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流动人口对武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日趋频繁的经济联系,文化与信息交流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口的流动,其主要表现为贫困地区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流动人口具有非定居性和松散游离性。作为华中区域经济中心的武汉,城市建设和发展下场受到急剧增长的流动人口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具正面促进作用,又具负面消极影响。本文基于对武汉流动人口现状的系统分析,指出流动人口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正面影响,进而探讨武汉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广州军区有许多部队生产经营单位,分布在经济特区和沿边沿海沿江开放地区的营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地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营区尤其是部队生产经营单位的流动人口也随之增多。如何加强营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是摆在部队各级计生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营区流动人D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发展,中南五省、区,尤其是广东、海南等省,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夕睐流动人口日趋增多,概括起来有以…  相似文献   

3.
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的交流,日益增多的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在活跃城乡经济的同时,也给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本文拟就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等,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求教于专家和读者。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问题城市流动人口,从成份看,有农民、工人、学生和公务人员,有商人、军人和企业家。有乞丐、流氓和犯罪分子,有无业者和流浪汉;从来源看,有城里人也有乡下人,有本省人也有外地人,有大陆居民和港、澳、台胞,也有国际友人和观光者;从停留时间看,有暂短居住或一到即离者,也有长住不走者……构成极其复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涌向城市的流动人口急剧增多。1997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4万多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万余人。加上区内停产、半停产企业下岗人员的逐年增多,给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巩固和发展孕前管理的成果提供了必要保证。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尤其在孕前管理工作中,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 1 孕前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1 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给孕前管理加大了难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增多,特别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流动人口的比重,加之城市的老区改造,又造成了大量动迁户的产生,庞大的流动大军对经济、社会,尤其是对人口控制中的孕前管理工作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困难。从我区现状看,常住人口215892人、流动人口923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相似文献   

6.
李芬  赵海霞 《南方人口》2003,18(1):18-22
中观的社区人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社区一元性特征的基础之上,在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城市社区的二元性特征显著.城市社区成员,包括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在经济条件、社会交往以及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二元性使社区流动人口的生育具有传统生育文化的特点,通过社区进行人口控制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应该认识到城市社区的二元性特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区一元化发展,从而控制流动人口的生育,完善社区人口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犯罪是目前城市犯罪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上海流动人口犯罪比重已占到城市犯罪总数的6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透过新闻资料对上海流动人口犯罪特征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上海流动人口犯罪表现出了犯罪的一些共性,也反映了上海城市犯罪的一些个性特征:侵财型犯罪比重大;流动人口共同结伙犯罪、团伙犯罪比重较大;犯罪成员年龄结构轻;犯罪发案时间季节性明显;罪案主要集中于城郊结合部。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环境。因此,应加强社会公平性建设,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和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城市流动人口迅猛增长,对推动城乡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愈来愈多的流动人口也对城市各项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压力,给社会治安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当前迫切需要在改革、开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富言  李东 《西北人口》2008,29(4):85-87
流动人口规模的未来增减问题时于一个城市制定长远目标,规划城市建设和市政设施等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全国流动人口的重要流入地,北京市流动人口近年来数量急剧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未来变动趋势是当前社会管理和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从各方面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并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问题。北京为全国最大的流动人口聚散地之一,这必然对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以有关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北京流动人口与首都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何圣  王菊芬 《西北人口》2007,28(3):8-11
本文以推拉理论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并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改革开放后北京、上海、广州吸引流动人口流入的经济因素。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主要依据微观经济因素做出流动迁移决策;不同城市对流动人口产生拉力的具体的微观经济因素不尽相同,即使有相同经济拉力因素的城市,拉力的大小也有差异;三城市的流动人口就业的分布不同,广州流动人口就业集中分布于第三产业,北京和上海则不然。  相似文献   

12.
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大约为1.4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在流动人口中,80%以上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流动人口在我国将长期存在。流动人口快速增长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但是,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提出挑战,也增加了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难度。我国人口流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流入地城市特征及其变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中287个地级市的流动人口数据,发现十年间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现新变化。进一步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等方面分析流入地的城市特征,结果发现:2000年,投资和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较高的城市吸纳流动人口具有显著优势;流动人口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增加的速度存在收敛趋势。然而在2010年,投资占比较高的城市吸纳流动人口不再具有显著优势甚至呈现劣势;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较高的城市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更强;流动人口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依然存在增加趋势,且增加的速度不再随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减慢。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影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居留意愿的因素非常复杂,本文首先提出了分析影响因素的整体框架和思路.在此基础上,用2005年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分析框架进行了验证,发现经济收入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城市吸引力、婚姻家庭状况以及个人特征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有较明显的影响.最显著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职业类型、经济收入、城市社会融合几个因素之间.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大中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经济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关系论述了现阶段在各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规模与结构进行适度控制的必要性 ,并以上海为例 ,借助于城市生产函数建立了一定时期内的适度流动人口规模模型 ,定量地分析、测算了与上海城市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适度流动人口规模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许世存 《人口学刊》2015,37(4):36-47
本文采用序次逻辑回归(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的研究方法,以2012年上半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黑龙江省数据库)为依据,考察了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将城市适应解构为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和总体留居决策四个维度,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基础上,讨论流动人口总体、城-城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研究表明,稳定且体面的职业、一定的收入是其体验主观幸福感的基础;积极的生活方式、以老乡为主的社会网络、居住证和医疗保障资格的获得、对城市的喜爱、融入感知和留居意愿等对主观幸福感有促进作用;工作强度、对歧视的感知等有制约作用。城-城、乡-城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优化城镇发展转型路径、实现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路径。文章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使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增大了10.1%。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促使人口向东部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流动,且这一试点政策在财政压力较低的城市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更加显著。此外,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能显著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定居意愿与社会融入程度。据此,文章建议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多维度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立足于人口流动格局差异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均衡发展,并以高质量公共服务助力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定居和融入。  相似文献   

18.
几年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问题出现了新的动向,突出表现在流动人口与日俱增。尤为令人注目的是,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活跃了城市经济,加快了城市经济改革的步伐。本文依据1986年8月27日的《上海市区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来自江苏、浙江农村及上海郊县的流动人口作初步的比较分析,对特大城市中农村人口的活动特点略抒初浅之见。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急剧增加,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的共同现象。这种新的人口动态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为城市系统的改造注入了动力,也给经济体制改革大势下城乡关系的发展展现了一种可能的格局。因此,对人口流动现象和流动人口本身的研究就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此,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4月对北京市的流动人口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本文是这次调查的简要报告。  相似文献   

20.
陈湘满  翟晓叶 《西北人口》2013,(6):106-110,116
2012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了第五次“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在湖南省抽取的样本分布在长株潭等14个地市,本文以该样本数据为基础,选取流动人口融入意愿、对城市喜爱程度、对城市发展关注度、城市居民接纳态度等四个指标来衡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运用OLS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因素不再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流动人口年龄、受教育水平、社会公共政策等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社会融合度;受教育水平越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社会融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