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透析当代英国著名史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论与具体实践,从一个侧面释论当代西方乃至整个国际史学界的新潮流与新取向。巴勒克拉夫倡导的“全球历史观”,公正地评价了世界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的文明,并注重世界各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是对西方陈腐的西欧中心论史观的背离,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与重要的史学意义,而他的名著《当代史导论》则出色地贯彻了这一点。巴氏之述论为中国学者尤其是世界史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成果,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三个部分,即现代国际冲突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中国威胁”论的背后,冲突还是融合,论述了在该如何看待当代世界及其冲突,评论了美国学者塞谬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他的论点经不起理论、现实、历史的检验。本文认为,国家利益的对立是现代国际冲突的根源,把它归罪于文明的差异是不能成立的;炮制根本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是为了给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辩护,把不同文明圈的国家作为敌手来对待是危险的;文明间的“差异─—碰撞─—冲突─—重构─—融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文明间的冲突将永世长存的悲观论调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史学界,世界史编纂已有悠久的传统,但在这一传统中也存在着严重的“西方中心论”问题。西方中心论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学术规范,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以西方的历史发展作为世界历史的主线,以西方的价值观评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对其历史和文化造成遮蔽和误读。全球史家尽管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深刻反思,但在具体的世界史编纂中仍未做到彻底的“去中心”。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编纂同样存在着西方中心论倾向。要克服这一问题,中国学者必须对本国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世界历史的“中国维度”。  相似文献   

4.
拯救人类的“希望”──D·H·劳伦斯“双重性”理论简述万莉当西方社会进入二十世纪时,人们忽然发现一切都变了。传统的、历史的东西一下子变陈旧了,价值观念和道德维系已不复存在了。外部世界、人类文明似乎已经土崩瓦解,而人的内心世界也处于极大的混乱之中。西方...  相似文献   

5.
文明对话和“文明对话”理念在伊拉克战争之后显得更加必要,但这不是因为“文明冲突论”或者“历史终结论”有了新的佐证。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交融和相互作用其实在人类社会始终存在。杰里·H·本特利和赫伯特·F·齐格勒的新著《传统和碰撞:一种对过去历史的全球视野》对此有系统的考察和阐述。尽管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有时可能成为对冲突起作用的原因之一,但文明通常只是冲突的载体,冲突的根源是具体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广为流传的“含米特论”,曾经大有凌驾于所有西方的非洲学术研究的趋势。该理论的前提是“种族优越论”,其所以能畅行一时,是根源于西方传统上的种族观念,又返身影响了人们的种族概念和种族关系的历史,特别是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非洲种族和文明的认识。不管当初宣扬“含米特论”的学者们主观上怀有怎样的意图,这一伪理论事实上使得“黑种非洲人落后、野蛮”的种族主义思想堂而皇之地流行于世。我们既要对种族主义进行反思,也应该提防落入新的文化决定论的陷阱。  相似文献   

7.
同一血缘》是非裔美国作家宝琳·霍普金斯的小说,讲述了在不知晓身世的三兄妹之间的情感纠葛,非洲之旅促使其找回黑人身份回归非洲、恢复王权的故事。亚瑟·W·弗兰克提出“医学殖民”的概念,用此来建构医学殖民叙事,用本土医学颠覆西方医学的绝对权威,为宣扬本土医学和建立黑人金字塔文明提供途径。在殖民医学的视角下,西方医学被医学解构,作者建构本土医学话语的愿望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雅人  巩晶 《21世纪》2000,(1):40-41
从1977年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齐亚·哈克发动军事政变到1958年贝·布托出任伊斯兰世界第一位女总理,历经11载;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又一个11年后的1999年,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将军重新实行了“军事管制”。才能卓越的将军56岁的佩尔韦兹·穆沙拉...  相似文献   

9.
托·斯·艾略特是本世纪初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的诗作及其文学论著从形式到内容俱独树一帜,对两次大战期间西方诗歌及诗歌理论的发展曾起过不可低估的影响.他在一九二二年写成的、被誉为“现代史诗”的《荒原》,更是独辟蹊径,堪称“二十世纪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作者在这首四百多行的长诗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个破败荒芜、生机衰竭、人欲横流、危机四伏的现代西方“文明”社会,写出了“站在毁灭边缘的一种完全失掉信仰的心境”.从自然界的荒漠到人世间的荒诞,从现代生活的荒淫糜烂到整个“文明世界’的荒谬绝伦,全诗突出了一个“荒”字.要复苏这片“荒原”,诗人奉劝人们重新皈依上帝、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肯了郑和七下“西洋”是15-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世界大规模远航的首创,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希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史学会在公元2005年隆重召开郑和航海600周年纪念大会和国际研讨会,弘扬我民族文化.文章特别指出:西方史学长期使用并沿用至今的关于“达·伽马‘开辟新航路’”的“习用词”和当代国外某些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瓦斯科·达·伽马第一个发现从欧洲经好望角、蒙巴萨和马林迪到印度洋全航程的人”的“专名”等,没有公正地反映历史真实,是不科学的,不宜再沿用,建议史学界和联合国科教文有关组织重新评估,加以必要修正,给予科学定义.  相似文献   

11.
秘鲁-西班牙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于2003年出版小说《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通过弗洛拉·特里斯坦和保罗·高更这两位19世纪历史人物追求理想的故事,重新书写了乌托邦主题,藉此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反思西方文明。小说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指向性爱与性别观念、宗教与权力体制、现实主义美学等各个方面,寄托了作家对人类文明所抱有的宽容对待差异、实现充分的个人解放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哲学·美学·伦理学研究】 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曾天雄1.65 毛泽东个人发展理论之省思…………………………贾盂喜1.69 问鼎上层文化 ——胡适的哲学史研究…………………………一罗振亚2·1 论《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自然理论…………………一刘兴章2·8 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 ——论土家族的自然宇宙观…………………··胡炳章2·15 论西方二重性人性论………………………………”陈芬2‘20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对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影响…张羽佳4·20 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周…  相似文献   

13.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抗击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需要出发,论述了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对西方学者的“文明冲突”论和世界文化“趋同”论作出评论。由此进一步分析思想文化建设工程的系统性内涵,提出其中包括“观念性链条”和“生活方式链条”两个基本层面;讨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以及在教育,大众传媒,文艺等方面的现实课题。文章最后针对当前“两个文明”建设的认识误区,讨论了思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广泛得到应用的基础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点,最早是由德国经济学家约翰·亨利希·杜能提出的,但把这个理论加以系统化并使之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名在西方经济学界广为传播的则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以生产要素论和生产率递减规律为基础,以边际分析为基本方法的。这个理论的要点是:首先,各个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文明意识诞生于“夷夏之辨”中。由于“夷夏之辨”主要依据民族文化差异确立,周边民族入主中原、继续沿袭华夏政体礼制具有合法性,造就了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华夏文明,同时华夏文明之于周边民族所蕴含的文化优越性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出根深蒂固的华夏中心意识。然而,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西方国家主导的以“种族论”为基础的“文明等级论”席卷中国,中国被动接受了“半开化”的身份判定。20世纪前后,西方文明在向中国侵入的过程中日益暴露其“利己”的实质,中国精英分子开始将文明看作多元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从文明的相对性的维度对文明内涵展开理性思考,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固有文明与外来先进文明的关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的科技力量席卷了世界。与此同时,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文化优越论等文明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然而西方文明的自豪感、优越感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各种不同的理论形态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普世价值"等等成为其新的理论表现形式;而在行为方式上则表现为利用各种合作关系而展开的文化殖民,或者是赤裸裸的政治干涉。对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文明"的概念及相关文明理论的考察,认为西方文明中心论自形成之日起就不断受到各种挑战,而多文明中心理论,多文明起源理论以及人们对文明的深刻反思其实都是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否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文明能够正确认识非西方文明,从而实现多文明的共生与繁荣,才是文明包括西方文明未来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课程就是功课的进程。主要研究科目、教材及其结构,是教育过程必要的组成部分。严格意义的课程,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学校以后才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也不断地发展着。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西方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课程问题的研究,出版了不少专著。美国杰罗姆·S·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苏联列·符·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西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论”,被看作当前“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各国开展的教学改革,都是以更新课程为核心。正如布鲁纳所说:“课程论是教育理论的实质,因为它是研究如何占有这个学习世界的”。本文试图从西方课程的发展,简述当前改革的趋势及其得失,作为我们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深刻研究,作出了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深邃论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此同时,他们提出了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它不仅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我校历史系李植教授在文科博士生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史学思潮”专题中,采用启发报告──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写学习心得的方式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个重要理论,运用理论、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着眼于从世界观方法论上培养学生观察国内外重大问题的能力,认清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从深层次一上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学生课堂讨论的发言和写的学习心得来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分别是中文系的卢烈红博士、法学院的郑自文博士、经济学院的邹薇博士学习这一理论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重新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他从社会发展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了实现“跨越”之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问题,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本期笔谈刊载四位海外学者关于 重写文明史 的讨论成果, 作者分别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达姆罗什 ( David Damrosch), 美国 《比较文学评论》主编、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托马斯·比比 ( Thomas O. BeeBee), 印度海德拉巴外国语大学教授伊普希塔·茜达 ( Ipshita Chanda), 英国利兹大学教授王斌华。 多元的学术背景为相关讨论带来了全球多元视角 体现出通过 重写文明史 超越单一文明史观 在平等互鉴、 对话、 包容中弘扬全球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学术立场。 总体来说, 大卫·达姆罗什和托马斯·比比代表了欧美学者对于 欧洲中心主义 的警觉和反思。 在大卫·达姆罗什的 《论文明史的书写历史》 中, 他追溯了在 欧洲中心主义 之外的西方学者关于文明史书写的案例, 让我们看到在 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 后欧洲中心主义 运动的源起和现状。 关于 后欧洲中心主义, 达姆罗什认为 的前缀表明欧洲中心主义仍然存在, 但在文明史书写实践中 不再是对 西方文明本质论 不加反思的展现。 同时, 他也提出 单数文明、 复数文明、 文化? 的问题, 认为即使 文明的概念被复数化, 它往往偏向持久的延续性, 通常以一些大国为中心, 因此认为 谈论单个和区域的 文化 可能比笼统的 文明 更好。 托马斯·比比的 《世界史的重写: 从世界文学史书写谈起》, 则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世界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回溯和反思, 探讨文明、 历史与 世界文学 的深层关联。 他认为 文明 这一概念 既可以指文化成就的总和, 又可以指贯穿各文化领域的某种本质特征, 这两层意义上的文明内涵都见于 世纪的英语材料, 与 文学 一词的兴起相吻合, 因此通过 文学史 反思 文明史 是可行且必需的路径。 在对 19 世纪和 21 世纪的四部文学史著的评析中, 我们能够看到文明史如何影响到世界文学的内容呈现和秩序建构。 伊普希塔·茜达的 《多元伦理主义下重写文学史何以可能?》 表现出印度学者对于 重写文明史 的震撼和理解。 在文章的篇首, 茜达就表达了她的 震惊: 没有一部世界史或文明史是用梵语、 巴利语或任何一种印度语写成的, 而这些语言都为印度地域政治空间中宪法认可的现代语言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这既是一种事实, 也体现出印度对于历史、 文明和世界理解的传统: 世界是一个由人际关系构成的世界, 一个相互联系的人文世界, 而不是一个地理或地缘政治的范畴。 因此, 她开明宗义地陈述关于 重写文明史 印度观点: 要以一种关系性的而非确定性的观点来看待我们共有的这一世界。 王斌华是英国利兹大学的华人教授, 这种跨国身份让他更关注文明交流和互鉴中 文化翻译 的重要作用。 在 《文明互鉴中文化翻译的关键作用》 中, 他回溯了鸠摩罗什、 玄奘及林语堂等翻译家的文化翻译活动对于中华文化自身繁荣和世界传播的重要作用, 并就文明互鉴之要义、 途径和践行者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认为文明互鉴和国际交流意识、 专业翻译人才的缺乏, 是中国学术 失语 失声 的重要原因。 四位海外学者的讨论再一次证明了 重写文明史 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首先, 身处 欧洲中心主义 漩涡的西方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建构多元文明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他们关于世界文明史的最新思考和书写实践, 值得中国学界关注。 其次, 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 不同地区对于 世界 文明 历史 的认知存在差异, 如何让多元文化资源融入 重新文明史 讨论和实践, 也是一个需要持续挖掘的话题。 最后, 就中国学术解决 失语 失声 的问题来说, 无论在学术思想还是在具体措施上, 都需要有充分的思考、 实际的举措和切实的学术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