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穷 《决策与信息》2013,(11):75-75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奈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法律信仰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养成教育对青少年法律信仰的培养具有特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莹 《经营管理者》2012,(4X):304-304
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评价要素。针对这两个要素,分别对大三非法律专业学生和普通公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民法、部门法掌握较好,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的认识具有统一性,但他们的法律信仰不够坚定;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问题上,其守法意志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各种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引领社会思潮。在此时代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承载着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重任。要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本文着重分析当代高中生公共精神失范的现状和原因,以及如何将公共精神教育融入高中政治课程。  相似文献   

4.
基层领导作为我国干部中的重要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因而必须培养自身的法律信仰意识。针对基层法律工具主义没有纠正,法治文化缺失,权力本位思想没有消除,法治教育不到位等因素,培育基层领导的法律信仰意识,应从提升法治意识、打破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借助宣誓仪式、强化制度体制创新入手。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透过社会信仰这一因素,去探讨社会信仰对法律运行的重要影响,从而确立社会信仰在法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层次、传统政治文化、公民参政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政治现代化模式。中国是在外敌入侵,各种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势下开始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在这个进程中担任主导角色的不是公民社会而是有着超强政治经济资源纠合力的政党和国家。因此如何在体制内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做到体制内参与的普遍性与体制外参与的合法性相结合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对中职生进行公民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守法的公民意识,以形成一种公民文化是提高中职生法律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论文在阐述公民教育、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是构成公民意识等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辛  柳新 《决策探索》2013,(7):71-72
所谓司法公信力,是指民众对司法机关及其司法行为的信任程度。近年来,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社会整体信任度下降。人民法院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信是其生命之源、立院之本。由于客观环境、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司法公信力遭遇空前挑战,不仅损害了人民法院公平正义的形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履行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积极倡导的世界观教育,是其“五育”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信仰问题的深刻思考。世界观教育实质就是一种信仰教育,指向人的终极价值关怀,主张教育应该给人以信仰,其有效途径是实施美感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掀起了层层涟漪,也对当今社会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有着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只有培养合格的公民,使社会成员真正具有社会主人所拥有的意识与素质,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的科学、健康发展。说到公民教育不能不谈我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封建专制性质的文化,它与公民文化是相对立的。这种文化对我国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形成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这里主要谈一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对公民意识的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观照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境况,之所以存在独立性不足、管理不规范、内部治理不良诸多困境,其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在制度创建上呈现出相对的滞后性,其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双重管理体制的约束、法律制度安排的缺失和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破解当前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难题,要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组织或制度朝着正反馈的方向变迁。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宗教》一书是美国学者伯尔曼教授的著作.这本书不仅讨论了法律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而且在分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联系.本文试图从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一书入手,指出其所倡导的法律的信仰问题在我国当今推进法治的进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而从理论上对法律如何信仰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法律传播的主要方式,同样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信仰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问题。如何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需要科学预测并把握他们的信仰教育方向。笔者根据高校的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提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入手,利用"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全面有序地推进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5.
社会大众对法治的信仰和践行,是法治中国的基础条件,是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撑。要让法律成为人民的信仰,至少需要三条。本文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当下中国,法治状况如何,我以为是诸多因素中最值得执政者重视的核心指标。要使大多数人更高的需求得到满足,那么整个社会必须实现真正的法治化。如果整个社会的公权力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它必然会时不时张开血盆大口,吞噬公民的合法权益。当一个公民的私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他的房屋可能一夜间被城管强拆时,当一个勤劳而聪明的企业主  相似文献   

17.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精神要件,是法治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信仰是法律的精神意蕴,法律是信仰的理性形式。因此信仰法律是是实现法治的关键之一。而法律信仰目前在中国面临着特殊的遭遇和困境这是急需我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注重经济、管理、设施的现代化,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主体——人的现代化,忽视了对公民意识的培养。从整体上来看,公民意识内在具有政治、法律、社会伦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从政治层面来讲,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爱国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等;从法律角度来讲,主要包括公民的身份意识、规则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平等意识和自由意识等;从社会伦理角度来讲,主要包括公民的责任意识、合  相似文献   

19.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实施“国民教育”。据此,教育应落实一个“统一”和两个“基础”,即:传承社会共性文化和发展学生个性的统一,为学生奠定“如何做人”和“如何学习”这两个基础,旨在培养合格的国民。可事实上,对如何构建“国民教育”,上下皆无实际的举措,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仍旧是以“精英教育”为主流,理念完全与实现中国梦教育篇章的要义相违背。为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校紧紧围绕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全力推进了教育由“精英”向“国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构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的公民意识,即认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的因素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人”的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公民意识教育渐渐成为一种共识.中职学生是中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公民意识状况既具有一般中学生的共性,又具有中职学生的个性.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生公民意识的要求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