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生活在文学创作中是第一性的,富有哲理、美学意蕴、思想内涵的生活永远是作品成功的根基;而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感受、扬弃,进而挖掘出生活的思想真谛,艺术地恰切地表现生活,亦是作品的成功因素;品格是指作者的人格,要想做好文,必须首先做好人.作者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要有人道主义的思想情怀,要有积极向上的唯美道德.多种正确因素的组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家戴昭铭具有史诗特质的政治历史小说<大漠孤烟>,是作者忧国忧民忧患意识的物化.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深刻地展现了老五届大学生在大漠孤烟中天荒地老的命运,以及对祖国对人民无限挚爱的赤子之心,而且还在于,作者以深沉的情感状写出众多农村干部群众的生活际遇,这些"抖之欲出"的形象揭示了"一定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大漠孤烟>情节的编织、场面的描写以及高潮的推进深见作者生活积累的功底和艺术造诣.说到作品的不足,当源于对四害横行时期社会现实的揭示依然心有余悸.文革"这一幕人类空前的大悲剧"需要我们这些亲历的人们抓紧时间去总结和状写,这是铸造我们民族新的思想文化长城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苏高丽 《阴山学刊》2003,16(4):109-111
演唱者对歌曲的处理与表现能力,是判断演唱成功与否的标志。理解歌曲内容、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涵,为歌唱者准确表达作品的基础;用情演唱,声情并茂,才能完美地表现作品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主题问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有的文学理论教科书认为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或者说"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直至现在,我们一些文艺理论著作和论文还在重复着这种观念,认为主题是作品的客观属性,它们生成以后就永世不变;主题的发生只能是作者的创造,和读者无关.这是否符合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实践,究竟有多少科学性?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传播,随着文学观念的不断变革和更新,人们理所当然地要对它提出怀疑了.  相似文献   

5.
周启强  肖谊 《云梦学刊》2001,22(2):72-73
法雷尔的短篇小说<春夜>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故事,它反映了20世纪中期美国城市下层青年的人生观和生活处境.通过对自然主义思想的阐释,法雷尔成功地塑造了两位美国城市青年,赋予了作品永恒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2004年后的6年间,央视<曲苑杂坛>播出的快板<说字篇>系列取得了巨大成功.从中可以看出,群众文艺作品取得成功必须坚持的要素是:作品有生活,写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创作手法要有所突破,语言明快朴实;同时,表演精彩也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茅盾在接见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时,曾就《子夜》在他的作品中占有怎样的地位,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很难说《子夜》在我作品中占什么地位……或许要说:在我写民族资产阶级的作品中, 这本大抵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评论者有认为《子夜》是我的代表作,以我三十年代的作品而论,那是这样的。这也差不多是我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实事求是的。《子夜》这部现实主义的杰作,真实地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三十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风貌,时代的特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阐明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的殖民地化了”的深刻主题。无论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子夜》在茅盾写民族资产阶级的作品中,所以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自然有许多因素,而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民族工业家的典型,我想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  相似文献   

8.
安琦 《兰州学刊》2013,(9):222-224
小说《爱玛》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艺术成就最高的、最成熟的完美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女性人物,其中她笔下的主人公爱玛既可爱又带有明显缺点.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把爱玛自负、势利、冷酷无情的缺点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使爱玛在奈特利先生地指引下重新接受教育,从自省中不断反省自己的错误,最终使爱玛成为其作品中塑造得最深刻的一个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正> 文学要写人,通过写人,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表现作者的思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不例外。他在二百余篇成功的作品中,每篇总会有一至二个以上的人物,活跃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生动、鲜明的性格、面貌,留给我们极其难忘的印象,同时也赢得我们啧啧的赞许。现在让我们来粗略地谈一谈《聊斋》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家戴昭铭具有史诗特质的政治历史小说<大漠孤烟>,是作者忧国忧民忧患意识的物化.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深刻地展现了老五届大学生在大漠孤烟中天荒地老的命运,以及对祖国对人民无限挚爱的赤子之心,而且还在于,作者以深沉的情感状写出众多农村干部群众的生活际遇,这些"抖之欲出"的形象揭示了"一定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大漠孤烟>情节的编织、场面的描写以及高潮的推进深见作者生活积累的功底和艺术造诣.说到作品的不足,当源于对四害横行时期社会现实的揭示依然心有余悸.文革"这一幕人类空前的大悲剧"需要我们这些亲历的人们抓紧时间去总结和状写,这是铸造我们民族新的思想文化长城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1.
哈代在其诗作中借助反讽手法的运用,深刻地展现了他所处时代真实与复杂的社会生活.本文主要从言语反讽、结构反讽和情景反讽等三个层面论述哈代诗歌中的反讽对于揭示作品主题,解读作品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时代·哲学·毛泽东》一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庞发现壬编,黑龙3I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是阐述毛泽乐和毛泽东思想的诸多著作中较有特色的一本学术专著。第一,本书从毛泽乐的人生活动人手,分析了时代、哲学和人生相互作用的规律。作者开宗明义,指出毛泽乐的事业和成功是导地刻的代,哲学和人生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及把握分不开的。正因为毛泽乐饮旱地造得了哲学是时代精神的访华,懂得了哲学能使人们的思想科学化,抒自觉积极地坚持用马宝忠王义哲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刁能把自己的思想、皇论和行动纳入科学辄…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霍华德庄园》和《印度之行》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代、政治特点以及作品中主要人物进行深度剖析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准确地揭示小说作者福斯特自身的思想嬗变和文学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楚辞·天问》和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构思方法方面看,都具有很大的差异;简单地说,《天问》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他生活的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社会伦理、道德信念的彻底的反思和回顾.当然,这一伴随着痛苦的精神历程,是以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为背景而展开的.这在屈原的其他作品里是较为少见的.从实质上讲,这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极具伦理色彩的思辨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在《天问》里,理性的思索是与人生信念追求、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紧紧联系着的.其次,《天问》在构思上采取了“借天之问、以问为答”的特殊方式.这一特殊方式所蕴含的,实际上是屈原在个人理想惨遭破灭后寻求精神解脱的心理走向.在其作品不断地被传播、被阐释的过程之中,这一心理走向被升华了,屈原的个人悲剧也一跃而成为具有类同体验的文化典型.同时,这种以诘问谋篇的方式和忧愤感伤的基调,也哺育和影响了后代作家与文学.  相似文献   

15.
李菡 《天府新论》2006,(Z1):224-225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小说《人间喜剧》,淋漓尽致地揭露批判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幕.作品在艺术上颇有成就善于细节描写,达到精细入微,生动逼真;成功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具有个性;服从各种人物生活和思考所必须遵循的逻辑.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6.
在《三国演义》的研究中,人们似乎对小说存在着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从未有过多少异疑。有这种思想倾向是不是说作者创作前先有一种抽象的观念,而后用形象去衍化出来,还是客观地、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作品的形象中?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形象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去进行艺术构思?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在某些同志文章中谈作者思想和作品倾向时,隐隐绰绰地  相似文献   

17.
金庸作品中有大量的隐士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1)历经曲折离奇最后悄然离去;(2)由隐居生活到入世然后再出世;(3)"半隐".金庸主要是通过类型化的背景人物烘托、对人物孤独心境的开掘和表现等手法来塑造众多的隐士形象的.如此反复地经营此类形象,这和作者的人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庸是孤独的,而孤独是一种心理失衡.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金庸把内心的孤独成功地转向了利己(道家的全身保身),使之平衡.  相似文献   

18.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和幸福.积极心理学中那些体现人文关怀和代表时代精神的概念和理念对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回应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个体性功能,提倡积极人性论,加入更多有关希望、快乐和幸福的元素,并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自从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并且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要高于扁平人物之后,理论界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倾向,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认为一部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数量的多少、以及塑造得是否成功,是评价这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不少作品中,圆形人物往往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对象,、作品的思想、美学价值的主要承担者与体现者。而扁平人物,则往往是些配角、搭头,在作品中不占主导地位。在这些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塑造得是否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老残游记>中"山水之游"的审美艺术诉求,首先表现在作品本身描述山水景物独特的艺术彰显和非凡的艺术追求,开放的胸襟、磅礴的意象、声光色等自然元素的渗入,充分展示出作品独有的审美艺术境界;同时,"山水之游"作为<老残游记>的一部分,作者又倾力驾驭,巧妙地将山水景物描写与整部作品情节的发展、结构的韵律、人物的思想情感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