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中国史学的教化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先秦时期,史学活动是政府实行监察、立法及教化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秦汉以后,史学活动之监察立法的政治功能衰落,但其社会教化功能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重新认识和估价中国传统史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对于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社会伦常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共分三部分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提出的挑战 ;(二 )传统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存在价值 ;(三 )传统史学如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科技手段相结合 ,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相似文献
5.
史钞及其与中国传统史学之普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钞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史书体例,源远流长.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为传播历史的一种重要媒介,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普及具有重要的功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深层原因,是学术上值得探讨的问题.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的认同,而传统史学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发达的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汉代,华夏文化中系统的礼制伦理文化和"大一统"的政治历史观,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核心.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史学凸现为民族融合的先导和最稳定因素,这源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竞相仿从汉族政权的官方记史、修史体制,从而导致历史观、史学意识的文化认同,以及祖先血脉的认同,构成持久的民族凝聚力.隋唐以后直至清朝,传统史学始终发挥着这种凝聚力量.因此,中国传统史学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史学引导了历史.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上半叶,如何认识和书写中国传统史学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史的重要学术课题。在三、四十年代,钱穆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先秦典籍的类别《诗》、《书》、《春秋》和"礼"探讨中国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认为中国史学具有自由、人本和理性的精神;传统史学多样化的体裁扩大了历史记载的范围和内容,通史体裁的创立和完善则确立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也为中国现代新史学变革指明了路向。钱穆对传统史学的内涵、特质和价值深入发掘,与反传统史家的主张相对立,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新认识和新书写,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10.
史学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是需要我们很好继承的。由于时代的变迁,史学的人文传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当代精神的人文关怀力量。 相似文献
11.
节日是一种传统的民俗事象。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粥节等等,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包括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从而赋予中国节庆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相似文献
12.
近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代,受时代条件变动的影响,中国历史编纂模式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围绕历史编纂与时代条件的关系、历史编纂变革的方向以及史书编纂原则和历史编纂结构的改造等方面,中国近代史家作出了颇富特色的论述和改造,他们的一些论述与思考对推动中国近代历史编纂学的演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琅邪台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虽然关于它的形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学者们多相信它与秦始皇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从先秦典籍来看,琅琊台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很长的时间里,发挥着独特的宗教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琅琊台所承载的宗教功能,吸引了秦皇、汉武,也构成了早期琅邪文化的特殊品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传统造园艺术有很大影响.追根溯源,从传统哲学对中国丈人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对于山水画和传统造园艺术的影响,进而探讨山水画对造园艺术在立意、构图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以及反进化主义这四个方面揭示和论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共通之处 ,并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这一辩证关系出发 ,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不仅意味着西方哲学文化的一种自我深化、自我反思 ,而且也预示着中西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其隔阂对立走向理解和沟通 ,预示着文化上的“万里长城”的坍塌瓦解、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业将成为地球上绝迹的文化恐龙。文章最后认为 ,人类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不仅带给人类的是资金、技术、资源、信息的共享 ,而且也必将使人类各种文化传统共存共荣 ,必将使人类文化跨越民族而走向真正的世界大同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梁任公《新史学》发表100周年。100年前,梁启超批判旧史学有“四蔽”、 “二病”、 “三恶果”,提出要进行“史界革命”,建设“新史学”。并且说: “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任公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揭开了中国“新史学”时代的序幕。 新史学“新”在何处呢?台湾学者王尔敏认为,20世纪史学与前代的不同之处,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前人重通史,今人重断代。第二、前人重博雅,今人重深细。第三、前人重综合,今人重分化。 相似文献
17.
邹鹃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4)
在重建抒情与言志的概念基础之上,从传统诗学的角度观照早期华语电影,可以看出它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段,在主题上则继承了中国历代士人言志传道、关化天下的政治操行.因此以仕人电影与情节剧模式为核心特征的早期华语电影的美学倾向不仅提高了后世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而且成为了华语电影区别与其他国别电影的显著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着重讨论文明之间 ,尤其是西方与非西方地区史学彼此之间的交流及其对近现代史学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 ,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近现代史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变化。既然史学研究所透露的历史意识乃是构成文明认同的重要因素 ,因此考察史学的交流便可展现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本文将以东亚、伊斯兰和印度为例 ,来指出非西方地区的史家如何在接受和回应西方史学的冲击和影响的时候 ,重新估价和更新自身的学术传统 ,以求历史研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试析宗教生态伦理在自然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态危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保护地球生态的平衡多样性方面,应该重视宗教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掘宗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精神资源,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生态保护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当代全球化的人类社会扮演着令人注目的角色,其中当代世界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或多或少都与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误解、误读和摩擦、冲突相关联。因此,积极开展和探索宗教对话的新资源、新途径、新观念,就需要不断开辟具有人类普遍价值的参考资源,从而为文明对话的努力前景提供比较可取而可行的路径,是宗教学界和理论界共同的责任。本文在以中国宗教的传统为个案的基础上,梳理了宗教对话和文明对话的现实性、可能性,以及为营造和谐发展社会具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