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角,激励其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最大动力就是增加收入。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收入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自身素质的局限性以及农业资源短缺和农村环境严重污染,制约了河南省农民增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河南省农民增收应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激活土地,拓展农民收入来源;强化科技意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2.
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城乡收入差距的状况与城镇化进程存在必然的关联影响。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模糊评价法构造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门槛变量,使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进程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U"型,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严重阻碍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倒"U"型,但是结果并没有获得统计上的支持;在城镇普惠金融发展门槛下,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是非线性"U"曲线,且结果在统计上高度显著。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占比以及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都会推动地区城镇化进程。面对较长时期金融资源配置中严重存在的城乡地域非均衡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非常有必要通过恰当的政策干预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格局和实现金融普惠性发展,并最终为实现普惠金融促进城乡收入提升和助力新型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视野下,通过客观分析江苏城镇化发展现状,辨析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关系,提出江苏统筹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应该解决好大中小城市建设所涉及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被城镇化的人口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小城镇体系发展,从而推动江苏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安徽新型城镇化道路力求摒弃传统的土地城镇化,着眼于实现人口城镇化。因此,通过多方面的投入,使农村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城镇化的能力得以提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我国的工业化不能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必须结合我国国情选择具体的工业化方式,城乡统筹发展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化的一种现实选择,它能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协调起来,并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的特点,保持劳动对产出贡献。以工促农的新工业化道路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使城乡工业共同发展;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人力资源优势发挥,这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杨凌示范区就地城镇化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已将城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就地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支点。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就地发展城镇化的路径,通过农业就地产业化转变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农村就地社区化转变农村社会结构,通过农民就地职业化转变农村就业结构,三化驱动形成了杨凌示范区三农融合发展的就地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要求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构建绿色化、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物联网的技术应用与新型城镇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在建设智慧城镇、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内涵,不断提高信息消费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质化、缩小某些领域城乡差距、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需要而且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协调,并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的落后阻碍了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发展,为此必须通过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快西部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扩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虽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但城乡发展梯度差异明显,城乡一体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当前,把握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推动城乡一体化,关键是推进农村发展、协调城乡发展。由于长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更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应当从促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惠及城乡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入手,推进该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公共服务对城镇化具有双重作用,在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和保障的同时,也增加了城镇化的机会成本。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呈现出家庭小型化、就业非农化、村庄空壳化、村民老龄化、决策民主化、生活信息化等趋势,为农村公共服务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政府应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出发,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科学规划以确立合理目标,创新机制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高效化,因势利导以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决策的群众基础,构建信息平台以确保农村公共服务的公正与公开,进而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发展由重数量发展向重质量发展转变.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支撑.理由在于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实现路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择;可为农村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正因为二者有如此重要的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就应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为证实新型城镇化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相互影响的机理,并比较其区域差异,基于中国31个省市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参考复合模糊物元法,建立新型城镇化和农村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两个综合评分面板数据的特征及其多种回归估计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相关性及其在地区间,特别是南北东西间的差距和特点。这为了解新型城镇化和农村信息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3.
农村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政策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信息化政策进行回顾与前瞻。中央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力度不断增强,形成"速度-广度-质量"三位一体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框架,农业信息化建设由单一技术提升向推进全程信息化的技术综合集成转变,以"两个体系、一站一园、综合示范"为抓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由乡村教育、医疗和金融的信息化发展入手逐步推进"在线城乡一体化"。未来政策可重点着力于以下方面:一是加快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全覆盖,推进提速降费;二是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三是推进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四是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五是提升乡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和互联网金融的应用率;六是支持智慧村务建设,推进乡村社区数字化治理。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5-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VAR模型对电子商务与包容性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电子商务助力于包容性城镇化建设,包容性城镇化进程带动了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然而,两者所构建的产城关系还处在磨合期:电子商务需要包容性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其提供发展基础;包容性城镇化建设也应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促进城乡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目前全省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狭窄,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福建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全省各地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从福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着力研究和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是导致我国"半城镇化"的最根本因素。土地城镇化先行,许多失地农民被迫上楼、进城务工,但是政府关于农民进城后生活的各种配套政策却并不完善。农民进城后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无论是农民自己还是城镇市民,都把进城农民当作了"过客",而非城镇的"主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其进城后的生存能力,并且要发展以农民为本、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农村文化,使农民进城后在生活上、心理上更易融入城镇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分治体制,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红利,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反映二者内涵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描述方法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都有待提高,但各市实际情况不尽相同,需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对策促进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将农民工市民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农民工城市融入工资测算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基础上,基于2009—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民工市民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能够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分区域看,农民工市民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现代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等作用渠道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释放农村土地,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民职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群体分化是一个长期的协调互动的演化过程,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要鼓励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共建城乡社会和谐与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