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他十分赞赏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生成资源,使教学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境界。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中,面对转瞬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我们既要课前充分预设,也要善于捕捉,让它成为教学的契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相似文献   

2.
纵观名师的课堂,之所以神采飞扬,直入心灵,无不是因为其设计之精当,切入之巧妙有关。一个优秀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师莫不是独具匠心的设计师、建筑师,把文本进行了令人叫绝的再创造。语文教师面临的是埋头学找,在技术的作坊里制作绢花;还是摒除匠气,在田野里风雨中开一丛摇曳的鲜花?需知课件可以复制,环节可以套用,招术可以模仿,而思想却是要基于胆识,鲜活的不可复制的。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培养其对语言的敏感度,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  相似文献   

3.
阎岩 《经营管理者》2012,(3X):361-361
幽默的语言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巧妙地处理突发事件。语文教师要掌握技巧,在工作中充分运用。  相似文献   

4.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课堂更精彩,需要用时间备课,用心上课,用情讲课,用欣赏的目光让学生听课,用赞赏的语言让学生练习近半节课,用巧妙的手段让学生掌握每节课,用精短的言语归纳每节课。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富有情趣和哲理的教学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语言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作为教师要学会运用语言艺术,在课堂上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我们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首先就  相似文献   

6.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中捕捉智慧的火花 不少优秀教师在教学中都菲常注重与文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对话”乃整个对话之首要步骤,教师在课前就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否则,课堂上就很难让学生产生新的深刻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力求拓展教学思路,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悟.要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会一篇课文,就必须得依靠教师在对话中产生的教学灵感.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对话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实践语言、激活思维、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实现真正互动的交往活动。一、文本对话质疑,激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要充分让学生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建构意义,适时指导:①学生读通读熟课文;②记录与文本对话获  相似文献   

8.
小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让学生在语境中自然习得语言。生动真切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置身于英语学习的世界里,各种认知活动可以更加真实,内容衔接更趋于自然。因此,教师应该深入解读教材,围绕文本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感知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体验语言知识,培养他们在新的情境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标出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一种对话,它不仅强调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多边互动过程,而且强调这多方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对话的过程中文本则是重要的凭借。反思我们的教学,有的教师认为文本就是课本和教参,不感越雷池半步;有的教师认为什么都是文本,引入大量课外资料的充斥课堂;有的教师认为对话就是让学生说,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师作用弱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泛语文、非语文倾向比较严重,语文课改进入‘高原期’。"常常感叹名师们在课堂中以情体会情、以心感受心,引导学生与文本真情对话,在课堂中收放自入、游刃有余,他们教学的视角巧妙而别致,独具匠心。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对文本  相似文献   

10.
江政文 《决策与信息》2011,(10):129-129
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其实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但要宽容学生的锚误,而且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正确巧妙地引导,“错误”会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催化礼合理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让课堂不因“错误”而尴尬,而因“错误”更精彩。这样,我们的课堂会显得更加平实、丰实和真实。  相似文献   

11.
郭景武 《决策探索》2009,(12):66-66
要想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能用优美语言渲染创设课文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文本的重重迷雾,用诱导引发问题深远的思考。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12.
郭红莲 《决策探索》2011,(20):50-5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 一、阅读教学,“读”为本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相似文献   

13.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从课堂评价语言开始。要让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课堂的评价语言无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尚小,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他们来说,如一剂不苦口的良药,能使学生在自省中矫正自己的行为,促使他们不断奋进。教学中教师适度运用激励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是基础性的学科,要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感悟。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运用想像这座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性的创造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教学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重在进行语言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情况也是衡量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标准。我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应该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文本,掌握知识点,习得语言的方法,获得情感的体验。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从文本中寻找语言训练点。1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语言训练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应该要从文章中的  相似文献   

16.
教师这个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富于变化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中"别样的声音",往往让我们措手不及.面对学生的"众说纷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地发掘自己的潜能,让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就是通过语言来造就人才。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语言艺术,话说好了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舒适,从而产生美感,会大大地缩短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会在课堂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是唯一以语言为己任的学科。语文老师尤其要能说会道,因为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侯战锋 《决策探索》2013,(18):50-50
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富有情趣和哲理的教学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语言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作为教师要学会运用语言艺术,在课堂上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课堂的开端,让学生真心参与,即从情感上让学生乐意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其次要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引人入胜,入数学课堂,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最后要提高主动参与的质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让每一名学生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一年级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从幼儿向小学过渡的儿童,这个幼小衔接的过程很是不容易,一定要有耐心、有爱心,对孩子要和风细雨,对孩子心灵倍加呵护,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在你的雨露下成长起来。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既然错误已经出现了,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以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沉浸在对错误的自责中。教师的宽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感激之情,帮助学生学会反省,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