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新经济社会学意在通过分离出一个新的社会学视角 ,即所谓嵌入性视角 ,以研究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网络对经济行动的影响。建设中的中国新经济社会学则力图从一种新的理论整合的角度———交易秩序的结构 ,分析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建构一个既具理论综合又能对经验问题有足够解释力的新的理论框架。与西方新经济社会学的反传统策略不同 ,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走的是一条沿着旧经济社会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道路。这一道路更能适应科学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2.
格兰诺维特的“嵌入理论”与新经济社会学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兰诺维特是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他在继承波兰尼的经济是社会的一部分、经济行为是嵌入社会行为中的思想基础上,为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梳理了格兰诺维特几部代表作的核心思想并对新经济社会学的最新进展与理论意义作了述评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经济行动在于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经济行动是原子化的个人行动,不涉及任何社会关系。新经济社会学从嵌入性的视角出发,对人的经济行动加以解释,指出人的经济行动是理性的,但理性的经济行动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经济行动是一种社会行动,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关系中并产生了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4.
巴恩斯由知识属于被群体接受的信念出发建构了自己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这种理论预设来源于对库恩科学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命题的解读。其理论预设与传统的知识社会学及科学社会学的理论预设都不同。传统的理论预设是科学知识是客观的具有真理性的,而他的理论预设是科学知识并非是客观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是由社会决定的。其理论预设背后的哲学基础是相对主义知识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巴恩斯由知识属于被群体接受的信念出发建构了自己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这种理论预设来源于对库恩科学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命题的解读。其理论预设与传统的知识社会学及科学社会学的理论预设都不同。传统的理论预设是科学知识是客观的具有真理性的,而他的理论预设是科学知识并非是客观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是由社会决定的。其理论预设背后的哲学基础是相对主义知识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理论包括一般性理论、中层理论和实践理论等三个层次.其中,一般性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关于一般性理论,由于经典社会学家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预设”立场不同,造成已有理论四分五裂.需要从新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指明建构真正统一的一般性理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内嵌性”为核心概念的新经济社会学在过去4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既有研究受中层理论取向的影响,普遍看重经验层面上的贡献,对一般层面上的基础性理论反思有所忽视。就理论而言,新经济社会学在理解“经济”方面存在三个问题:看待经济后果不全面;对“经济”的定义过于粗糙和狭隘;对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定义有所矛盾。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新经济社会学过分侧重现实批判,激烈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照搬社会学中的社会秩序问题,不承认经济领域的相对独立性,主张经济领域缺乏内生秩序,最终演化为社会还原论。新经济社会学若要在下一阶段有所突破,必须和更宽泛意义上的社会理论有更多对话。具体主张包括:提出“经济与社会互嵌”的理论命题;在理论框架中恢复经济领域的自发秩序性;对等看待经济与社会,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液态相互渗透的互嵌状态。  相似文献   

8.
管理活动的展开以对人性的认识为前提,不同的管理理论及实践体现着不同的人性预设.文章分析了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性预设,阐明了几种主要的人性预设理论的逻辑关联及其演进的逻辑进程,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历史及其逻辑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腐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毒瘤,不同的学者分别从权力制衡和制度设计、收入成本和寻租交易、社会结构和行为习惯、历史传统和腐朽文化等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按照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围绕"社会资本、嵌入和腐败网络"等三个核心概念,界定了腐败的新经济社会学定义,探讨了腐败的形成机理,从而提出了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环境与社会"为切入点,考察了环境社会学的演进过程,阐述了环境建构论的理论主张实质是要在知识社会学里研究环境问题,指出其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大大降低了关于环境问题建构中的自然要素的决定论地位,而突出了社会或文化实践的解释学意义。把人们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转向到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特定的职业教育形态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之中的,这种“双重嵌入”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职业教育社会化的过程。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方式、产业体系形态等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职业教育存在吸引力不足、适应性不强等现实问题。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应遵循社会嵌入、政治嵌入、市场嵌入和技术嵌入的建设逻辑,从社会嵌入上应满足社会对高质量职业教育供给需求,从政治嵌入上应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市场嵌入上应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协调运行机制,从技术嵌入上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2.
占统治(即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基础”范畴的内在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经济成分)与以往私有制社会、与“过渡时期”非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有质的不同;“一大二公”的解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政治、思想上层建筑理论的变革都说明,初级阶段非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属于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范畴是合理的、必要的。逻辑和历史应该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理性主义这一原子化的经济理性受到了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多方挑战 ,而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行动是嵌入 (embeddedness)于社会结构之中的 ,互恕性与互惠性嵌入性决定了现实的经济行动。而要探讨其背后的社会伦理的深层结构 ,作为一种尝试 ,或许可以在中国先秦墨家哲学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思想中加以发掘 ,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观所阐发的正是基于道德的价值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的结合。由此出发 ,互惠性与互恕性作为新经济伦理的内在基础才更具备了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社会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化"基本概念出发,提出了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思路即"社会化"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社会学及社会学的一些理论,探讨了股票市场重要主体之一的上市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其群体"社会化"与自然人社会化的本质及联系,并对家族企业与上市公司两类不同的企业法人治理与社会化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化"问题产生的成因及各种表现研究后,提出了如何加快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及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市场理性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解构着乡村传统社会关系。从征地补偿引发家庭纠纷的个案来看,虽然物质化、功利化、理性化成为乡村社会关系演化的重要趋向,但不容忽视的是,受制于结构、文化与认知的三重嵌入,村民行动受到传统亲缘关系、乡土价值逻辑和公众舆论的多重影响与制约,这进而决定了市场化扩张中的乡村社会关系可能超越纯粹的经济理性而呈现更为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16.
社会网络、文化制度与求职行为:嵌入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嵌入”作为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概念之一 ,已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本文提出“双重嵌入”的概念 ,一者表示经济行为嵌入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网络之中 ,二者表示社会网络本身也是嵌入于更为广阔的文化制度背景之中的。按照这种视角 ,可以发现 :在劳动力市场中 ,求职行为嵌入于求职者所处的社会网络之中 ,同时这种网络又受到宏观的文化与制度背景的制约。可见 ,“双重嵌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对嵌入理论的一项发展。借助于这一概念框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社会学式的分析 ,将有助于解决微观行动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理论鸿沟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信任:当代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对"经济学帝国主义"入侵的一种回应,信任问题逐渐成为西方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西方经济社会学家,或者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或者直接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切入,把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特定形式,通过研究信任与经济秩序、经济交易及其成本、经济效率和效益、经济繁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来阐明信任这种社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西方经济社会学家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为经济社会学在当代的研究和发展开阔了新视野,展示了新空间,而且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的当代阐释。它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它并不是向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复,与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池田大作很早便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当今社会之所以爆发深重的环境危机,其原因不仅仅是所谓的"社会发展逻辑"、"生产关系逻辑"、"资本逐利逻辑",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堕落。因此,所谓的自然天灾其实是人祸,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人性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