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治理现代化目前存在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乡村治理主体行政色彩浓厚,乡村治理格局发育迟滞;治理权力强制性色彩较浓,乡村治理规范缺乏法制化;乡村治理结构碎片化,乡村治理缺乏完整有效的权力机构;传统乡村治理制度正在解体,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还未形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文化传统束缚、体制环境制约、民主法治意识淡薄、制度供给不足等。化解这些问题,须发展乡村市场经济,构筑乡村治理基础;健全乡村民主法治,制定乡村治理标准;完善乡村治理制度,增强乡村治理保障;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重构乡村政治文化,增强乡村治理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农民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当中对政治参与的要求和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因此,通过对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作一个历史的简单梳理,对于我国发展完善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建立乡村社会的稳定、法制、民主的政治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鹿盟  霍国庆 《管理学报》2007,4(6):791-795
乡村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以后,我国乡村企业的发展困境依然存在。按照经济成分和产权的不同,乡村企业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治理模式。通过讨论我国乡村企业的治理模式,系统阐述了龙门混合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成因以及存在问题。最后,总结了龙门混合治理模式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对乡村企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中的"寡头政治"也就是由少数人控制村庄权力和资源的政治模式,表现为村级权威结构的相对稳定、资源与权力的相互嵌入以及公共利益的隐蔽攫取。"寡头政治"的产生有其相应逻辑,从内部视角分析,政治空间扩张、乡村精英联盟和村民伦理道德催生了"寡头政治";从外部视角看,外生利益输入、政治庇护结构、社会力量薄弱是其产生的基础。"寡头政治"是对乡村治理目标和治理秩序的一种挑战,不利于国家政权巩固、现代公民培养和公共服务提升,因此须加强对"寡头政治"的规约,通过乡镇政府监督、完善权力运行机制以及解决文化权力不对称问题等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基层民主政治取代"寡头政治"。  相似文献   

5.
上访行为与信访治理的发展方向息息相关,边缘式上访成了国家普遍的现象.目前国家的全能化政体已经逐渐消失,致使国家对民众的约束力逐渐降低,信访治理在如此环境之下迎来了新的挑战.发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在迈向民主和法制进程中,为了更好地寻求政治合法性,在强制话语领域做出让步,间接导致信访治理陷入了困境.本文通过对信访治理伦理困境问题的意识入手,全面阐述信访治理伦理困境的政治社会学诠解,为信访治理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促使其在国家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乡村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在我国基层民主实践中进行了先验性的有益尝试。目前的乡村治理中普遍存在着"双头领导"现象,村委和党委由于其不同的权力来源方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产生了矛盾,暴露出乡村基层民主政权领导干部权力使用的弊端与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的治理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我们所遭遇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各类群体性事件频发、农村自治组织体制功能不健全等三个方面。因此,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应当对创新社会治理理念、进一步完善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构筑多元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首先,乡村基层治理需要选举与协商相互补充,同向发力。在中国,选举与协商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其次,乡村基层治理需要以协商弥补选举,巩固民意基础。选举民主虽然发展较为成熟,但部分地区的村民选举还是出现了形式化和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可归结为中国运动式治理,主要呈现为运动中的民主。中国运动式治理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体现出民主进程的二律背反定律。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必然要求政府治理模式实现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的转型。民主中的运动模式提取运动式治理和制度式治理的优点,实现了政府治理有效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政治发展自然和自觉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述了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做了全面规划和部署。这对于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具有重大意义。一、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1.
<正>民主是现代国家形成和统治者获得政治权力的基本依据和途径,法治是现代国家存在和实行治理的主要方式。民主代表着"主权在民",法治意味着"规则治理"。当今世界,民主与法治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得到了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实践方向,规定了现代国家的政治运行体制机制,能够避免独裁专制和政局动荡不安。梳理、分析和总结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民主与法治取向的历史轨迹,有助于厘清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质和  相似文献   

12.
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相结合是社会治理的一个新领域,而学界要么是关注城市社区治理,要么是关注乡村治理,对于城乡接合部的关心较少。鉴于此,本文择取上海市的两个村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如今的城乡接合部在特大城市的语境下,共有八种不同的问题被塑造,且村委所采取的治理方式更多的是"提醒治理",而不是现代型的法治治理和传统型的权威治理或人情治理。这就构成了一个问题,即政府是否在推卸责任或运用某种乡村政治的策略,让村民作为行动主体被动地承担公共风险?本文试图更深入地去分析这种治理方式的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政府管理的过程。治理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寻求良好的治理。良好的治理即善治。当前,要实现中国乡村善治,有三大治理路径:一是优化乡村民主治理结构,营造乡村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二是推行新型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典章"、"夏履程序"和"八郑规程"通过村民的广泛参与,大大地促进了村级民主管理的落实和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村干部的廉政建设,实现了村民的民主权益,保障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但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惯性和乡村政治生态的局限,尚需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产生机制,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乡...  相似文献   

15.
不断地走向民主,是不可逆转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理想路径就是通过增量改革来逐渐推进中国的民主治理,扩大公民的政治权益。因此,我把它称为增量民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道德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仍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价值弱化了道德的控制作用、治理主体伦理素养不高、现有的乡村治理实践尚未对德治表现出充分的重视等。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创造了一种系统性、全面性、有针对性的乡村德治模式,为其他乡村推进道德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具体而言,即发展乡村产业,奠定道德治理物质基础;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传统文化;设计完善的道德治理制度规则;构建道德奖励机制,强化道德行为;恢复道德的评价功能;提升治理主体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家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基层群众自治是基层群众充分发挥主动性,充分利用民主政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治理过程。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亦是基层群众民主权利得以彰显的主要形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国家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存在着协调困境。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层民主是我国最广泛的社会民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浙江省岱山县东沙镇泥峙社区从基层民主治理的方式方法入手,开始对户代表会议进行新的探索。户代表会议以户为单位,创新了基层民主治理的载体,弥补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不足和缺陷,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新平台。户代表会议开创了一条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治理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治理模式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和政治发展的重点。在代议制民主疲态渐现和弊端日增的背景下,作为代表性的两大创新形式,参与式治理和协商治理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参与式治理主要强调社会管理者的开放包容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而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是核心和关键;与之对应,协商治理更强调公民理性参与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基础是平等高效地对话和协商。为了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必须实现参与式治理与协商治理的对接与融合,而解决现实治理困境的关键是既能突破原有制度设计瓶颈,又能协调体制内外各种力量和利益,而网络则是新形势下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