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兴福 《兰州学刊》2005,(3):4-7,12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潘宁 《社会科学家》2008,4(1):16-19
恩格斯晚年在论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理论时,提出并深刻地阐发了"合力"思想.其"合力"思想既说明历史唯物主义肯定客观历史规律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支配作用,也承认个人意志在历史发展中的一定影响和作用.恩格斯的"合力"思想要求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意志的作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恩格斯的"合力"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贯彻社会公平的价值原则.社会公平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要正确区分公平、平等、正义等相关概念的不同含义,准确理解社会公平对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特殊意义,真正把建设和实现社会公平变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4.
论"五四"时期毛泽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毛泽东认为"制度黑暗"、"社会万恶",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目标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认为,民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五四"时期,毛泽东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到马列主义的过程,方法经历了从"呼声革命"到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骤上,毛泽东主张中外同时,中国分步.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语言缺乏共通性而难以形成共识的结果,因此他希望建立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普遍语用学"来重塑人们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理论、话语理论和商谈理论"三位一体"的讨论,哈贝马斯完成了对协商民主的理论建构.尽管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其从"对话"与"商谈"的角度来确立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伦理建构方式的独特思路和路径,对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正确处理国内各方面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全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8.
宪政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全面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的基础上,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坚持和运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与探索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我国社会整体转型期"三个重叠"时代特征的把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和基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既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丁剑 《江汉论坛》2007,1(10):14-16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持续过程.我们要立足国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和兼容性.在我国,尽管法治建设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并为和谐社会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法治建设仍需要通过合理协调国家、社会团体、私人等各种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对目前仍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均衡现象作出必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3.
实施合理、有效的社会政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手段之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是近年来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农民存在着明显的政策需求,但是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反思社会政策决策与实施的过程,应以农牧民需求为本,提高社会政策决策与实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政治韬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建设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谐社会为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岩 《江苏社会科学》2007,1(1):142-147
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无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评判标准,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无不显示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独到的价值诉求,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观的超越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只有以集体主义为本质,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诉求的现实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对当代社会中种种价值取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陈琼 《兰州学刊》2007,(7):10-12,2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社会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力量,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整合的核心力量.社会转型期,执政党面临社会利益分化、贫富分化和社会结构分化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等多种挑战,必须不断进行思想理论创新,以利益整合为核心、以组织整合为重要手段,建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回溯我国社会发展的模式,"公平与效率"的失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之一.因此,尽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建设的过程,但政府作为核心主体,既要承担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又必须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上要由以往的有所偏重转向强调二者并重,明确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为与不作为.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探索社会主义的政治家之一.他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了预防中国资本家垄断的流弊,他提出了民生主义学说.民生主义凝聚了孙中山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考虑和谋求人民"共同繁荣昌盛"的崇高理想.他的民生主义目标--"均富"、构建"小康之家"社会,与我国今天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相互呼应 .虽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在哲学基础、阶级基础与策略基础上根本不同,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但他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对外开放、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等思想,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仍有着极其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系统的均衡,要求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宪政维持均衡的政治系统,推动实现政治和谐,奠定了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宪政有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宪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持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社会主义宪政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和谐",是一种建立在由市场带来的差异基础上的"和谐".将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意味着对社会差异的承认,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在差异基础上所达成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