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意向活动的意向构造,这一理论具有单维度、单极化的简单性特征。关于人的认识作为宇宙进化的最高产物的复杂性"涌现"现象,对其所发生原因的解读理应在多维度、多极化的综合建构中进行,这些维度最起码应包括五个方面:客体对象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维度,主体生理结构的维度,主体认识结构的维度,社会实践物化工具的维度,历史发生学的维度。胡塞尔晚年所提出的"主观间性"与"生活世界"的理论仍然是单维度、简单性的,其关键在于,人际之间的关系并非仅只是主观性的,人际间的主观交流必须通过客观的载体物和自在信息的中介,人们也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纯粹的、绝对封闭的主观化场域之中。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具有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三个维度。但近代以来的西方伦理学日渐偏离生活世界,往往在其中的某个维度中寻找伦理规范的合法性。胡塞尔在对欧洲科学危机的分析中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具有伦理学价值:它为探索人类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指明了方向,为伦理行为规范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引入生活世界,对胡塞尔的这一概念加以改造,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生活世界的伦理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伦理思维的前提批判——现代伦理建构的双维度思索任剑涛当市场经济把个人道德操守与其所获利益回报的矛盾问题,以及把公共领域的道德约定与公共秩序的有否保证相联系的问题突出出来以后,社会运作便把伦理学推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位置。伦理学必须处理初入市场经济的国人...  相似文献   

4.
当市场经济把个人道德操守与其所获利益回报的矛盾问题,以及把公共领域的道德约定与公共秩序有否保证相联系的问题突出以后,社会运作便把伦理学推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位置。伦理学必须处理初入市场经济的国人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伦理学能为从封闭、一元、传统的伦理中心主义社会走出,尝试走进开放、多元、现代的全面发展社会人们提供什么样的理论理性范式。二是伦理学能为局促于旧的伦理格局与新的伦理选择之间的人们提供何种能推动伦理探索的实践及性辩护。伦理学面对的现实问题,使得有中国特点的适于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5.
欧阳爱权 《浙江社会科学》2015,(4):103-109,158,159
人文启蒙历史情境下生成的公共理性是近现代文明奠基石,其生成逻辑对当前国内道德建构有着重要启示。"人是目的"理念系公共理性之宗旨,共同体信念系"人是目的"社会通约,只有确立共同体信念且生成公共理性交往秩序,传统"差序格局"与"原子式"交往困境才能向普遍信任交往方式转型。转型期政治制度实践必须具备创建良好公共秩序与满足社会道德需求的基本效能,政治共同体只有实现善政优化社会结构公平秩序,才能造就制度信任且为行动者提供优良伦理价值认知图景。大众文化系培植审美意向与道德情感不可疏忽的生活载体,审美艺术之本质是将反思判断力而非感官快适感觉作为艺术准绳,从现实质料及实然性中探求超给定性之意义世界与反思维度,启蒙行动者"自己向自己负起责任"的历史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从伦理学角度研究民生问题并提出建构民生伦理的任务,是研究民生问题的一个全新视野。当代中国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以政府为主导的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即政府努力构建一套公平正义的民生制度;以社会为主体的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以及人民群众在民生伦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自20世纪50年代西方伦理德性维度之日益凸显以来中西伦理对话发展过程的简单梳理,本文认为以从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到温海明的"儒家实意伦理学"为典型,当前学界对儒家伦理的解读与重构在德性伦理学兴起的契机下,已逐渐摆脱"规则伦理学"或"德性伦理学"的既定框架而得到新的发展。本文以西方伦理道德规则的外在性困境为问题意识,遵循"儒家实意伦理学"的建构逻辑,对"儒家实意伦理"如何解决规则伦理学割裂行为主体与行为本身这一困境作出尝试性说明,以期明确"意"在儒家伦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儒家伦理关注道德行为之真实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多"与"变"的时代,伦理道德何处是家园?必须寻找"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其关键词有二:"精神"与"形态";理念是"回归‘精神’","皈依‘形态’";理论假设是建构"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现代伦理学理论,不外三种形态,伦—理形态,道—德形态,伦理—道德形态,其理想类型是"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形态。20世纪的文明觉悟的本质,不是"伦理觉悟",道德觉悟,而是在伦理回归中的"伦理—道德觉悟"。个体生命世界、社会生活世界、伦理学理论内在"精神哲学"的"形态"同一性。现代理论体系中"伦理学"与"道德哲学"不只是两种话语表达,而且代表着两种不同传统和"伦理"与"道德"的两种不同"形态"取向,应当在"精神哲学"的理念和理论中加以统摄和整合。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包括"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与"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其中"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历史与逻辑地具有优先地位。"精神"及其"形态",具体地说,伦理形态,道德形态,伦理—道德形态,就是精神世界、生活世界和现代伦理学理论中的"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是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对"理论之后"的诸多误读导致人们忽视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对伊格尔顿美学体系建构的影响;在《理论之后》后四章中,伊格尔顿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实践取向和理论反思统合了起来,已经表现出从"政治"过渡到"伦理"的倾向;而在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伊格尔顿旗帜鲜明地站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立场上提出:真实世界和文学之间是一种基于行动的实践关系,文学具有本体论价值,它在伦理学意义上参与了对世界的建构,文学从事的道德工作及其具备的伦理学价值在于其对专制力量的反抗。  相似文献   

10.
对人类基因技术的伦理研究面对的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实践活动,这一技术对目前存在的伦理学已经造成了整体性的冲击.局限于具体道德观点和伦理规范无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技术目标与道德价值、技术后果与伦理规范,以及技术伦理的实践合理性等方面全面展开,建构出一个人类基因技术伦理研究的整体运思框架.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是中外伦理学最基本的两种学理进路。它们在方法论、道德价值观念、对伦理学特性的理解和体系建构上存在诸多根本理路分歧 ,但它们并非不可调和。前者侧重解释个体道德现象 ,具价值人学意味 ;后者侧重社会伦理现象 ,具伦理关系学取向。如果把人类道德生活看作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系统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解释向度 ,不仅可以互补 ,而且是必须相互参照、相互支援的伦理学方法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继毛泽东伦理思想发展形态之后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创新,在学科发展与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伦理思想演进与理论体系建设、伦理秩序建构与实践指导、理论形态发展与研究范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总结经验是为了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创新面临的民主政治"伦理瓶颈"、贫富分化与核心价值认同、社会伦理整合、西方价值强势与伦理话语权"西强我弱"、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倡导的国际认同和"伦理信任"等五大挑战,更好地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3.
莱维纳斯并非现象学家,其聚焦于伦理主体的他者哲学,批判了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还要超越海德格尔存在论,从而摧毁了现象学的基础。他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要比胡塞尔主客体认识关系更加原初,从而抛弃了其现象学的意向行为—意向对象的结构,他还批判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此在说和共在说,建构了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4.
儒学普世化:问题的由来、实质与研究路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波 《社会科学》2005,(8):87-90
儒学普世化不是要成为多元化时代的普世伦理的一部分,而是要成为多元化时代的普遍伦理。“普世化”不是指工具理性意义上的普遍实用性,而是指实践理性意义上建构起具有普遍主义和绝对主义向度的现代伦理学。而儒学要成为具有普遍伦理意义的现代伦理就需要跳出儒家伦理学的特殊主义和相对主义,根除具有伪普遍性的伦理规范,真正从人的本相存在即自由存在出发,全面审视儒家伦理学。只有这样,儒学才能获得规范性和普遍性,真正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实现儒学的复兴,实现儒学的普世化。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战略,现在已经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与认同。建构可持续发展伦理已成为伦理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在建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现实困境,这是我们应该直面与改变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答这一难题,首先要回到伦理的原点,即道德形而上学去寻找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核;其次,则要借助于后现代中的"他者"与"责任"的理念实现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最终,环境伦理将在一种伦理转向的维度上实现其现实的合理性,乃至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伦理观念。沿袭这样一种思考向路,才能看到环境伦理的真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存实践性的主题意识在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上占有自身的"席位"。要真正理解"后形而上学"的深层根据,必须置越于纯粹理论话语的圈子,从"实体思维"转向"实践伦理思维"的界面,看到后形而上学的理论命运与人生存命运之间的内在生存的隐喻关涉,而非单一的在某一限定的维度里进行单一形式的逻辑思辨或置界、越界,这才是后形而上学生存的旨趣,同时也是伦理学维度在其"晦蔽""去蔽"后的"敞亮"。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4-28
从德性的视角审视,"节"在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至少涵盖了节用、节义、节欲三个维度的意蕴,这三个维度的意蕴本质上是寻求情感、价值、理性三者之间的平衡,是传统伦理规范的主体性建构,共同展示了儒家伦理的思想特质与伦理精神。历史视野中传统道德的思想逻辑、展开维度是我们认识传统、承接传统的基本思路,儒家传统的"节"德作为一种道德的负价值与正能量交织的两重性道德范畴,需多加辨识并谨慎取舍。  相似文献   

19.
唐宏站 《学术论坛》2007,30(12):72-75
法伦理问题,其狭义是指与法律现象紧密关联的道德、伦理问题;从学科归属上,当前国内学界通常将其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所研究的对象.而广义上的作为法学与伦理学(哲学)综合研究对象的法伦理,其所涉及的问题却比"法现象的伦理考察"这一定义要宽广得多,并和政治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利益、权利、正义这三个政治学的基本维度对这一联系及法伦理问题本身进行理论上的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适应     
道德适应是区别于社会适应、自然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的伦理现象。道德适应作为一个亟待研究的伦理学新视域,需要不断充实和规定其特有的"意义世界"。对于道德适应的理论阐释有其伦理学意义上的内涵、研究必要性及原则,主要可以从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基本维度来考察道德适应,以期包容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差异;寻找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平衡;适应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