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余飞  宫希成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124-126
根据历次的考古遗迹,对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周代文化遗存和战国一汉代文化遗存进行了梳理,其中,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均为聚落遗址,有五河县韩村遗址、台子山遗址、大程村遗址和固镇县垓下遗址等11处;周代文化遗址基本没有独立存在的,均是叠压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上,采集到明确周代文化标本的遗址有五河县小张庄遗址、台子山遗址、刘李村遗址、固镇县沱河1号遗址等4处;战国一汉代遗存有聚落遗址、建筑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墓葬等,已调查发现大粱庄汉墓群、刘余村汉墓、固镇县孙庄1号墓群等124处。这些遗址都分布在沱河沿岸的台地或高地上,沱河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夏商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曾出现几个“巴国”:有“孟涂所处”之“巴”;“廪君”之“巴”;“宗姬”之“巴”;江州之“巴”及“枳巴”等。其中以“廪君”巴和“宗姬”巴较为著名。近年来,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对夏商时期巴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更引人注目。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早期巴文化”与“廪君”巴之间的关系,试陈管见。一、鄂西川东的“早期巴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已找到同中原二里头文化时代相当的多处早期巴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湖北宜都(枝城)、宜昌、秭归等县的长江沿岸到四川巫山、忠县以至嘉陵江流域。考古工作者在鄂西先后调查和发掘了宜都毛溪套遗址、红花套遗址、向家沱遗址、秭归  相似文献   

3.
空间分析是城市考古研究的重要环节,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复原研究和区域性城市研究两方面。城市复原研究方面,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可以对城址开展地图测量,准确掌握城址的基本数据;其次可以对城址进行地形地貌分析,考察城址所处的自然环境;最终,可以为还原城址的形制结构提供线索,提高田野考古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区域性城市研究方面,通过"城市圈"的研究视角,将城址与周边遗址和自然环境纳入同一空间集合进行考察,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大数据量的遗址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能够有效地剖析城市圈的自然环境和遗址的空间关系,从而考察城市空间属性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4.
甘肃酒泉西河滩遗址史前大型聚落遗存的发现,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进而全面认识我国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也是西北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一个难得的典型案例。根据其文化内涵特性,提出“西河滩遗存”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3、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是以江汉平原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与大溪文化是两种不同文化性质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目前宜昌境内发现的屈家岭文化遗存,都属于屈家岭晚期遗存。宜昌境内共发现屈家岭文化遗存30处。其中经过试掘和正式发掘的清水滩、中堡岛、关庙山、冯山等8处,这些遗址中的屈家岭文化遗存一般都不厚,分布范围较小,从目前发掘情况看,除西陵峡境内有6处外,其余均分布在枝江县、当阳市及宜昌县东部,即宜昌县黄柏河以东,长江以北的区域内。长江以南的枝城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及宜昌县南部区域内,除红花套遗址有少…  相似文献   

6.
延边位于吉林省的东北部。这里山多林密,河流众多,主要的河流有图们江、嘎呀河、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在河流的两岸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文化遗存。一、典型遗址及其文化特征目前,这一地区可确定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十几处之多,这些遗存经科学发掘的有:龙井金谷早期遗存,珲春南团山早期遗存,和龙兴城早期遗存.此外,未经发掘的遗址还有:图们岐新村早期遗存,龙井大苏早期遗存,龙井三合邮局遗址,汪清复  相似文献   

7.
杨屯大队位于吉林市西北三十二公里,西距松花江约四公里,南距明代扈伦四部之一乌拉部的都城——乌拉街古城仅三公里.杨屯遗址在杨屯大东南半公里的一个漫岗上,其北端濒于一大水泡,群众称之为"大海猛",遗址南北长约450、东西宽约150米,面积在60,000平方米左右.这个遗址不但面积大,而且内函丰富.一九七九年由吉林市博物馆、一九八○年由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和吉林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连续进行了两年发掘,对它的文化内函有了一定的认识.该遗址最早的遗存为"西团山文化"类型;中间为"西团山文化"遗物和汉代遗物的混合层;最上层为渤海墓葬.发现的主要遗迹下层有房址、灰坑、墓葬;中层有灰坑;上层主要为墓葬.两年的发掘,获得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8.
春秋以前,西戎特指活动于今西和、礼县一带的一支戎族,多见于文献记载,与周秦关系密切。西周末年,西戎与申、缯、犬戎联合迫使周王室东迁。春秋早期,秦穆公吞并西戎。从此,作为独立族群的西戎退出历史舞台,转而与秦族融合。战国以后,西戎含义出现变化,泛指西部戎狄族群,并沿用至今。寺洼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东部地区戎族的物质文化遗存,与西戎有关的考古文化遗存即分布于今西和、礼县一带的寺洼文化遗址。  相似文献   

9.
对岳公台一西黑沟遗址群的各类遗迹的性质、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石筑高台及方形和长方形的石围墙基址、石结构墓葬以及静态剪影式的岩画的组合共存关系.反映了该地区某一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特征.试图揭示古代游牧民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并对古代游牧民族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北首岭遗址早期遗存的发现是北首岭遗址发掘最大的收获.对其进行的讨论和研究持续至今.通过对北首岭早期遗存的文化特征和属性进行梳理,与周边地区前仰韶文化遗存对比分析,能认识前仰韶文化的发展脉络.将北首岭早期遗存与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存进行对比分析,能进一步认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起源.北首岭早期遗存属于前仰韶文化北首岭类型,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殷墟文化,阐述殷墟文化的审美价值,并就如何欣赏殷墟文化和传承殷墟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趋向,理应成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流文化。笔者认为和谐校园建设中要以生态文化理念为指导,积极构建校园理念(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学术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疆历史上众多民族角逐争衡,多种宗教文化争奇斗艳,宗教文化与民族演变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其中,新疆古代宗教文化与民族演变的地理及自然环境背景、经济及社会交往背景、文化(宗教文化)背景、民族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华兹华斯的人地观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认识上。他从自然予人快乐和人性指引以及人予自然“生命的敬畏”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对人的情感、性格、道德、生活和劳作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顺应,表达了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观。他的人地观既受到孟德斯鸠等人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也为20世纪的“人地或然论”和“人地和谐论”奠定了基础。其形成既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环境和希伯来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也离不开诗人对自然环境独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关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社会性安排,它承载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的载体,包含着我们理解学习的一种新范式,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它更是一种文化过程,但是当前学校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处于分离的状态,迫切需要共同的愿景以统合这两种文化,并创造一个师生共享的自然的批判性学习环境,以构建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使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活需求和方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水彩艺术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和水墨画比较而言,在我国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通过比较水彩画、水墨画在工具和材料及表现手法上的相似之处得出结论:水彩画是一种适合表现东方自然环境的画种,水彩画作为西方的一种艺术形式很容易为我们所接受,它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烹饪王国,饮食文化极为发达.除了饮食烹调技艺高超外,优越的生成机制是中国饮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独特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以及儒家的意识形态等,构成了这一生成机制的主体成分.它们从各自的方面对古代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古代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师法自然、选择自然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习惯和习俗,并制定了相应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这些古老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规定对保护蒙古族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调整人与自然资源间的矛盾,以及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略论城市视觉景观形象体系建设的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前我国城市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的协调关系 ,创建城市良好的景观环境 ,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从我国城市建设现状、城市发展和公众感知的规律看 ,整体系统、个性张扬、多样化统一、结构优化、有机生长和布局均衡原则 ,是我国城市视觉景观形象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从人类聚居模式的演变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聚居模式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映象,也是一种最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类聚居模式的进化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经历了技术革命、生活方式高度文明以及能源危机、自然环境恶化以后,发现传统的环境观和自然观指导下的聚居模式已难以为继,绿色建筑成为未来建筑模式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就人类聚居模式的演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见解,供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