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秦依咐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3):31-35,118
先秦时期的依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依附关系。这种依附在春秋战国时又有着较为显著的变化,表现为依附者——“私徒属”与“宾客”对其所依附的各级贵族的人身依附的减弱。具体来讲:私徒属讲求忠于主人,至死不贰,宾客则以势取舍,择木而栖;私徒属仕于主人,奉职尽责以取得俸禄,宾客则无有职掌,有事差遣,无事闲处,仰衣食于主人;私徒属视主人为衣食之本,尽忠于主人即是其人生目标,宾客则视主人为进身之阶,出将入相,显身扬名于国方是最高理想。这种依附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早期国家的集权化倾向以及君主专制权的加强。 相似文献
2.
春秋依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6):51-57
依附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依附关系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西周春秋时期。春秋时的依附关系主要表现在私徒属对于主人的依附。私徒属是随社会分化而产生的社会群体,他们依附于其贵族主人,要为主人效忠。同时他们又是主人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私徒属是贵族的私有领民,不受国君直接控制,在社会等级体系中属于士集团。私徒属对主人的依附主要是政治依附,和秦汉以后发展起来的人身依附、经济依附相比,有着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3.
俞婉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4):34-36
通过就兰溪童公山村轿夫对其主顾依附关系的实证分析 ,不仅证明兰溪历史上曾有过被称为“轿夫”的堕民 ,也给历史留下一个贱民对其主顾是如何依附的实证 ,还对贱民存在的根本原因作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至少该地贱民的存在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学者认同的“政治民族压迫说”是不适用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先秦时期即已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国家关系伦理思想。其中,以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国家关系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坚持"为政以德",为国家关系和谐奠定坚实基础;以"协和万邦"为促进国家关系和谐的总体原则;视"和而不同"为实现国家关系和谐的本质要求;树立"禁暴除害"的用兵理念以保障国家关系和谐。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和谐国家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新中国以来的中国国际关系发展亦有重要意义,为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倡导共建和谐世界提供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传统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泓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
电视广告传播与社会各种权力系统的相互交缠,构成了电视广告多元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电视媒体所具有的公共领域功能,使得广告作为电视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承担的使命和价值就不仅仅只是商业信息的传输或市场营销的工具,更可能成为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冲突或博弈的载体.作为广告意义结构的一个重要层次,电视广告在社会意义层面常常表现为对社会资源或公共性议题的"依附"过程.而在这种"意义依附"当中,一方面使得电视广告成为受众自我认同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建构出某种社会公共性的价值观以维护公众的利益.本文力图具体阐述电视广告传播表现出的"意义依附"的特征,进而分析"意义依附"特征所具有的合理性与风险性. 相似文献
6.
周忠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6):141-144
20世纪的俗文学研究在经历了发轫、发展、确立、繁荣、萧条、重新崛起这一大致完整的历程后,依然未能找到自己的学科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研究始终处于依附与分离相互纠缠的状态中。只有从本质上剥离二者的关系,才能促进俗文学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依附理论是着重于研究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经济落后状况、成因、性质和特点,并据此探讨走出落后困境的一系列理论主张。鉴于对这一理论缺乏独立、系统的介绍,因此本文试图对依附理论的产生、发展、各个流派及主要观点和局限性进行比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鞠海龙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1):1-6
当代中国农村宗族现象的大量出现不是简单的历史重现。现代宗族现象不仅体现着封建社会传统心理的影响,而且体现着社会转型期间,农民利益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宗族、公社等权威体系的认可在当代农村改革过程中面临着最终的瓦解。个体农民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薄弱与社会竞争机制中生活的艰难共同构成了当今宗族现象的社会历史基础。宗族现象反映着改革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是一种因改革而引起的社会政治现象,所以当代宗族现象只能通过改革的深化,而不是重新树立宗族的权威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张仁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5):46-49
先秦秦汉时期,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上天和所谓代表上天的君主的作用产生了质疑,而对民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则越来越重视.他们或者认为既要尊天,又要保民;或者认为天事和人事互不干预;或者认为君主的地位是有民众决定的;或者认为天意就是民意,以此约束君主的行为.这些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君主集权制的理论是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理论基础,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韩非子的理论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仁政学说,是截然相反的。韩非子主张法治,由君主制订统一的固定的法律,君主独揽大权,实行严格的赏罚,使群臣“唯命是听”,并且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武将必发于卒伍”,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必须经过实际斗争的考验,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才干,然后逐级予以提拔。因此他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相似文献
11.
韩建业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2):55-58
我国西北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经历了3次较大的波动和若干小波动,先秦时期文化可以分为至少4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自然环境及其演变对该地区先秦文化发展存在显著的制约和影响,人类开发对脆弱的西北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增加,但并未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总体上比较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2.
后冷战时代中日关系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丽芳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5):102-106
进入后冷战时代,中日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中日关系处于关键的历史的过渡期和转型期,进入了一个摩擦与协调、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时代。影响中日关系曲折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政府谋求政治大国的强烈愿望与“联美抑华”的战略选择;日本对“东亚地位”动摇的担心而误读中国,进而放大“中国强大”的消极后果;日本强化美日同盟关系,进而加剧中日两国间认同对立等等,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双方必须具备与时俱进、寻求双赢的气度,努力寻找和扩大两国利益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明远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42-45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期间将面临就业方式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城镇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环境变化,乃至于急剧变化。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和谐稳定问题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应该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关注。本研究从分析当前的劳动关系状况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入手,以寻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和建立住房补贴制度是中国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在 简单介绍了国外住房补贴制度的基础上,详尽阐述了中国住房补贴制度的现状、亟待解决的 问题及矛盾,为进一步深化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转变员工观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北根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131-138
抗日战争时期,中德关系经历了由冷淡和破裂的演变过程.中德经济、军火贸易是中德关系演变的根本动力;中德之间的矛盾是中德关系演变的直接动力:德国内部的斗争是中德关系演变的间接动力:希特勒和蒋介石在两国关系演变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先秦自然国学的集大成者——《尔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关龙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1-5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尔雅》一书,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广泛、系统,并且对所记载的自然认识进行了本体论的科学分类,不但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对科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的著作。它所采用的本体论分类法与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学科论分类法传统不一样,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重整体和重综合性研究的科学认识特点。这奠定了《尔雅》一书是世界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7.
田雨治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21-23
在社会转型时期, 旧的生产关系除了有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外, 同时或多或少包含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因素。新兴阶级完全可以考虑在吸收旧生产关系中的有效因素及克服其弊端的基础上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涧秋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6-10
国际组织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基于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国际法律人格取决于设立条约的规定。就国际组织与成员国的对内关系而言,成员国应服从国际组织作出的决定。国际组织与国家包括非成员国的对外关系是一般国际法上的平等主体的关系。国际组织的客观国际法律人格也体现在国际组织与非成员国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9.
张铁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3):107-109
民办二级学院的产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和创新 ,但能否赢得认可并健康发展却取决于其本身的办学实践。本文针对民办二级学院产生的条件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民办二级学院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