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原野》     
《原野》自1936年发表以来,评论者多执否定态度。杨晦的《曹禺论》在40年代是一篇有影响的长文,文中判定“《原野》是曹禺最失败的一部作品”。20余年之后,远在海外的刘绍铭博士写了一部同名论著,对曹禺的全部作品做出了一概否定的评价:“失败”、“浅薄”、“写得坏得可以”。后来他考虑到“几点客观因素”,觉得这种“论点失诸持平”,但仍然认为《雷雨》、《日出》和《原野》“三剧的观点,都是随波逐流的”。甚至作者曹禺在1978年5月和赵浩生的一次谈话中,也说“《原野》不算成功”。当然,也有执肯定态度的,这从唐弢的文题即可看出:《我爱<原野>》。1987年吴建波发表的《重评仇虎的复仇悲剧》一文,从心理学和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对《原野》作了新的考察。他的结论是:“仇虎是一个复仇的农民形象。他的复仇性格,凝聚着中国文  相似文献   

2.
一《原野》是剧作家曹禺四十多年前的一部旧作,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的《文学季刊》,一九三七年八月第一次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这是曹禺登上剧坛后的第三部作品。在此之前,他的《雷雨》和《日出》已经震动文坛,获得广泛的赞誉。但《原野》问世后,情况却有些异样,反应远不如《雷雨》《日出》那样强烈。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方面,当《原野》问世时,中华民族的危亡已经迫在眉睫,这部以民国初年农村阶级矛盾为题材,与抗战救亡运动“无关”的作品,已经不可能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了;另一方面,这部作品本身,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缺乏象《雷雨》和《日出》那样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的影响并不很大。建国以后,曹禺的  相似文献   

3.
《星火的气息》《北方的神灵》《缤纷的原野》是周玉玲近期出版的三部散文集.在三部作品里,作者对人与自然的认知中,体现出感恩情怀、敬畏情怀、反思情怀、焦虑情怀.作者的尊重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生的和谐的思考与作为,便构成了三部作品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讲故事的人——对艾芜小说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长时间以来 ,评论家们大都习惯于从艾芜的左联作家身份和左翼的文艺追求出发来评论艾芜的作品 ,然而这样的批评途径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致命的困境。本文从本雅明的《讲故事的人》中获得启发 ,认为艾芜的艺术个性正是来自于他讲故事的天赋和能力。文中分析了艾芜的三部重要作品 :《南行记》、《丰饶的原野》和《端阳节》 ,试图呈现“讲故事人艾芜”独特的艺术魅力 ,及同一部作品中时代主题与作家艺术个性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原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原野》的表层是个复仇的故事,即如有的论者所说:“一个大天幕下,甚么都没有,只有人类的仇恨在那里爆炸、沸腾……”(赵浩生《曹禺从<雷雨>谈到<王昭君>》),但它确实不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作品复仇“情节”展示的“内容”是,人对理性文化秩序神圣合理性的质疑与反抗,人反文明的向度、力度和限度,人追求人样生活的悲惨失败。作品具有阶级斗争的内容,但它并未直接地、正面地展示阶级对抗的激烈场面(这一点只要和洪深的《五奎桥》相比较便一目了然)。焦阎王富于阶级压迫性质的罪行:打死仇虎  相似文献   

6.
戏剧艺术的“生命气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艺术氛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戏剧氛围,是戏剧艺术的审美形式范畴,它包含着戏剧文学,舞台环境,戏剧情景与观众审美心理等多重戏剧因素。曹百戏剧的魔力,是与曹高戏剧艺术的独特氛围分不开的,对曹禹戏剧氛围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剧作家的审美追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透视剧作家对现代戏剧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交融的探索。同时,也可启示我们从戏剧舞台环境、戏剧表演戏剧交流过程中观众的审美心理等方面人手,把曾高戏剧研究引向深入。田本相先生在《曹吕传》中说:“我以为,自他写《雷雨》以来,他的《日出*原野》都一直追求戏剧的神韵,味道,或者说…  相似文献   

7.
《原野》是曹禺剧作中的名作 ,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以往的评论者以作家不熟悉农村生活为由 ,否定《原野》主题思想的现实性和深刻性。本文从作家的生活积累及社会背景等角度 ,重新探讨《原野》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曹禺对中国话剧艺术的贡献──纪念曹禺戏剧创作60周年胡授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取决于作家的艺术贡献,而对作家艺术贡献的评估,应是取决于其作品的艺术生命。戏剧作品的艺术生命,用曹禹的话来讲,就"在于演出"。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屈氏是完完全全没落的贵族,屈原生于郢都,随着父亲的职务变动而迁往原野,长大成人。屈原在35岁担任左徒之前,必然任过较小的官职,应是在楚兰合作文学典籍的侍臣,与怀王关系密切,深受信任。屈原在兰台之宫一段时间的作品,已无从考稽。从有关记载和作品内容分析,《大招》应是屈原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因此,文章得出“《大招》为屈原在二十五岁任职兰台之宫时招楚威王魂所作,时在前329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遥远的羊草》是作家王鸿达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具有鲜明的北方地域特色,所收作品从森林到草原,从城市到乡村,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普通的小人物命运,带着作者对遥远原野原乡牧歌似的呼唤和对城市人性扭曲的鞭挞.  相似文献   

11.
《原野》是曹禺继《雷雨》《日出》而后写出的第三个剧本,然而,《原野》不仅没有赢得《雷雨》和《日出》那样的声誉,反倒招来许多批评。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仇虎这个人物被作者所加的复仇、爱与恨、心理谴责等因素神秘化了,他只是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力量的象征,失去了丰富复杂的社会性格。尤其是第三幕中布置了过多的象征性的环境气氛,把许多神经  相似文献   

12.
曹禺是一位公认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戏剧大师,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堪称我国现代戏剧的精品,将它们“列入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文章认为,曹禺建国之后,还是原来的曹禺。他始终倾心于艺术的追求,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冲突的建构与戏剧语言的提炼,为新中国剧坛增添了光彩。但是,曹禺又不是原来的曹禺。通览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建国前后创作心态不一样、创作方法不一样,以致于创作效果也不一样。在总结曹禺建国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创作的功过得失时,要积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知识分子定位问题,一是创作自由问题。这两个问题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戏剧的成败与命运。  相似文献   

13.
舞剧《丝路花雨》被人们称作“史诗”性的作品,这不仅在于其反映的题材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还在于其剧情规模的巨大涵盖力量和人物情态的真实思想意绪,构成了一种广博深厚的历史氛围,使人们通过这种历史氛围的心理构筑,获得了一种历史意识的感悟。而这些方面的成功,则端赖于舞剧台本的精巧构思。在此意义上,《丝》剧的  相似文献   

14.
朱萍 《学术研究》2000,(8):122-126
明清描写家庭兴衰的长篇章回小说有六部《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歧路灯》、《蜃楼志》。这一系列的作品分三个创作阶段明朝中后期作品,比较均衡地描写家庭上升期的盛况与家庭衰落时的衰败荒凉;明清之际和清前期作品,略述发家过程,详写衰亡过程;清中期作品,详写家庭走向衰亡的过程以及衰亡原因。从作品结构上可以分为昔日繁盛永不再来与绝处逢生两大类。这一题材的流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了小说作家深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心态,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整个社会处于没落状态的悲凉的时代氛围。  相似文献   

15.
论梁实秋小品散文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实秋的小品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没有鲁迅的冷峻,决非匕首与投枪;而是沿袭了周作人的冲淡、平和,形成了雅致、闲适的风格。尽管这些作品曾不合时宜,被称为脱离社会、回避政治的“有闲”产物,然而,随着时代氛围的改变,随着宽松环境的产生,它抖去了蒙在身上的历史尘埃,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读者的青睐。《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小品散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940年他应刘英士之邀以“子佳”为笔名在《星期评论》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6.
淳于髡及其论辩体杂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中期,齐国的淳于髡长于论辩,善于调侃,在宫廷中成功地运用民间论辩讲诵伎艺,在滑稽诙谐的氛围中进行讽谏,留下了类似于对问体杂赋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见于《史记.滑稽列传》和由淳于髡编辑而成的《晏子春秋》。故事性、论辩性和行文通俗、大致押韵,表明了这些作品的口诵性质。  相似文献   

17.
浅谈《夜雨秋灯录》与“三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初年宣鼎的《夜雨秋灯录》,被鲁迅称之为笔致乃《聊斋》者流的作品(《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时代文艺出版社则径收它入“后聊斋志异丛书”排印行世。然而,不应忽视的是它不仅受到《聊斋志异》的影响,也在个别情况下,与“三言”相关联。宣鼎援“三言”故事,易通俗为文雅的作品,集中在卷二,占卷二作品的十四分之五。《东野砧娘》是《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的“翻版”。闵贤与东野子良陈  相似文献   

18.
谢保杰 《云梦学刊》2007,28(4):98-100
《果园城记》是通过一个还乡的知识者(“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了小城在衰落过程中出现的人、景、物、事。由于作品凸现了复杂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意蕴,含蓄深沉的美学理想,优雅明快的文笔,诗意的氛围,使“果园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城。  相似文献   

19.
《江汉论坛》1990年4月号刊载了张应斌先生撰写的《“西塞山前”是张志和的作品吗?》一文,内称:“有名的‘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渔歌子》词,千百年来都认为是唐人张志和的作品。但实际上,它的作者不是张志和,而足颜真卿。”其根据是庸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的一段话:“张志和或号烟波子,常渔钓于洞庭湖。初,颜鲁公典吴关,知其高节,以《渔歌》五首赠。”张先生还从张、颜的关系、张志和作品风格等方面,论证了《渔歌子》必定是颜真卿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黄一超 《云梦学刊》2012,33(4):119-122
巴塞尔姆在文本中突出混乱和人类存在的荒诞,他拒绝承认生活的意义,作品中弥漫着悲观主义氛围.《玻璃山》便是一个典型作品,它淋漓尽致展示了作者关于在美国的后现代社会中的后现代美国人的后现代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