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根本属性应是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只有社会性才能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不过,古今关于人性的论述多从自然属性出发,如中国自孔孟时代诞生并延续至今的性善与性恶之争.西方一直占主导地位并为整个社会阶层所吸纳、提倡的性恶理论,以及当前人们对人性的诸多论述.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中的人性“自利”假设也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出发的.自由市场经济形成以后,产生了自身的伦理观,即自由市场经济伦理.  相似文献   

2.
人性善恶问题,是历代思想家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孟子主"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董仲舒、韩愈倡"性三品",宋理学家持"义理之性善"、"气质之性恶"的观点.清代学者焦循以"智,人也;不智,禽兽也"为立论基点,力辨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3.
法是人的创造物,法与人性之间必然地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人性始终是难以实证的假定,性善、性恶、性善恶兼有、性个人性或社会性等都是基于不完全归纳的例证的抽象甚至纯属主观唯心的假设,反映了思想者对人之本体的追问和对人性或善或恶或杂或无或个别或整体性等的描画。无论性善或性恶论者还是个人或社会性论者大多不反对法律的规范。法律当要合人性,尊重人之为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不可成了悖人性、灭人性的恶法。民法作为平等主体的市民或私人权利保护的最基本的法律当坚持合人性的市民之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4.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性善-性恶文化"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人性善与西方的人性恶理念都影响了政治体制的设计。西方人性恶的理论在古希腊、近代、现代都有充分的论述。中国一直是人性善理念统治思想界,荀子人性恶是例外。荀子与西方人性恶的理念二者有不同推论,这是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利益人”论域中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裁量权作为一种非羁束性的权力,其行使的效果与公共行政人员的人性基础息息相关."经济人"与"公共人"的线段式人性假设都无法准确推演出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结果."利益人"的假设摆脱了孤立的"性善"与"性恶"的窠臼,言明了行政人员的真实处境.行政人员作为有着复杂利益追求的"利益人",他的自由裁量行为既可能以权谋私,也可能是公益取向.由此,必须从行政人员"利益人"的实然人性出发,通过彰显行政人员的德性和完善制度规范两个维度,内外兼施,确保裁量行为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7.
徐积《荀子辩》严厉驳斥荀子“性恶”之说,其辩说或深中苟子之要害,但大多以孟子之“性善”说为评价之标准,先入为主,显而易见。从逻辑角度看,徐积之辩或符合逻辑,或有悖逻辑。“性善”、“性恶”之说本质上为性善端说、性恶端说。“化性起伪”于人之初生初长阶段意义重大,“反身而诚”于人之渐长渐成阶段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论先秦儒家人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性问题上,先秦儒家从孔子的"性近"说开始,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孟子和荀子遵循了不同的思维路线。孟子是性善论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既为儒家伦理政治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同时也是儒家仁学发展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9.
论人性假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实的人性是人的各种本质属性交互规定的表现 ;人性假设就是以一定价值取向对这种规定体的表现有选择地抽象、摄映。一般说来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往往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公设”,并以此推导和构建它的理论系统。人性善或人性恶是推断未来的理想社会的人性预设前提。孟子、卢梭可以说是性善说的代表。他们以人性善为依据来论证人类历史的向善主义。荀子、霍布斯是性恶说的代表 ,他们以人性恶为由论证人性改造和人性控制的必要。亚当·斯密的人性自利的市场经济人的假设 ,可以说是现今市场经济理论的公设。它比较系统地解释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蕴含有人性假设 ;这一人性假设是否可以说即是历史的具体的“共富”新人和“先富”经济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问题.理学的核心问题是"性与天道",它在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引向了新的高度.理学的人性论是作为本体论的推衍或论证而存在于各个哲学家思想中的,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仍然纠缠于性善、性恶及人性、物性的纷争中,实际上则已突破了这些传统的伦理命题,而表达了哲学家关于人类与自然、宇宙规律与道德准则、主体与客体关系等问题的见解.本文从这一角度分析了王阳明的人性思想及其与朱熹思想的关系,认为王阳明批判了朱熹性、形为二的倾向,将理学本体问题的重点从性理转向心性,把人的身心、知行、道德与精神等概念融为一体,是对儒家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一种唯心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性主要保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先秦时期的孟子、荀子就人性观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两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性善”与“性恶”中“性”的所指有所不同;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强调先天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在通德观培养途径上存在分歧。本文即是对上述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儒家一直重视和强调道德修养问题,并把道德修养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而其道德修养学说是与其人性理论密切相关的。儒家学者尽管在人性问题上的具体观点各不相同,存在着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以及德性的先天、后天等方面的争论,但都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在"性可教养"的观点上基本达成一致。他们一方面肯定和承认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礼义道德,一方面又肯定和说明了人在礼仪道德方面的品性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是完全可以获得的,这也就从不同的方面肯定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人性预设问题始终是思想家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从法治、宪政的生成看,对人性的预设分析也是其产生的基础。分析比较中西“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人性预设的差异及其对各自制度安排的影响,并在比较中寻找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思想的有益结合,将有助于我国的完政制度安排和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早就看出了“性善”、“性恶”对立的虚假性,认为孟子所谓性善只是指人可以为善,并主张人要护住善根,守住其本,按照人所以为人的样子去做一个平平常常的好人。道德上的常人和事功上的常人是他的理想。而注重根本的观念使他对人,对像辜鸿铭这样品行高洁而守旧的人的看法大异世俗和潮流,在现代作家中显得很独特。  相似文献   

15.
潘澈 《东方论坛》2021,(5):58-70
荀子的人性论,不是性本恶论,而是性向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向善论正相对应.孟子荀子的人性论都是基于孔子的人性论的展开.而孔子的性相近说强调的是性的非善非恶,性的善恶则是就后天的积习修为上说.孟子荀子的或狂或狷的人格特征制约着向善向恶的人性判断的不同选择.而人性无论向善还是向恶都不妨碍可以通过后天的存养或矫饰使人性得以完善.《荀子·性恶》篇的具体论述表明其所谓性恶是性向恶而非性本恶.荀子的性恶伪善说与韩非自利自为的性本恶论不同,荀子的性向恶论并未得出人性不可改变的消极结论.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少人倡性善学说.唐初,已有人主张性善,后来封建文人逐步认识到性善说对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以巩固统治的重要性,开始表彰孟子性善学说,唐代国家科举考试也反映了此点.在广大群众纷纷要求平等平均的时候,封建统治者特别重视貌似"人性平等"的孟子学说,看来是有针对性的.在当时佛性论刺激下,许多学者在融合孟、佛心性学说上进行探索,但众说纷纭,缺乏内在联系,还没有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韩丽华 《东方论坛》2012,(1):25-29,46
先秦儒家的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皆把人性单一化,不能合理地说明人性的构成及人行善或作恶的原因。儒家"一心开二门"模式的性善情恶复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先天善性和后天恶情两种因素,由一体之心开出性情二门,主张以复性的方式去掉恶情回复善性。复性就是由后天之恶情向先天之善性复性。一心二门、性善情恶的复性论是人向善复性的基础和道德教化的根本,为弃恶从善的道德教化和人生修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本恶的.人性本恶乃是犯罪,包括腐败犯罪,发生的深刻根源.人性原恶中的物欲、权欲、性欲与腐败犯罪的发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遏制腐败犯罪的有效对策应当是抑恶扬善.为此,要牢固树立人性恶的思想观念,自觉采取抑制人性恶的对抗措施,坚持与人为善,不断完善人性.  相似文献   

19.
荀子倡性恶说,但主张化性起伪,力图以后天教育的方式改造人的本性,进而导向为善的道路.韩非接受了荀子的性恶说,但从"人性利己"中发现了它的积极因素,并由此引申出他以法治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人性是理性与非理性、性善和性恶的统一。法官中立与人性具有内在的联系。人性的非理性和恶性是法官中立确立的必要性根据,人性的理性和善性则为法官中立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从人性论视角而言,要实现法官中立,必须遏制法官人性中的非理性和恶性,培育法官的理性和善性。为此,我国必须确立法官无因回避制度,保障法官的物质生活条件,健全审判独立制度,提高法官的道德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