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审查方式之中,存在着效率和公正两种价值的取舍问题。面对冲突并且必须同时存在的两个价值,最优的解决方法就是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满足被救济者价值追求,让追求效率者得效率,让追求公正者得公正。这种解决方法也有充分的依据和巨大的价值。通过对英国和美国法律实践的借鉴比较,美国出现的当事人通过仲裁协议扩张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审查范围的方式,是意思自治运用于确定司法审查范围的最好方式,但是也要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吴迪 《决策与信息》2010,(11):34-36
当前,执行难、执行乱已经成为困扰中国司法的一大顽症,当事人在持久而昂贵的司法诉讼后无法从执行中得到自己合法的利益,导致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损害了当事人的权益,也动摇了司法的根基。执行工作的出路在哪里?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因为最高法的司法解释而长期被排除在执行监督之外,是导致现阶段执行工作混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亲和力即亲和程度,法律语言有没有亲和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亲和力的概念着手,简单分析了立法语言、司法语言和普法语言的基本特点,并从这三个角度阐释如何增强法律语言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现象,为了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须从法律上确定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的规则,本文对此作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社会中,司法的腐败属于最危险的腐败,因为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也被突破,那么受到伤害的就不仅仅是当事人,而且还有我们司法机关的形象、法律的尊严和人民对这个国家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执行活动是民事行政诉讼的重要环节,与当事人的权益息息相关,普通老百姓只有在判决得到有效执行的情况下,才会相信法律的权威;反之生效裁判得不到执行或者出现错误,就可能给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执行难、执行乱一直是多年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及司法不公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司法执行存在的难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再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是指人民法院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法制的多方面限制而导致执行无法进行的情况."执行难"的问题已长期存在于我国司法实践当中,严重影响我国执行程序的进行和当事人权益的维护.本文着重分析我国执行程序立法的滞后、当事人法律知识的浅薄和政府限制等多种导致执行难以进行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8.
概括性的法律语言是立法的客观需要,能够体现立法的预见性、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实现法律的自我保护。概括性法律语言的汉英翻译应该如实反映原文的概括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司法实务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事人收集的一项与待证事实有关联的证据,能够证明或者部分证明待证事实,但却是以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者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本文从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进行探讨,着力追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在各种冲突的平衡点上。  相似文献   

10.
陈申燕 《决策与信息》2013,(10):21-21,135
刑事和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节约国家司法资源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应切实履行好法律监督的职责,兼顾好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国家三方之间的利益。刑事和解的检察监督应根据刑事和解本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依法监督、理性监督、协商监督,让刑事和解制度充分发挥恢复正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傅翔 《决策探索》2004,(11):50-50
WTO对司法审查的要求是:各成员方必须建立独立的行政救济机构。这个机构可以是司法机关,也可以是行政法院或行政法庭,还可以是仲裁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救济程序。即建立一套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救济程序:必须为有关的当事人提供可能救济的机会,并且要明确告诉当事人拥有这种机会;对当事人的起诉或申请给予同情的考虑并提供充分磋商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模糊是语言的固有属性,客观地存在于各种类型的语言之中。合同作为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文体,要求语言使用准确、明确和简洁。模糊性是法律语言的一大特征,指的是词语或概念所涉及的范围界限不清,从而使有些事项无法确定地加以归类。作为法律语言的一部分,合同中大量使用模糊语也是正常的语言现象。本文从模糊语对合同活动所起的作用这仪角度,探讨英语合同中模糊语的使用现象。  相似文献   

13.
听证(hearing)一词的产生.源于英美普通法中“自然公正”原则,最初应用于司法权的行使.本意为诉讼上应听取他方当事人意见的制度.也就是说,法院在审查事实或法律问题时.要以公开举行的方式听取证人和当事人的意见,以保证审判的公平.后随着司法听证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而被应用在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司法被称为公民权利救济的最后防线,它是司法机关依法定权限运用法律解决当事人纠纷的活动。司法常常通过裁判的方式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而裁判文书对事实的认定通常是通过对庭审笔录所记录的事实和证据进行衡量后做出的,即庭审笔录是法官裁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法律谈判作为一种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其充分尊重并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并争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司法实践中,人们对《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关于“显失公平”的规定的理解不尽一致,导致适用“显失公平”规则处理意思表示有暇疵的合同纠纷时很不统一,影响到当事人对法院判决的遵从和司法的公信力,因此很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作进一步研究。笔者拟从显失公平民事行为的特点、构成要件、种类、与其他民事行为的区别以及法律适用的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对此类欠缺有效要件的民事行为进行深入、准确的把握,以期达成共识。所谓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就是一方当事人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作出的使当事人之间享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张可婷 《经营管理者》2013,(23):249-249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相关部门对法律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以适应这种高速发达的经济,更好的保护各方的利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没有完全孤立的交易发生,因此在交易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违约都有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整个交易链遭到破坏,从而使当事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交易某环节出现违约时,如果一味的要求违约方对一系列的交易损失承担责任,这将使得交易当事人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远远增加,并且要承担巨大的的风险。同时,如果法律对此不做出相应的限制,那么,当交易一方发生违约现象时,另一方可能提出无数相关不相关的赔偿请求。这必将导致合同双方的摩擦和司法纠纷。出于对上述现象的考虑,法律对此设立了专门的限制规则,即可预见规则。本文将对合同中的可预见规则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做出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司法支书是司法机关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它要忠实地体现国家意志,准确地适用国家法律。制作司法文书是一项十分严肃认真的工作,必须审慎仔细,无论内容、格式,还是语言运用都要力求做到规范化,以确实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然而,从目前的司法文书制作实践来看,却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其中,文种使用的不规范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确定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他赋予当事人冲破地域、国别的限制选择双方最熟悉,最有利的法律作为支配其订立的涉外合同的法律。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同时,绝大多数国家也对当事人对适用法律的选择进行了有条件的限制。本文以我国现行的涉外合同法律为基础,着重介绍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对意思自治的限制,同时将中外法律进行对比,提出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变异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语言学研究领域,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核心内容。语言变异是以现有的词汇作为基本组成材料,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有意无意的对语言进行语法规则的偏离,并进行意义和组合方面的变异。Geoffery Leach(1969年)提出语言变异可以从八种形式上找到答案,包括语音变异,语法变异,词汇变异,语义变异,书写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内变异,历史变异。语言变异表现在多个领域,近年来法律语言的变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法律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域,是特定社会群体,即法律人使用和掌控的一种专门技术语言如果对法律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有许多有意思的变异现象。本文重点介绍英汉法律语言变异的几种现象,导致语言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