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南国广州来到青岛的许仁鍊已有10余载了,经商之余,笔耕不辍,其山水画作已渐入佳境,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许仁鍊在意境、意象、传情的探索上,追求大块大面的宏观整体结构形式,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诗、乐、韵的表意符号,运用独到的意象造  相似文献   

2.
正萧平在书法、中国画创作及书画鉴赏和美术史论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诸多论家已著文给予很高的评价。作为萧平绘画作品的读者,本文仅就他的中国画的面貌、样式,发表些浅显的看法,以此作为与萧平的一次学术交流,并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3.
《青岛画报》2011,(1):78-79
中国当代画家冯杰几十年执着中国画的墨色创新,力主作品赢人,他独创的星象画法,令人刮目,一系列风格强烈、技巧独特的星象画作扑面而来。他结合了光与宇宙的万千变化,在色光迷离中展现着一种"象外之象",呈现出气润生动的流畅美感和物我两忘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治进程存在一个过渡期--法治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宏观结构,德治存在于中国法治进程的微观结构之中;法治与德治结合,共同推进中国法治之进程.  相似文献   

5.
媒体于丹的市场成功展现了媒体在制造市场明星偶像和文化意义方面的巨大能量,其关键环节在于.媒体于丹不仅成为一个消费社会里受到人们广泛追捧的与演艺、体育明星相似的文化明星,而且她对中国传统经典的身边化、人情化、故事化讲述,使她的风格化"心得"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而且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借用成为人们复活内心中国传统文化家园感的渴望.  相似文献   

6.
先秦国学是中国国学的基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它与中国国学一样可分为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两大部分.先秦自然国学博大精深,是先秦国学的两大精粹部分之一.先秦各家几乎都以自然为基础,由此演绎出人事、政事;各家学说的核心都是探讨"天地人"的关系,而且不约而同地主张"天人合一";各家著述中都非常重视对自然国学知识的记载,并且所记自然国学知识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秦代的"焚书坑儒"和汉代的"独尊儒术",严重地摧残了先秦国学特别是先秦自然国学,造成了中国国学史上尤其是中国自然国学史上的大断裂.从此,自然国学从先秦国学中的精粹地位沦为人文国学的附庸.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现任内蒙古莫尔道嘎林业局党委书记。喜爱摄影,作品多次在区内外刊物发表并获奖。  相似文献   

8.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清明的意义已不仅是追思先人、缅怀故亲的凝望,而且是进行传统文化普及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激励.在陵园里放一束鲜花、给天堂里的亲人寄一封信、通过网络链接一次公祭、通过参观纪念建筑物缅怀革命先烈的功绩,这些已成为现代都市人在清明节里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9.
盛国荣 《探求》2010,(5):76-80
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本土化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当前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一种共同诉求。2008年,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1]在高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座谈会的发言中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要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钻研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教授[2]也在《光明日报》上发文呼吁要正确处理继承、借鉴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努力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0.
身为江宁会馆的掌门人,陈维俊勤勉、务实,每天在会馆里迎来送往,精心打造这张青岛新名片;工作的空当,他打量会馆,如同打量自己的一幅作品,倾注心血与爱意;工作之外,他沉浸于书海,下棋、打牌,优战游哉。  相似文献   

11.
中山路1号,不仅是一个老街的起点,更凝缩了青岛的历史,承载了青岛这个城市的记忆。青岛的历史虽只有120多年,但这个城市却一次次地被打上异国的烙印。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山路1号竟毫不遗漏地一次次被来自异国的风吹过。第一阵异国风来自德国。德占青岛始于1897年11月,几个月后,德国人开始修筑的第一条路就是今天的中山路。对于这个签订了99年租借合同的城市,到1904年的时候,德国人开始考虑修建俱乐部的事,而俱乐部的地址就选在位于今天中山路1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武元  杨洪升 《学术交流》2008,(3):142-144
意合,是汉语语法区别于英语等西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古代汉语,几乎是无意合则无以成句.但学界对古汉语意合的具体情况尚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此为任,对习惯上称为文言句式的古汉语典型句式一一进行了扫描式分析,包括对名词状语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句,使动句、意动句等的分析.这类句式最能代表汉语的意合情况,它们的内部构成不但几乎不使用关联性、标志性词语,还留出了很多意义空白,让读者去意会,实现作者意合与读者意会的贯通.古汉语的意合性与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及汉字的表意性具有共同的文化源头,那就是注重用"象"来模拟或反映客观世界,即如<易>经所说的"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对汉语意合性还具有简约、含蓄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