迟碳捕获技术投资,若碳价的波动性足够大,发电商会选择不投资;2)碳捕获技术进步也将延迟投资,但政策性补贴将抵消该投资延迟。  相似文献   

7.
与价格走势平平的股票相比,投资者更愿意选择过去价格变化幅度较大的股票。这种投资偏好是否是产生“特质波动率之谜”的原因呢?本文以中国股票市场A股为研究对象,首先验证中国股票市场“特质波动率之谜”的存在性。随后组合分析和Fama-MacBeth横截面回归分析发现,价格极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但不能完全解释“特质波动率之谜”。横截面回归结果表明,在价格极差、最大日收益率、换手率三者的共同作用下,特质波动率与股票预期收益之间的负向关系不再显著。由此,对某些特殊股票的投资偏好可能是产生“特质波动率之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大股东控制影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使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测度中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基础上,将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机制、投融资行为与投资效率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就大股东控制对投资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及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鉴定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结果表明:大股东控制对投资效率具有“激励效应”和“损耗效应”的两面性,并且其“损耗效应”大于“激励效应”,大股东控制通过独立董事比例和资本结构对投资效率发生的“损耗效应”是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完善其他能有效制约大股东“损耗效应”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优化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促进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假定火力发电商的上网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碳价)服从几何布朗运动,针对无营运成本和有营运成本两种情况分别构建收益下限政策下的发电商碳减排投资实物期权模型,在求解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最优的收益下限及其实施期限.模型的实证性算例分析结果表明:1)收益下限政策可激励发电商进行碳减排投资,但最优的实施期限可能低于设施的运行年限; 2)发电商碳减排投资阈值最低点对应的收益下限,即为最优的收益下限; 3)在无营运成本情况下收益下限相对于直接补贴政策可节省资金,但在有营运成本情况下是否节省资金与电力需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面向多重不确定性的发电商碳减排投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技术进步、电力价格、燃料价格、碳价、补贴政策和投资项目的碳减排率等多重不确定因素,构建了发电商减排投资的实物期权模型,求解得到了投资阈值、投资时点和投资补贴条件.参数敏感性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碳价波动风险抑制了减排投资;技术进步和投资补贴能够激励发电商投资,但当前的碳价和技术水平无法支撑CCS项目的大规模应用;合作减排有利于发现碳减排率较高的项目,进而刺激发电商的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碳交易机制下,碳价格不确定性对发电商的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投资时机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实物期权理论,考虑碳价格不确定性及CCS投资成本递减情况下CCS投资的期权价值,建立集碳捕获-运输-封存于一体的CCS投资时机决策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考虑供应链内发电商与CCS运营商合作的CCS投资博弈模型,分析发电商与CCS运营商在收益转移比例与投资时机之间进行决策的均衡条件。基于上述模型,结合数值算例进一步分析了CCS投资时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碳价格波动率、政府对CCS投资补贴系数、CCS技术学习效应以及供应链内部企业间的收益转移比例等都将对CCS投资门槛产生影响,供应链企业应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科学选择投资时机与收益转移比例,以实现CO2减排的同时保证各方的经济利益,保障供应链的协调运行与CCS投资优化。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制造商自主研发减排与外包减排任务两种情形,研究政府分别依据减排研发和单位产品减排量进行补贴下供应链的最优决策问题。从供应链制造商的角度,对给定政府补贴方式下,制造商的两种减排决策进行了对比,同时从政府的角度,在制造商特定的减排情形下,两种政府补贴方式的减排效果进行比较。进一步,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两种补贴方式下补贴系数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政府采取依据减排研发的补贴方式进行补贴时,自主研发减排情形下制造商利润大于外包减排任务情形的利润;当政府采取依据单位产品减排量的补贴方式时,相比外包减排任务,制造商选择自主研发减排均能得到更多的减排量和利润。当制造商自主研发减排时,政府依据减排研发补贴方式比单位产品减排量补贴方式的减排效果更好,但利润较低;当制造商外包减排任务时,两种政府补贴方式的减排效果和利润均相等。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以上结果,同时表明补贴系数对减排效果和利润具有显著影响。以上结论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补贴方式及企业减排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竞争环境下双边平台效益与竞争优势,讨论了平台企业对双边用户增值服务质量投资竞争决策问题。在考虑三种不同用户归属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双边平台增值服务投资竞争模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当双边用户单归属时,无论对平台单边还是双边进行增值服务投资,投资高质量增值服务均是两平台的占优策略。当单边用户多归属时,若对消费者边进行增值服务投资,则投资低质量增值服务为平台的占优策略;若对供应商边或双边进行增值服务投资,则投资高质量增值服务为平台的占优策略。当双边用户多归属时,无论对平台单边还是双边进行增值服务投资,投资低质量增值服务均是两平台的占优策略。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add to the foundations of incomplete contracting literature. We study the hold‐up problem with ambivalent investment, where investment benefits the investing party if ex post the right decision is undertaken but harms the investing party if the wrong decision is made. In this context, we show that the power of contracts to provide investment incentives depends on three factors: the commitment value of contracts, the amount of quasirents that the investing party can expect in the case of out‐of‐contract renegotiation, and the degree of ambivalence of investment. First, contracts provide first‐best investment incentives when parties can commit to a contract regardless of the type of investment. Second, with sufficiently ambivalent investment, if parties cannot commit not to renegotiate a contract and if the investing party's bargaining power is intermediate, contracts cannot improve investment incentives above those provided by no contract. In contrast, a simple buyer or seller option contract is optimal when the investing party's bargaining power is extreme. (JEL: D23, K12, L22)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实物期权的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成本补偿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光伏并网发电市场化运营,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政府对光伏并网发电总投资给予补助。本文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在成本和上网电价不确定的情况下,研究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投资补偿问题。首先讨论发电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并分析了成本补偿政策对发电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然后,分析了最佳投资时机的可达性,得出成本补偿政策实施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后,基于等待投资的时间长度,导出了政府成本补偿比例,进一步总结出政府的成本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6.
包兴 《中国管理科学》2015,23(11):88-95
本文在需求异常扰动的情境下,研究了运作系统专有和柔性能力结构的投资决策模型,并在数理上证明和比较了管理者两种不同风险感知情况下的能力结构比率决策问题。研究表明:在需求异常扰动发生概率、扰动分布参数以及柔性扩张系数影响下,风险中性和存在损失厌恶行为的管理者在柔性能力投资决策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依据缺货损失程度采取的补贴或惩罚机制可以改善损失厌恶管理者的柔性能力投资决策偏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三阶段博弈模型,得到了清洁工艺治污和末端治污企业的减排研发绩效,并进一步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最优补贴政策下,技术溢出率、污染损害程度及排污税对企业治污技术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补贴政策下,企业最优的选择为末端治污技术,经济和环境无法取得双赢。最优补贴政策下,当污染损害在一定范围内时,无论技术溢出率取何值,基于利润最大化和政府福利最大化视角,企业的最优技术选择都为清洁工艺治污技术。最优补贴政策下,无论排污税取何值,清洁工艺治污模式下的企业利润都高于末端治污模式下的企业利润;排污税影响不同治污模式下的社会福利水平,当排污税较小时,清洁工艺治污模式下的福利水平大于末端治污模式下的情形,当排污税较大时,末端治污模式下的福利水平大于清洁工艺治污模式下的情形,为保证企业的减排技术选择和政府的选择一致,取得经济和环境无法取得双赢,政府应设置一个合理的排污税水平。  相似文献   

18.
We study the impact of emissions tax and emissions cap‐and‐trade regulation on a firm's technology choice and capacity decisions. We show that emissions price uncertainty under cap‐and‐trade results in greater expected profit than a constant emissions price under an emissions tax, which contradicts popular arguments that the greater uncertainty under cap‐and‐trade will erode value. We further show that two operational drivers underlie this result: (i) the firm's option not to operate, which effectively right‐censors the uncertain emissions price; and (ii) dispatch flexibility, which is the firm's ability to first deploy its most profitable capacity given the realized emissions price. In addition to these managerial insights, we also explore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effect of emissions price level, and the effect of investment and production subsidies. Through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we show that production subsidies of higher investment and production cost technologies (such as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have no effect on the firm's optimal total capacity when firms own a portfolio of both clean and dirty technologies, but that investment subsidies of these technologies increase the firm's total capacity, conditionally increasing expected emissions. A subsidy of a lower production cost technology, on the other hand, has no effect on the firm's optimal total capacity in multi‐technology portfolio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subsidy is a production or investment subsi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