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的30多年,人口红利给我过带来经济快速增长,而伴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拐点的到来,劳动力人口减少、老龄人口社会抚养负担的增加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处在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我们需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实现人口红利向教育红利、人才红利、机器红利、结构红利的转变,以此来延续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口红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人口发展规律表明,人口红利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必然伴随着人口红利减少,中国即将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企业将面对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出发,论述了企业应对这一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措施,由于有关问题关系到未来企业的发展及中国经济的走势,毋庸置疑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好四方面认识问题。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集聚和城镇化,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又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所以,城镇化的推进与经济发展的程度要匹配。二、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而且能够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前提,而农业只有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支  相似文献   

4.
黎屏 《决策导刊》2006,(3):15-1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改善就业状况,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人口结构与劳动力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在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应关注并消除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易斯拐点”意味着,一味依靠廉价劳动力创造企业利润,以低廉的产品价格优势获取竞争力的人口红利时代将一去不返。很显然,沿海的一些企业目前正站在这个“拐点”上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学者长期关注农村劳动力流转问题,并从不同时代、不同视角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等都渗透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诸多因素,综述理论精华,对当前探索重灾区农村劳动力流转问题有积极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价格、人口结构变化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且人口结构不断老龄化,它们是否会显著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种植结构?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省级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蔬菜作物种植比例促进幅度较大。在粮食作物内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小麦种植比例有显著负向影响,对玉米种植比例有正向影响。微观农户层面的实证结果与宏观结果保持一致,凸显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在农户家庭人口结构方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实证结果都表明老年劳动力比例对粮食生产无显著影响,而女性劳动力比例高对粮食种植比例有负面影响,而对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机械化水平和种植技术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凸显了出来,于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就成了我国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宾川县的相关案例,对我国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及时转移,实现再就业,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办法及对策,为各级政府部门合理、有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它能够整合城乡经济各要素,提高资源的集中与优化配置程度,提高人口的聚集程度和最经济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结构化升级,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以昭平为例,作为地处山区的农业县,要更为有效地推进城镇化,改变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我认为,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以来,大都市人口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特征:人口增速下降但规模依旧庞大、外来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从北京的情况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人口新趋势加剧了大都市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新常态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心城区人口—经济聚集效率低,外来人口就业集中在低效率行业,未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向创新驱动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经济发展尚处于"回波效应"期,既不利于北京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人口疏解,也将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北京市人口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本文认为应把人口管理与新常态下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并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总体管理框架,从提升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方式的角度去解决人口问题。同时,加强政府合理行政干预,打破京津冀行政分割,建立首都圈总体产业布局,促进"回波效应"向"扩散效应"的转变,通过就业人口、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输出改善首都圈经济平衡,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1.
陈晖 《决策探索》2007,(5):31-32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全省9700多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70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2.1%,其中富余劳动力达2700万人.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是河南省面临的跨世纪难题.  相似文献   

12.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发展中储蓄、投资、消费、国际收支等经济要素,进而影响经济发展。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极为复杂,有正向的相互促进,也有负向的相互制约。本篇文章就中国1991-2013年人口结构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并提出优化人口结构的建议。研究表明,人口结构中的教育水平因子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劳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且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越大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低知识水平劳动者则妨碍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证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虽然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已经采取了一定措施,但这些措施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每年仍有大量劳动力剩余。本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指导下,从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出发,探索适合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全省人口将呈现很多新情况,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大背景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加深、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转移加快;另一方面,人口发展呈现新趋势,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迁移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深化。应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城镇化发展。近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在内生人口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人口迁移变量,将劳动力结构内生化,探讨人口迁移是如何通过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其次,在上述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中国2001~2015年31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迁移通过改变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空间配置,在数量上,改善了地区之间劳动力供需量上存在的不匹配问题;在质量上,重塑了中国各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使得各地区劳动力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重庆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特点(一)重庆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及就业状况根据重庆市农办、市统计局和市劳动社保局等部门提供的资料,全市有农村劳动力近14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三峡生态经济区和渝西经济走廊。在全市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种养殖业的862万人,占61.6%,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的537万人,占38.4%,其中,市外劳务输出242.2万人,占45.1%。按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面积和现实生产水平计算,重庆市现有280万人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二)重庆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一是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农民市民化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了热点话题和重点课题。研究农民市民化,有两个紧密相联又侧重有所不同的方面:一个是侧重研究如何使农村人口、特别是富余劳动力从农村、农业转移出来,进城市进企业;另一个是侧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已进城农民如何真正成为市民的问题。本文探析的重点放在后者。  相似文献   

20.
西海固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阐述了西海固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特点的同时,分析了劳务经济发展的潜力,即市场潜力、效益潜力和发展潜力,最后提出了西海固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