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续 )  二、部族的统治机关第一 ,最高行政机关在辽制中 ,部族最高行政统治机关叫北枢密院。《辽史》卷四十五《百官志一》中有这样的记载 :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 ,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 ,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据此 ,全部契丹人即游牧民都属于这个机关统治之下。《百官志》还载 :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 ,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 ,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这样 ,也可以理解为属于北枢密院的契丹人也属于南枢密院。史籍记载的…  相似文献   

2.
《辞海》“河桥”条云:“河桥,古桥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西蒲州镇之间黄河上,战国秦昭王建,黄河上建桥始于此。”学者多从之。黄河桥以秦昭王所造为最早,此说实有舛误。  相似文献   

3.
考察《夜雨寄北》“巴山”所指,须辨析唐诗中“巴山”“蜀山”用法及唐剑南东川之历史地理。《全唐诗》所涉“巴山”约三分之二指古巴地之山,约三分之一指川北之巴岭,即巴蜀经汉中往返关中所经大巴山脉西缘。但目前所知李商隐行迹,没有初秋由巴蜀经汉中返关中的记载,所以巴岭之说缺乏依据。今影响最大的“泛指东川(今四川东部)一带之山”说则误读了唐代地理,唐剑南东川辖区在今四川之中北部、中部、中南部、重庆西部而非“四川东部”,今四川东部中晚唐时属山南西道,今重庆东部属荆南。综合考察,唐诗中的“巴山”除少数指川北之巴岭外均非确指,而多用以区分巴、蜀、楚等地域与文化或羁留之地。但兼具“巴山”“夜雨”“秋池”,尤其是极易触发羁旅中诗情的“相思”题旨等诸要素集中之地、唐时李商隐任职的剑南东川所辖渝州之缙云山,仍最可能为李商隐创造文学典型的触发地或原型。  相似文献   

4.
课间偶识     
一、《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前一“欲”字,我以为是衍文。疾,疾恨之意。战国时代,国君剥削奴役人民,十分苛酷,人民自然产生疾恨之情,这种感情,是自然的流露,并不是“欲”不“欲”的问题。就修辞来说,有前一“欲”字,觉赘;无则简净。这句上文是:“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可知此“欲”字是涉上下几个“欲”字而衍。二、《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齐策四》):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这句的“威后”,疑是“太后”之误。前文有  相似文献   

5.
世以为秦尝尽收天下之兵,铸作十二金人,为弱天下计。按此说源自贾谊《过秦论》,其云:“(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①贾谊之文极言秦朝国力之强盛与天下之疲弱,意在以秦朝的覆灭为例,说明仁政之重要,故行文时难免有藻饰夸张之处。窃以为秦政失德固是其速亡之因,然伐秦之师若无寸铁,焉能亡强秦于旦  相似文献   

6.
隋朝承西魏、北周旧制,厉行府兵制,中央设置十二卫,以统率全国府兵。正如《新唐书》卷50《兵志》所云: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隋制十二卫,曰翊卫,曰骁骑卫,曰武卫,曰屯卫,曰御卫,曰候卫,为左右,皆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这里所说的只是隋朝军队在平时状态下的情况。至于战时状态,则往往另设“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以统率军队出征作战。“行军元帅”之名,始于北周。《周书》卷49《稽胡传》云:(建德)六年,高祖定东夏,……乃以宪为行军元帅,督行军总管赵王招、谯王俭、滕王辶…  相似文献   

7.
赤壁:地名,有四,皆在湖北省,即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武昌赤壁、蒲圻赤壁(解放前曾一度属嘉鱼县管辖,因此很多书上称嘉鱼赤壁).“三国周郎赤壁”何在?这个“赤壁之战”古战场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巳被很多人考证过的问题.如《资治通鉴》的注释,《清一统志》转引的胡(土圭)的《赤壁考》,范文澜同志的《中国通史简编》的注释等等,都认为古战场在今蒲圻赤壁.但吴应寿同志的文章,却认为“古赤壁应是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见《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相似文献   

8.
西安的位置在陕西省渭河平原中部,北临渭水,南望秦岭,西濒(氵白七)(潏河下游)、沣二水,东滨浐、灞两河?厥拼筇迳隙细叨鞅钡?好象簸箕的形状,“被山带河”,形势非常优越。横贯本省的渭河,是哺育了西安地区古代文明最重要的自然条件。西起宝鸡市,东到潼关县,南至秦岭,北接陕北黄土高原,这一东西长三百余公里,东宽西窄的狭长断层陷落地带的平原,主要就是由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层覆盖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灌溉方便,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作区。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以原始的农耕和渔猎为生。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禹贡》里说这儿的土壤是黄色的,田地都属于上上等第。周代初期,已出现了大豆、谷子、糜子、麦、麻、瓜等多种农产品。到了汉代,司马迁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则什居其六”。汉人东方朔也称关中是“天下陆海之地”。关中的确是当时我国最富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扬一、益二(隋唐以来天下之繁华发展以扬州为第一,四川虽称天府之国,也只能称第二)。在那时,人们竟能想象出去扬州的交通方式是“骑鹤上扬州”,多么地潇洒;当然前提条件是“腰缠十万贯”,又是多么地富足。天造长江,人开运河,东西精华,南北雄秀,皆汇于此。琴台月观,琼花迷楼:大明栖灵,玉人吹萧,皆需具美丽环境——园林为其不可或缺之一类。陈从周先生于“文革”前曾九下扬州,冒“厚古薄今”天下之大不韪,对残存在世的扬州园林进行了抢救性地发掘、考察,此书为其大成。常以《洛阳名园》、《扬州画舫》而自诩之,总结出了“两堤花柳全依…  相似文献   

10.
刘秀自地皇三年(公元22年)于春陵发愤起兵,“昆阳之战,威震天下”。不到三年,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北)称帝;不久,定都洛阳,重建汉室;十余年间,夷灭群雄,“荡涤天下,诛鉏暴乱,兴继祖宗”。《后汉书·明帝纪》中称“仰惟先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以宁天下”。刘秀中兴汉业,功绩卓著,历代受到赞誉,史称“光武中兴”。南宋诗人陈亮称赞:“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明代王夫之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刘秀所以能够取得中兴伟业,并非偶然,值得探讨。他“拨乱反正,以宁天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务悦民心”,改革弊政。王莽以新代汉,托古改制,倒行逆施,违背民意,以致怨声载道,哀鸿遍野,不仅弄得“农商失业,食货惧废”,山河破碎,自己也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刘秀“长于民间”深知“稼穑艰难,百姓病害”,利用民心思汉,“廷揽英雄,务悦民意,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为了取悦民心,首光是平狱赦罪。刘秀针对王莽大兴冤狱,“狱多冤结”,政令酷繁,人人自危,早在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持节经略河北时,就“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使“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建元同时,大赦天下。建武二年(公元26年)又大赦天下,并下诏明确指出:“顷狱多冤人,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割据称雄。“曹氏挟王室之威重,孙氏藉父兄之余业”,建立魏、吴两国。“刘氏独不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由于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拟定了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彝越,北抗曹操的策略,“率使刘氏以岷、峨之地为已封,粱、益之人为已蓄,曹操不敢以兵疆骤进,孙权不敢以境阔妄动”,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建立蜀汉政权,这都和诸葛亮的努力分不开的。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在诸葛亮治理的蜀国,虽然“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可是对外常“提步卒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的源与流,可以说皆由先秦诸子所奠定,《天下》篇作者以“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精神,纵论天下诸子之学术;而且作者筚路蓝缕,《天下》篇也属中国学术史开山之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如此重要的作品,在作者和内容评价上历来却存在着重大分歧,自“五四”进入“疑古”时代以后,分歧更加明显。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有关《天下》篇著作权的两派观点与论据进行梳理,并且从提供新资料入手,将《天下》篇著作权重归于庄周;二是以惠施为例证,对以胡适为代表用“科学主义”评价名家而至今仍一统天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所谓“科学主义”的评价,不仅是对诸子思想的误解,而且是扭曲了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渎之宗”的黄河水系如“地之血脉”周流不迨、循环不已。她是黄河文化的大地母亲。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数千年间,她对周边以及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而辉煌灿烂、独放异彩。由此而使得黄河文化在地域上东迁南移向周边拓展、不断扩大覆盖面,并逐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她深深地影响着东亚并将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句话,原文是:“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对于这一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因而标点断句也不尽相同。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是这样的: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中华书局一九五六年标点的《资治通鉴·秦纪二》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的源与流,可以说皆由先秦诸子所奠定,《天下》篇作者以“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精神.纵论天下诸子之学术;而且作者筚路蓝缕。《天下》篇也属中国学术史开山之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如此重要的作品,在作者和内容评价上历来却存在着重大分歧,自“五四”进入“疑古”时代以后,分歧更加明显。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有关《天下》篇著作权的两派观点与论据进行梳理,并且从提供新资料入手,将《天下》篇著作权重归于庄周;二是以惠施为例证。对以胡适为代表用“科学主义”评价名家而至今仍一统天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所谓“科学主义”的评价,不仅是对诸子思想的误解,而且是扭曲了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司幽(上)     
当人类信之为真理时,真理开口说:“这是假象……”芸芸众生,他相,我相,众生相……谁人不徘徊,何情不悱侧?人类,终究活在自己编造的自以为是真相的虚幻中……我若渡人,便不能自渡,我若自渡,又放不下天下苍生。一念之差,渡人自渡。  相似文献   

17.
“自”字在古今汉语中使用非常广,它兼跨几个词类和几种义训。 (1)名词,训“鼻”。许慎《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自古文自。”段玉裁注:“此以鼻训自,而又曰象鼻形。王部曰‘自读若鼻。今俗以作始生子为鼻子是。’然则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  相似文献   

18.
王艮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百姓日用之道”是王艮哲学思想中著名的观点。根据王艮《年谱),“百姓日用之道”是王良四十至五十岁期间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讲学内容。这一时期是王良学术活动最活跃的历史时期,王良从四十岁时“遂思整车束装慨然有周流四方之志”,在以后的十年内,渡黄河、抵京师,四往会稽、三如金陵,会广德、至孝丰,迎丧桐庐、会讲泰州.足迹所至竭力宣传自己的思想,以至于“四方从游日众”、“六馆之士皆悦服”。可以说,这一时期是王艮学术活动的黄金时期。同时,这时期也是王艮思想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王…  相似文献   

19.
麻雯 《北京纪事》2013,(10):20-23
都说“大美青海”,她的辽阔、苍茫、粗犷、奔放、纯净、朴素……只能去感受,而无法用语言尽述。青海面积为72。23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耸立于南,祁连山连绵于北,长江、黄河、澜沧江皆发源于此,因此青海又被称为“三江之源”。  相似文献   

20.
在秦末的农民起义斗争中,蒲将军这个人一直是个谜。当陈胜首揭反秦起义大旗之后,各地人民纷纷响应。项梁、项羽叔侄在会稽(今苏州)起义。东阳(安徽天长县)少年杀县令,强立原东阳令史陈婴为县长,聚众达二万多人。项梁率兵渡长江时,陈婴把这二万多人交给了项梁。其后,“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史记》卷七《项羽本记》)这是蒲将军出现的最早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