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和亲作为唐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当时人的生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直接促进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吟咏和亲女子的诗歌在唐代和亲类边塞诗中占有重要比重,其中咏当朝公主和咏汉代和亲女子王昭君的诗歌尤其值得关注,这些诗歌为唐代边塞诗注入了一种新的格调,使边塞诗在刚健慷慨的主流之外,又增加了庄雅端肃的庙堂气和幽怨苦恨的宫怨气.  相似文献   

2.
唐甄在《潜书》中,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探求王朝兴亡、历史盛衰之鉴。他注重从人事作用上对历史盛衰之理进行考察,认为君主是王朝兴亡、历史盛衰的重要决定因素;他认识到社会风气对社会治乱兴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他还有"众为邦本"、"富民"、"养民"等重要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3.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熟繁荣乃在盛唐时期。盛唐诗坛上不仅出现了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诗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而且汇聚着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描写边塞的诗篇,使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上光彩夺目,蔚为壮观,因此,盛唐边塞诗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近年来,学术界对盛唐边塞诗作了较广泛深入的探讨,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唐王朝在开元、天宝年间与四邻少数民族所进行的战争的性质,以及边塞诗人对这些战争的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岑参以其气势雄伟瑰丽辉煌的边塞诗在唐朝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岑参的边塞诗塑造了边关将士的群体英雄形象,描绘了壮美的边塞风物民情,表现了包括诗人在内的戍边军民建功报国的壮烈志向和宏伟抱负,蕴含着奇情妙想深邃旷远的壮阔意境。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后世的边塞诗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唐朝文化审美情趣向壮美方向转化也有相当的影响。本文力图研讨岑参边塞诗的思想价值,其边塞诗表现出的边塞生活融合之美、塞外风物民情的壮阔之美、英雄主义的无畏之美和报效祖国的正义之美,有力地展示了浓郁的精神美,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5.
李益是中唐时期颇负声望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在当时就流传很广,被“唱为供奉歌词,天下皆施之图绘”,甚至“每一篇就,乐工赂求之,被于雅乐,供奉天子”①. 关于他的边塞诗,论者大多认为格调不高.理由是:他的边塞诗主要抒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即使和王昌龄《从军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边塞诗仅以历代王朝陆地边境内外作为表现的主要地域,清中叶以来,随着外国列强侵略威胁的加剧和海疆边塞军民的奋起抗战,海疆边塞诗创作掀起高潮。本文论述了自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海疆边塞诗的发展变化。并从作者队伍的扩大、内容题材的深化、艺术手法的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清代海疆边塞诗的时代特色和艺术成就;着力阐述这些诗歌忠君意识的淡化、爱国思想的飞跃、悲愤风格的形成、客观叙述的偏重、长篇古体和大型组诗的运用等值得重视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写作边塞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李益是唐代从军出塞时间最长的诗人,边 塞诗创作有丰富的生活积淀,他的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鲍照对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鲍照与李益的边塞诗创作具有可比性.通过对鲍照、李益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及其边塞诗创作的思想内容,边塞诗中蕴含的情感意识,边塞诗对古代典籍中军事素材的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鲍照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和李益边塞诗的创作渊源.  相似文献   

8.
提及王维,人们立即会想到他“诗中有画”的山水诗。其实,检其诗可以看出,王维的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诸体均备且又众体皆长。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边塞诗,只是其边塞诗成就为山水诗名所掩。他共留下诗歌四百余首,其中边塞诗三十余首,这个比例虽比以边塞诗擅名的岑参略少,但与高适则相差无几,高适二百多首诗中,边塞诗也只占二十余首。王维的边塞诗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边塞诗大部分创作于  相似文献   

9.
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源头可追溯到《诗经》。本文旨在对边塞诗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探析《采薇》所表现出的边塞诗特色及其对我国后代边塞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王维的边塞诗出现较早,真实反映了盛唐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强大的自信心。在他之后,岑参等人进一步创作出大量诗篇,形成边塞诗派。王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1.
清代有那么一群人活跃于文坛,他们并不是汉族,但他们用汉文写作。而且他们的作品艺术造诣之高,反映生活面之广能与汉族著名文人相提并论。和瑛就是其中一位。他既是凡官五十年的朝廷官吏,又是创作生涯长达60年的著名诗人。著有《西藏赋》《易简斋诗钞》等等。他的作品不仅写了边塞自然风景,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描写了历史上重要事件、文物古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他不仅对边塞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扩大了中国边塞诗的写作范围和创作深度,他的创作促进了蒙汉文学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南朝萧绎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数量可观,体裁众多,不仅能反映南朝文人写作边塞诗的一些普遍情况,还与唐朝边塞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试对萧绎的边塞诗进行分析和研究,将之还原进其历史文化背景,并结合其个人因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探究其边塞诗在边塞诗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特殊的西北地域文化环境角度来探讨盛唐边塞诗“雄浑”“浑厚”美学风格之形成,可以看作一个很好的但绝非是唯一的切入点。盛唐边塞诗风格的形成还可以从技术层面上来考察:诗人通过对“汉文本”的引用和改写,突破边塞诗这一诗体自身与生俱来的局限,从而把其原本处于封闭状态,即受到“边”与“塞”之束缚的诗歌类型,引入到一个以汉文化为代表的整个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范式之中。盛唐边塞诗的展开空间,是一种与历史贯穿于一体的大文化时空观。盛唐边塞诗的创作是一种与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创作。盛唐边塞诗体现出“浑”和“厚”的艺术特质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高适集中,写与边塞、战争有关的诗,有五十首左右,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他开元二十年、天宝十载两次到蓟北和天宝十二载到河西这三次出塞期间的作品。这些作品,使他赢得了“边塞诗人”的称号而扬名于后世。但是,如何评价高适其人和他的边塞诗,现在却出现一些分歧,如对高适天宝十二载入哥舒翰幕府后,因收九曲之战所作的十几首诗歌,就有人认为是对“非正义的战争”“进行了歌颂。”①甚至是“放声高唱唐王朝实行民族压迫的暴行,用他们的笔和剑支持了不义战争。”②这些结论,我认为是在颠倒了这次战争正义性的前提下得出的一种主观论断。恰恰相反,这次战争是唐王朝反抗吐蕃侵略的正义战争,高适因这次战争所作的诗歌,应该基本肯定。我的详细论述,请见《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所刊《九曲之战与高适诗歌中的爱国主义》一文。  相似文献   

15.
边塞诗在唐代诗坛上闪烁着异彩,吸引了一大批唐诗研究者以极大的兴趣进行整理、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也开始注意去讨论中唐边塞诗,这是非常必要的。和盛唐边塞诗相比,中唐边塞诗确实具有独自的风貌。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唐边塞诗作者多,诗歌创作亦丰。据粗略统计,中唐存边塞诗五首以上的诗人约二十五人,共存诗约三百五十首。可见边塞山川、风习是为中唐诗人所喜爱的题材。中唐边塞诗之所以如此兴盛,除了唐代边塞诗所共具的创作条件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从时代看,中唐边患日重,引起朝野之士的密切关注,边塞战争自然就成为他们的日常话题;从诗人的生活经历看,中唐以后,文人入幕成为  相似文献   

16.
温庭筠的边塞诗风格清拔,既不同于他的绮艳诗作,又标举于晚唐诗坛。和盛唐边塞诗相比,他的诗作气格趋衰,情感由壮转悲,用韵和表达方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又逗引了宋代边塞诗的嬗变气息。  相似文献   

17.
唐代边塞诗的先声——谈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是有唐一代边塞诗的高潮。然而任何高潮的出现,都不可能是平地风波,总有它的基础和准备,边塞诗也毫不例外。 在整个唐诗的发展上,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可说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先行者。在初唐,写作边塞诗的作者有五、六十人之多,而其中能够开一代风气、影响后人  相似文献   

18.
分析初唐时期唐王朝与突厥、吐蕃、吐谷浑、党项等少数族政权之间的臣服、抗击、征战、羁縻等边政主调的变化过程,可以揭示出初唐边政的总体思路和付诸实施的具体举措;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究初唐边塞诗与初唐边政之间的某种关联,以及由这种关联所形成的边塞诗主调的某种变化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文人赴边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岑参的赴边经历也为他写作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提供了可能.岑参边塞诗的纪实性、格调的雄浑远远超过其他诗人,对边塞奇异风光和对军中宴饮场面的详尽描写也是其他赴边诗人诗集中所未有过的.这应归因于诗人的早期经历和他的身世、性格特点、写作倾向.  相似文献   

20.
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岑参一生诗作颇多,风格不尽一律,堪称“悲壮”的,主要应指边塞诗。南宋人对岑参边塞诗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如陆游,在读过岑参的“天山篇”时,就曾感慨流涕。所谓“天山篇”,当然是指边塞诗。南宋偏安一隅,爱国者对反映出盛唐雄大国力的边塞诗,感情异乎寻常,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岑参边塞诗只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