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以《月下独酌》的两种译文为例,从接受理论的“审美经验论”出发,结合翻译关学理论,从语音、文字、非形式三个层面对《月下独酌》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较赏析,认为唐诗英译,译者应从语音、文字、非形式三个方面重现原诗的审美信息,激发读者的审美创造力,以实现译入语读者与原作的文学交流,使其获取一定的审美经验,最终实现唐诗生命力的延续及译本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唐诗审美十论》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思想情感价值的专著。它既是唐诗研究的最新成果 ,也是我国唐诗研究的传承力作 ,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洞穿历史隧道去欣赏大唐生活、文化、艺术的“美的导论”。  相似文献   

3.
审美心理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墨子、非乐》)这说明,一旦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审美这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使人们不再满足于局限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而足要求不断扩大审美领域,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需要正是旅游活动不断发展并迅速  相似文献   

4.
陈贻焮教授继《唐诗论丛》、《杜甫评传》后又一部新作《论诗杂著》问世了,我有幸较早地拜读全书,深感受益非浅。本书汇集了贻焮先生近十年来的重要研究论文二十余篇,仍以唐诗研究为中心,兼及六朝重要诗人与其他有关古典文学的研究,范围比《唐诗论丛》更广。要全面评价这部内容丰富的学术专著,实非我学力所能及,这里,我想谈几点初步的读后体会。一是识见宏卓。袁行霈先生在本书序中说得好:“其文气盛言宣,每能于人皆以为无可置论之处,发挥其宏见卓识,浩浩翰翰,不能自已。”贻焮先生的文章,不论是对诗生平人思想的探索考订,还是对诗歌思想艺术的评论分析,都有与众不同的宏见卓识。《评曹孟德  相似文献   

5.
<正>房日晰教授在唐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贡献为学界所熟知。他的《唐诗比较研究》《李白诗歌艺术论》等论著,以视角的新颖独特、持论的公允剀切、分析的细致入微颇受学界称道。唐诗研究虽是房教授投入精力较多的学术领域,但却并非其全部。唐诗之外,他对宋词以及明清小说研究都有所涉及,且都有不俗的成绩。作者近来将其有关唐诗研究中前出之专著未曾收入的成果与他多年来有关明清小说的论述合为一集,名之曰《论诗说稗》,交由上海三联书店于2014年12月出版,不仅是作者有关唐诗研  相似文献   

6.
《文赋》的作者陆机,是我国封建社会在古典文学理论方面卓有成就的人物。他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第二篇专注。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的《文赋》,在古典文学理论史上虽然相距七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两篇光辉的文学理论的著述可以互相补充,堪称我国古典文学理论论坛上的姊妹篇。曹丕的《典论·论文》以评价作家、作品为主,也兼谈了文学创作的体裁、风格和文章的作用。陆机的《文赋》以创作构思为中心,谈了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文章的体裁、风格和作用。二者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诗酒精神孟修祥酒是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着的;诗是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产生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和情感表达。而诗与酒的最初结缘绝不会迟于《诗经》的产生之时,因为《诗经》中就有大量的咏酒诗存在。诗的创造并非必然...  相似文献   

8.
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前学界多集中于唐诗本体来观照其审美价值,忽视其背后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唐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出唐代物质生产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游戏娱乐等文化内涵,成为我们了解并研究唐人生活的又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9.
《礼记》的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不足,遂提出了"人情"论来探求人的本质。顺人情和节制人情都需要礼。《礼记》的作者提出了先王制礼说,并将目光转向了人的主体之外,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中寻求礼产生和存在的根源。礼所象征的是一种秩序,《礼记》所说的"序",实际上是区分万物的标准,同时也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礼记》的作者试图在礼的"别"与乐的"和"之间寻求和谐与统一。《礼记》在治国方面则是反复强调礼的作用,是儒家的思想家们重视伦理道德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为目"与"为腹"理解的差异,《老子》第十二章主要出现了三类不同解读:一是以任继愈、叶朗为代表的艺术、审美否定论;二是以高亨为代表的轻审美、重实用的人生态度论;三是以徐复观、李泽厚与刘纲纪为代表的感官审美批判论。而如果以老子美学思想的整体性和《老子》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为理论依据,感官审美批判论解读相较而言更接近本义。并且,老子对过分满足感官欲求而轻视精神审美追求风尚的批判,对当下文化创意的审美提升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周易》曾对修辞学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唐律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通过对唐诗对偶的研究 ,分析其中蕴含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2.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一文全面地论述了人的性情在审美体悟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性情的摇荡不仅是审美体悟的根本原因 ,而且也使审美体悟以一种激越的过程表现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 ,《性自命出》的作者把审美体悟体当作“反善复始”的一个重要途径 ,把美学思想与天命论结合起来 ,依托性情 ,回归天命 ,提升自我 ,与《中庸》《孟子》具有内在关联 ,使儒家的美学思想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唐人选唐诗”这一特定研究对象出发,通过对14种唐人选唐诗文章选本当中收录的245首边塞诗进行定量分析。文章发现唐人在初盛中晚不同历史时期对当时边塞诗人、边塞诗作有接受和评价的差异性。文章并尝试揭示这种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内因,即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风云变幻直接导致了唐人诗歌审美趣味的历史变异。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中的夜雨飘洒着离别相思、忧愁失路、前途未卜的哀伤和世事多舛的感慨。唐诗中夜雨意象的独特文化蕴含是与中晚唐时期的审美追求一致的,这种意象模式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夜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意象,它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夜雨传达的不仅是作者的一种时代情绪,更是千载之下文人仕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论”是南宋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论学绳尺》是一部收集南宋时期省试优秀“论”作的选文点评集。集子中批语多以“老”字点评文章。集子从文章的用语、结构及作者的修养等方面揭示了“老”的内涵,说明“老”是宋人追求的一种境界;从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上探讨“老”的成因,有利于整体观照宋代文学,加深对宋代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审美感觉观的根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审美感觉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并论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并把实践第一次科学地引入审美感觉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感觉观的新纪元,实现了审美感觉观的革命变革。鉴于我国美学界,当前出现了一种所谓“突破认识论”的观点,我们感到探讨《手稿》中的审美感觉观,是当前我国美学界学术论争的需要。一、人化自然的实践生产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自然界的物质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早期小说以写实手法,通过梦幻、心理描写,反映留学生在日本贫困交加的生活,也是作者本人生活的一种折射。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小说写出一位在边缘线挣扎的"流氓"。分析小说主人公爱欲、物欲压力下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其人格被侮辱、心灵被异化,成为一位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18.
“论”是南宋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论学绳尺》是一部收集南宋时期省试优秀“论”作的选文点评集。集子中批语多以“老”字点评文章。集子从文章的用语、结构及作者的修养等方面揭示了“老”的内涵,说明“老”是宋人追求的一种境界;从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上探讨“老”的成因,有利于整体观照宋代文学,加深对宋代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可岳英灵集》(以下简称《灵集》)是专选盛唐诗歌的一个集子。它以寓论于选,以实涵虚的独到批评特色而成为盛唐诗评代表。因此,将其诗歌美学理论与选诗标准及其所选诗作结合起来研究,能更清楚、准确地了解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和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本文即由此入手,进而探讨盛唐诗歌多样的情致美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早年思想研究中,关于《破恶声论》的理解和评价尚属空白。人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上,客观地显示出一种见解,认为《破恶声论》不足以体现鲁迅早年思想。本人却持相反态度,相信唯有《破恶声论》最能充分地代表作者当时的思想,它是作者早年思想的极致。本文不仅肯定《破恶声论》的重要性,而且关心相应的几个问题:《破恶声论》的基本逻辑、主要观点、创作背景、历史地位及总体评价。这里先从文章本身讨论起。一《破恶声论》的基本结构是一个相当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其潜在前提是民族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