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是客观存在的法律现象,其根源在于民法中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就同一行为约束时存在着冲突规范。各国对两种责任竞合的处理方法包括禁止竞合模式、允许竞合模式和有限制选择诉讼模式等。我国立法确认了民事主体在责任竞合时的自由选择权,但当事人选择主张相应请求权也需注意具体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事人已经获得了市场主体性地位,能够自由支配和处置自己的利益,在民事诉讼法中体现为能够自由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然而,作为当事人一项重要权利的处分权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严重缺陷,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处分权,完善处分权制度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体纠纷在我国社会呈逐年上升趋势,群体诉讼中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主体的分离冲击了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引发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国内群体诉讼实践状况,通过分析国外相关制度,从权利登记程序、代表人适格等方面对我国代表人诉讼中当事人适格制度提出合理构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2007年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有关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事由出发,概括性地分析了法律修改趋势对于法官、当事人、其他诉讼程序影响,进而抽象出本条修改后所体现的民事诉讼法尤其是再审题程序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所谓撤诉,是指存民事诉讼中.原,占或上诉人向法院撤回已成立之诉.不冉要求法院对他于被告或被卜诉人之间的民事争议做出裁判的诉讼行为.民事主体在其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与他人发乍争议时,有权以起诉的方式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来解决纠纷。但是,存诉讼进程中.当事人可能出于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可能因达成与对方当事人的和解或者可能意识到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不能被法院认可,再继续诉讼已毫无意义。为了避免负担继续诉讼所带来的财产之损和精神之累而主动撤回已成立之诉.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采用多元 化的模式,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难题;似乎在合理的形式下实则是与民事诉基本法理的严重矛盾;完善当事人再审启动程序,修正司法救济“全能化”的观念,以重新构造我国的民事诉讼再审启动程序制度、本文拟就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在民事公益诉讼中,普遍认同检察机关、社会团体的原告资格,英美法系国家还赋予公民个人在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已不能满足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确定的要求,而诉讼信托理论恰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对检察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进行类型化分析基础上,建议应赋予这三类主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李艳青 《经营管理者》2011,(8X):223-223
当事人主义是英美法系诉讼模式的主要特征。其核心在于将当事人置于诉讼的主导地位,法官始终处于消极、中立第三人地位,不主动追究责任,亦不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主动传唤证人、收集证据,其职责仅是严格遵守法律、及时作出判决,在实务上表现为"沉默的法官,争斗的当事人"。当事人主义作为重要的诉讼理念,对民事与形式诉讼模式的构架均有巨大影响,本文以当事人主义为核心,针对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进行讨论,试图深入认识当事人主义,将最终目光落在我国诉讼模式上,明确当事人主义对我国诉讼模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对抗主义的诉讼模式中,要求控辩双方平等对抗,检察官在诉讼中的地位应当当事人化,以保障双方地位的平等。诚然,在实行对抗制的国家中,许多诉讼制度设计均为保障被告与检察官的平等地位,然而,检察官在趋于当事人化的同时,还必须严格遵循客观公正的诉讼义务,以避免检察官过渡当事人化。检察官只有在恪守客观义务的同时实现当事人化,才能使得控辩双方趋向实质平等,从而达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最佳契合。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作为一种特殊的诉讼类型,与民事和刑事诉讼不同之处在于诉讼当事人的地位不对等。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行政机关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为了制约行政权力的扩张以及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行政诉讼法律时考虑到这种力量对比的差异,力求制定出减小这种差异的法律法规,能使双方的权利义务势均力敌。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既涉及行政争议又涉及民事争议的案件,本文从当事人和法院两方利益出发,通过分析两种争议的内在联系及诉讼效率原则,主张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并对该诉讼模式的适用范围和程序规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刘雅静 《经营管理者》2009,(20):378-378
在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的问题上,本文区分了两类合伙的基本含义,并以此为前提在理论上讨论了确定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说明承认合伙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必要性。文末做了小结,对我国立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发生的劳动争议实行“调解、仲裁、诉讼”的处理机制,我们称其为“一调一裁二审”的处理机制,即发生劳动争议要经过调解、仲裁和诉讼三道程序。调解程序是非必经程序,诉讼是保护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终程序,而劳动争议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并且还是法定的前置程序。当事人只有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只有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民事庭按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本文通过对现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现状、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体制的不足、原因分析及完善劳动争议案件解决机制之建议四方面来论述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机制的不足和如何完善,目的是呼吁建立新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从而灵活、快捷、公正、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动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国有资产流失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问题,该问题也得到的法学界的关注。学者们一方面致力于保护国有资产的立法对策研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国有资产流失的司法保护,随着公益诉讼成为国内法学界讨论的热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民事公益诉讼来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即将国有资产诉讼来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即将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纳入民事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从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将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纳入民事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存在着法理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自诉案件转为公诉,致使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不平等,不利于当事人之间恢复正常和谐的社会关系,也不符合刑诉法的基本精神。应当充分认识自诉程序中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自诉案件应当采取自诉优先、国家援助、减少公诉的原则,化解纠纷,帮助当事人恢复正常的社会关系,实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学习目的和要求 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是两个基本的程序法律制度,是司法机关和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程序。通过学习,既要了解和掌握两大诉讼法各自的一些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各自程序中所特有的内容,又要了解和掌握两大诉讼法的共同之处,特别是要重点掌握诉讼的管辖问题、证据问题以及两大诉讼活动的基本程序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公益诉讼的案例在我国普遍存在,但是在立法上的明文规定是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才出现的,经过了近十年的理论探索与司法实践。民事公益诉讼与一般民事诉讼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公益性,单独就民事公益诉讼的特点加以分析,是研究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民事再审程序是纠正法院生效判决和裁定的重要程序,依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法院、当事人均可成为启动主体。但是目前该规定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制约了该项制度的价值发挥,本文就此问题的有关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应策略,以期能尽快的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判决书是法院对当事人民事纠纷的确权性处理,是国家公权力对民事权益的裁决,近几年来我们从报刊新闻里可以反复听到听到买卖判决书的事件。当事人将其当作债券凭证来买卖。判决书能否买卖?社会各界看法不一,理论界也支持反对各半。笔者就此问题,从现有立法出发、以法的理性考虑,对正反双方的理由一一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既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又有利于对未成年人的身心保护。然而,程序的简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和剥夺未成年人对诉讼程序的自主选择权和参与权,从而使诉讼效率和司法公正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平衡。本文就简易程序适用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几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