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劳动者,而劳动合同则是确认劳动者身份和解决劳动争议的最重要凭证,所以去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刚一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目前,《劳  相似文献   

2.
<正>1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分组审议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此次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主要针对劳务派遣制度的规范。为修补劳务派遣"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此次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对"同工同酬"有了新的规定。在第六十三条中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立法事关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实际利益,对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影响甚大。《劳动合同法》(草案)针对当前劳动用工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充分体现了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核心的立法宗旨。但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影响劳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对等因素,权衡利弊及利益得失,把握好对双方利益的倾斜力度和宽严尺度,正确处理私法自治性与公法干预性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合理平衡劳资关系,体现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三审稿将劳动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三种,但草案没有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具体适用条件和限制做出相应规定,难于有效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国家实践证明能够稳定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种合同期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广泛适用已成为世界劳动立法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劳动合同立法也应该采纳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5.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从明年1月1日开始,这部关系每个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将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被不少专家誉为维护广大劳动者权益的"利剑",因为其中的一些亮点、创新之处将改变多年的职场规则。对此,广大应届毕业生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此前,《劳动合同法(草案)》曾创造过一个史上之最。200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热情的公众总计提交了191849份意见。其中大部分来自个人和国内的行业团体,也有一些来自外国公司。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主任李援说,这是历届人大常委会法律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收到意见最多的一次。"此后再没有第二次就该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因为争议实在太大了。"一直关注此法的北京重光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志刚向《新世纪周刊》说。忧心的企业主《劳动合同法》起草始于2004年.其时正值母法《劳动法》颁布10周年。10年间.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争议纠纷大幅度增加。据劳动保障部的统计,1995~2006年的12年中,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13.5倍.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5.4倍。劳动争议案件中的核心,便是合同问题。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了一次全国劳动法执法检查,发现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该调查还显示,60%以上的用人单位与劳  相似文献   

7.
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劳动合同是确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劳务合同、雇佣合同三者关系密切。将劳动合同、雇佣合同一并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畴,对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意义重大。集体合同制度是全世界劳动法中普遍认同的制度,在我国,集体合同尤其是专项集体合同应当是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首选。《劳动合同法(草案)》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草案)》是自1954年第一次公布宪法草案以来,我国第十三部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和意见的法律草案。起草制定《劳动合同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劳动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二是《劳动法》中有关劳动合同的一些条款已经不能适用。《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约定“试用期”进行限制;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终止时支付经济补偿金;规定用人单位的缔约责任和后合同义务。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草案3月20日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后,截至11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已收到有关意见8万多件。许多农民工结合自己的打工经历,就修改和完善劳动合同法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个特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高度关注。农民工寄信盼新法当劳动者保护伞山东临淄农民工王立涛的来信真实反映了许多农民工在劳动合同方面面临的困境:“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不会主动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低工资、超强度、超时劳动现象非常普遍。各种工伤、养老、失业保险想也不敢想。”在得知劳动合同法草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的消息后,王立涛十分…  相似文献   

10.
劳动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第38条“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为理由,提起仲裁或诉讼,要求用人单位向其支付经济补偿,往往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是以《劳动合同法》第38条为由解除劳动关系,而被驳回起诉.法院擅自要求劳动者承担该证明责任的规定,违反了法律的基本原理,也导致了法律的不公开化.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解除合同的权利构成要件与《劳动合同法》中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构成要件,进行分析与比较,认为法院要求由劳动者来承担由于用人单位未为其购买社会保险而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责任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法律应当平等地保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甚至应当倾斜于劳动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相对就业水平以及劳动者收益的代理变量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发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短期内大幅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企业要素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扭转了该法实施之前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趋势。经历调整期的波动之后,工资、资本劳动比的变化率又回归至正常水平,但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上升。《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工资水平的上涨,抵消该法对劳动者相对就业水平的不利影响,为劳动者带来正向的收益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新劳动合同法下劳资双方的进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劳动合同法下,企业与劳动者双方博弈加剧,建立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进化博弈模型,揭示企业与劳动者决策行为的进化路径与均衡,有利于劳动合同法得到预期的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在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益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阻遏就业的缺陷.这些缺陷表现为一方面损害了用人单位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损害了劳动者尤其是弱势劳动者群体的就业权益,造成两面不讨好的局面.对该缺陷的补救方式有三:在条件合适时进行立法修订、进行司法解释以及在劳动合同法之外寻求补救.  相似文献   

14.
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劳动合同是确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劳务合同、雇佣合同三者关系密切。将劳动合同、雇佣合同一并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畴,对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意义重大。集体合同制度是全世界劳动法中普遍认同的制度,在我国,集体合同尤其是专项集体合同应当是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首选。《劳动合同法(草案)》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还有很多地方需兽字善.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规定,只有在竞业限制约定中和在培训服务期约定中这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依法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而对后一种情形,《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若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最高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关于主体不合格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以及关于期限规定的条款的溯及力问题进行探讨。立足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意图,对效力问题的解释以如何更好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原则,得出主体不合格的劳动合同应适用《劳动法》,其效力视情况而定:用人单位不合格的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合同无效制度;劳动者不合格的劳动关系属于事实劳动关系,应当被强制终止,而其存续期间的劳动者权益应当受劳动法保护,以及第14条关于期限的规定具有溯及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燕翔 《今日南国》2009,(1):15-15
2008年1月1日实行的《劳动合同法》给更多的劳动者维护权益增添了一道保障。然而,一部分劳动者却游离于《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伞”之外,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受保护范围的限制,非法用工的员工、家庭雇佣的保姆、保险推销员和自由职业人四类人员不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颁布两年多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正在其影响下完善。在市场经济转型的大背景环境下,《劳动合同法》在保护着广大劳动者的同时,也引导着企业发展壮大。《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一个企业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本文紧密结合《劳动合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总体情况和具体变化,有针对地论述了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策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积极应对的策略、措施,以期更好地发挥该法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将劳动合同中违约金的适用范围限制在服务期与竞业禁止两方面,从而在弱劳力强资本的客观情况下,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在实践中,关于职业培训的违约金条款,显现出不可操作性和抽象性等问题。在劳动争议大量增多的趋势下,有必要对该违约金条款进行理论探讨,以期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实用性,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时至今日,劳动合同法中劳动者的角色已从传统作为平等、自由和抽象的法律人格成功完成到具体的、事实不平等且自然应受倾斜保护的这一角色的转型。然而,这一看似为劳动者争取权益、谋求话语权的积极行为事实上,是建立在一种基于对人、商品和市场的理性认识前提下完成的,这种先天缺陷也必然给今天众多学者在对劳动合同法问题的范式研究上挖掘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基于该疑惑和思考,文章对如何看待及怎样正确处理劳动合同法所贯穿的理性主义、客观认知和社会实践中劳动合同主体非理性主义的应然存在这一问题进行尝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