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区域经济发展应选择中心城市辐射与梯度推进相结合,并以中心城市辐射为主的发展战略.河南及中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带动,郑州有成为"龙头"城市的基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经济实力较强,西部大开发为其提供了发展良机.增强郑州中心城市辐射作用,要有新的战略构想框架,争取在10~20年的时间内,确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为此,郑州需在制度创新、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对外开放及发展科教事业等方面加快发展,使其向周边地区的辐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
城市腹地经济是区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本文在分析了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发展的条件、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对策,如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腹地开放程度和营造良好的腹地经济发展环境等,以期为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总部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也是在中心城市出现的一种高端产业组织形态.深圳总部经济的发展态势表明,中心城市能够通过其所创造的特有条件,在吸引跨国公司和其他大中型企业聚集本城市的同时,也在培育本土的大中型企业成为总部经济,并通过总部集群和产业基地的合作关系,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之间形成新的互补优势和经济格局,并形成能够使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产生共赢的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2019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目前各地区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所展开的城市首位度提升、强化中心城市作用的区域经济发展导向,究竟是会导致城中心城市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劣化区域的协调发展,还是会形成更强的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其辐射扩散范围,缩小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研究针对性分析我国现阶段重要的空间形态——城市群,其中心城市首位度变化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及协调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层面,研究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城市最优规模倒U型模型对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构建形成中心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分别从中心城市在集聚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抑制作用、中心城市在扩散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作用、中心城市不同首位度水平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对中心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内部作用机理展开分析。在实证层面,研究以中国十九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7年中国十九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展开固定效应分析,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对模型内生性...  相似文献   

5.
金融集聚是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寻找金融集聚影响长三角生态绿色协调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采用长三角41个城市2003-2020年面板数据,系统评价了长三角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和生态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长三角金融集聚和生态绿色协调发展度均呈现稳步且缓慢的上涨趋势,但总体水平均不高,大部分城市处于轻度失衡的绿色协调水平和较低的金融集聚水平,其中区域中心城市表现较好。(2)金融集聚明显促进了生态绿色协调发展,能够实现对绿色经济效率、绿色生活水平和绿色环境质量的同步驱动。(3)区域中心城市大部分未能形成有效的辐射效应。上海的涓滴效应明显,倾向于浙江和上海大都市圈 ;宁波的涓滴效应在全域和省域范围内显著 ;杭州的涓滴效应在杭州都市圈处于倒“U”型影响的左侧阶段 ;南京和苏州在省域范围内极化效应明显 ;合肥对邻省的极化效应明显。大都市圈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金融集聚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6.
公共产品供给、中心城镇扩散效应与县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中心城镇的公共产品供给和扩散效应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关系.一方面,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会促进城镇扩散效应的发挥;另一方面,城镇扩散效应的大小又反过来影响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品的有效供给,与中心城镇经济发展扩散效应和社会发展扩散效应都显著相关,因此,保障中心城镇健康发展,发挥其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发展,需要逐步增加中心城镇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是区域经济得以增长的根本动力,而城镇作为区域经济的生长点,则是区域经济极化和扩散效应最直接的结果。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城镇得以兴起、发展的动力之所在,因而也是城镇空间发展、演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润扬长江大桥”建成后,扬州市与镇江市即联为一体,在两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而组建苏中区域经济集聚体———跨江中心大城市。扬镇中心城市的经济集中化程度高,实际上成为苏中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发挥扩散效应,同时将上海、苏南的辐射作用吸收过来,并传递至苏中、苏北,发挥传递效应。苏中经济发展要以扬镇中心城市为点,沿江、沿运河为轴,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联动发展的网络态势,进一步带动苏中、苏北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实现全省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经济特区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实行特殊政策的经济性区域.我国经济特区发展分传统经济特区和新特区两个阶段,前者发展受到挑战,后者发展势头迅猛;经济特区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实现,极化效应表现为基于市场机制和特殊制度安排下的生产要素的聚集,扩散效应主要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制度移植模仿机制、知识技术溢出机制发挥作用:经济特区应该继续"特"下去,一方面传统经济特区应主动求变.另一方面因地制宜促进经济特区发展的多样化,并适当保持各特区之间的政策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增长极作用,但是城市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依赖于具体的地方发展特征。本文旨在分析重庆市城市体系发展的特征及都市区在区域经济中的效应,对重庆市如何发挥城市经济的作用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9—2019年我国26个省份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强省会"战略实施的经济增长极效应。结果显示:不同省份省会首位度差距较大,有些省会是首位度和资源集聚水平较高的"强省会",有些省会则是首位度和集聚水平较低的"弱省会"。省会城市首位度对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影响。"弱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强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对经济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实施"强省会"战略要考虑城市间距离和城市规模大小。政府对省会城市的政策支持可有效提升"强省会"战略实施的经济增长极效应。基于此,实施"强省会"战略要依据不同省份发展水平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之间距离和城市规模,以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发展都市圈。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是均衡配置区间资源的重要途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流入地的"乘数效应"与对流出地的"扩散效应"之间存在效率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之一.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重点是发展落后地区的城市群,以落后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三方面分析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依据其地理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从地区共同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增强港口发展对腹地经济的带动效应、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经济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三大阶段,借鉴增长极理论的合理成份,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将对我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企业集聚、扩张的区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在特定地域空间的集聚、扩张,对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并且也将影响区域间要素流动、配置以及区际联系.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的作用远大于"扩散效应".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将趋向扩大而不是缩小.只有在政府采取恰当和有利的政策手段之后,才能使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因而现阶段,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任务,这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内容。都市圈通过"中心—外围"结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动力,这将对区域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对跨边界或不同空间特征城市是否存在差异?何种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以长三角地区都市圈的丰富实践经验,将为越来越多加入现代化都市圈的城市提供怎样的经验参考?厘清上述问题,将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中国都市圈发展现状与形成机制,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聚焦都市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于长三角全域,在都市圈范围内的城市经济发展均衡程度更高,并且都市圈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其次,文章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构建了城市群层面的产业数据。为了克服内生性挑战,文章采用份额移动法构造Bartik工具变量,识别了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产业层面溢出效应。考虑产业关联效应的影响,文章检验了两地间产业结构相似度的作用,并发现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越强。与此同时,受多个增长极与单一增长极影响的外围城市获得的溢出效应存在差异。由于受多增长极影响的外围城市能吸引更多劳动力,因而其溢出效应更为显著。最后,文章还发现都市圈空间溢出能够突破行政边界,这有助于地方政府协调,进而增强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为了加速培育和壮大都市圈,我们应积极发挥中心城市主导的溢出效应,以都市圈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还应支持多中心多层级都市圈融合联动发展,深化都市圈合作与分工。此外,我们还需要创新都市圈城市利益共享合作机制,积极探索都市圈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破条块分割,助力消除行政区之间的隐形障碍。  相似文献   

18.
谈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极核,是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知识中心,对城市腹地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力。福厦泉中心城市是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以发展知识经济中心为着力点,搞好产业中心(硬中心)、知识中心(软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表率带动、创新示范和功能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 ,利用区域发展理论 ,对中国西部发展中城市化问题进行了探索。作者认为 ,西部开发要以完善城市功能、走城市化为突破口之一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在城市化过程中 ,先行步骤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上海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将明显加快.镇江与长江三角洲之间较强的经济关联性和互补性,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广阔的合作前景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