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袁志刚胡书东一、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状及转移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劳动力过剩,1994年全国人均占有耕地1.2亩,农民户均耕地面积只有6亩,土地经营规模是超小型的。我们可以认为,农村劳动力是否过剩应该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  相似文献   

2.
一、小而全家庭农业经营格局的历史局限性。 家庭联产承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其局限性愈来愈明显。一是规模小,1987年我国农户土地经营平均规模为7.5亩,人多地少的浙江省农户旱地加水田平均经营规模只有2.7亩(水田2.2亩,旱地0.5亩),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最小的超小型家庭农业。耕地资源条件与我国相近的日本的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也有17亩,是我国农户的一倍以上。二是专业性差。农户不但承包小块耕地,还承包小块山林、滩涂、  相似文献   

3.
造成我国"三农"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其技术成因是农地经营规模过于狭小,而农地经营规模难以扩大的制度根源则是现行的土地制度。解决"三农"问题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径:一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路径,二是城乡融合的协调发展路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表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路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只有通过深化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完成市民化,才能在减少农村农业人口的同时使农村户均土地逐步达到规模经营水平,从而最终走出"三农"困境。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耕地弃耕、薄耕、撂荒、流失和缺乏长期性投入,农民掠夺性经营土地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大量的农村土地被撂荒、弃耕与专业化农业企业、种粮能手难以稳定取得足够的土地生产要素并存,造成稀缺的土地资源的无效配置和浪费,危害着我国粮食安全.种种现象表明,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是土地"确权"——确定土地的产权归属.  相似文献   

5.
目前,一些学者对农地制度与农村社会和谐的关系存在误解,错误地主张以土地私有化来化解土地纠纷.征地纠纷及其上访针对的主要是城郊农村的土地,牵涉的主要是土地的级差收益,不能作为中国农地制度的经验基础.在户均不足十亩、分为十多块的农地上,农业生产需要农民合作提供公共品,土地私有化会使合作格局崩盘.农用地纠纷及其上访多发,这与取消农业税、农产品市场变动、土地制度预期等多因素有关,与土地集体所有制基本无关.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中国农村现实,它赋予村庄集体的治权,能够保证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和纠纷的顺利解决,可以真正保障农村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读唐慧敏同志《试论我国的土地使用权》一文(载于《贵州社会科学》八三年第一期),颇受教益,其中“土地之有偿使用问题”分析得很中肯,但读来好似意犹未尽,特写此文,愿继续就教于唐慧敏及其他诸同志。让我们从现实的问题谈起。据报道,我国侵占宝贵的耕地资源的现象十分惊人。在最近二十年间,由于工业建设、城乡扩展、农田基本建设等等的需要,已经耗用了大约五亿亩耕地,相当于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33%,平均每年减少2500万亩左右,相当于浙江全省的耕地面积,这就是说,以每年16.6‰的速率在“消失”! 在首都北京,解放初期911万亩耕地,三十年来征用了近三分之一,目前只剩下640万亩,粉碎“四人帮”以后乱征、乱占农村土地的现象并未减少;据清查,自1979年以来,有九百多个单位,非法占用耕地17,000多亩,其中菜地近5000亩;上海市三十年来仅仅经过城市建设部门核拨的建设用地已达24.3万亩,在那里,非法占用农田和私自出租土地的现象一直都很严重;辽宁全省三十年来耕地由7100多万亩减少到5670多万亩,减少了1400多万亩;安徽减少了915万亩,相当于全省原有耕地总面积的12%;福建,耕地减少11%。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完全解决经常困扰人们的粮食问题,现在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注视着耕地的适渡规模经营,希望通过它带来农业的新飞跃。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在四川农村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可以肯定,随着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改变目前经营规模过小而又十分分散的状况,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乃至较长时期内要普遍实现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不可能的。比较而言,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将在农村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并形成较好的土地连片经营之后才能实现。因此,要想在较长时期内取得农业的较快发展,较好地解  相似文献   

8.
一、现状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共有494户居民、2470人。人均耕地0.6亩,80%的农户从事豆芽经营,其中有20,6是自营专业户。1983年,395户豆芽户纯收入42.4万余元,户均1073.4元。而豆芽专业户纯收入比一般豆芽户 (按季节生产) 高4倍,户均达4293.6元。近几年来,有110户豆芽户盖新房,占豆芽户总数的27.8%;有118户买电视机,占29.8%;有30户买“嘉凌”摩托车,占7.5%;有工5户买收录两用机,占5.3%,平均每户有一辆单车,还有三户合资买了一辆“解放牌”汽车。自前,石板镇平均每天向贵阳市提供1万多斤鲜豆芽,全年达400多万斤,商品事达98%。石板镇已成为“豆芽镇”、“富裕镇”,必将向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城镇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造成耕地不断减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因人口增多,导致占地盖房增加。据有关部门估计,到本世纪末,若控制基建用地不力,减少的耕地可达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目前的3/4水平。近年来,农业建房用地每年也要约50万亩。1990年国家基本建设占用耕地100万亩,1991年为108万亩。福建省目前耕地不到2000万亩,1979年至门周年,全省基础建设征地和农村建房也占用地厂.6万亩,其中耕地近9万亩。(二)人口增多,森林植被破坏加剧,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使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在…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经营主体,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工作成效(一)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进。全市农业人口275.39万人,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63.48万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户71.09万户。截止目前,全市流转土地面积17.98万亩,占农村承包耕地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农业(狭义)生产徘徊不前的原因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在于均田制(指耕地的平均使用)下狭小、分散的土地经营规模和农民既不愿种好田又不愿丢田的双重心理所造成的土地生产率降低。为此,有必要在对现行农村耕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开展地产经营。  相似文献   

12.
对吐鲁番市310户维吾尔族农民家庭1987—1994年8年来收支情况的调查系对吐鲁番市亚尔乡、葡萄乡、恰特卡勒乡、三堡乡、二堡乡、艾丁湖乡、胜金乡、七泉湖乡等8个乡的维吾尔族农民家庭310户的调查,共有人口1978人,1994年末有耕地3057亩,主要种植棉花、粮食、瓜果、蔬菜、油料等农作物,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一、310户维吾尔族农民家庭收入调查310户维吾尔族农民家庭的总收入8年中户均年总收入达到8249.31元,平均年增长为16.05%.310户农民的总收入由1987年户均收入只有4409.87元,1992年达到9545.26元,1993年户均收入突破万元关,1994年达到14098.22元.年增长最高的是1994年达到33.67%,最低的也有10.50%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3.
“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三化”不同步,而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三化同步的主要途径.从国际比较中发现,我国的土地经营规模是全世界最小的之一,这是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低下的根本原因.扩大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刻不容缓,但需要考虑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制度改革,突破土地流转中的法律障碍,准许土地承包权转让,让土地要素真正流动起来,推动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健康快速向前发展.规模化经营有多种模式,但家庭农场应成为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农村改革,使一度衰退的我国农业有了高速增长。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所形成的小规模的、平均化的耕地经营格局,却使得农业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适度规模经营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已被证明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或缩小都是与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密切联系的。经营规模的变化意味着农业生产组织本身与土地结合形式的变动。那么,在目前我国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条件下,代替个体家庭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应是什么呢?笔者拟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据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我国人口5,959万人,耕地面积57,70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9.68亩,平均亩产140斤。按此推算,人均占有粮食应该是1,355斤。明朝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6,054万人,耕地77,0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7亩,平均亩产250斤,人均占有粮食1,905斤。到了清朝道光14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00万人,耕地85,000万亩,人均占有2.1亩,平均亩产280至300斤,人均占有粮食448斤。1947年,全国46,100万人,耕地127,487万亩,人均占有量还在2.7亩左右。1980年,全国98,255万人,耕地149,000万亩,人均1.52亩,平均亩产420斤,人均占有粮食648斤。我们未能及时将“珍惜土地,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致使耕地锐减。1977年比1957年净减1.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900万亩,加上同期开荒2.6亿亩,实际共减少4.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2,200万亩。此乃是战略性的失误。我们应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相似文献   

16.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天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促进和规范天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该做到:保护耕地资源,坚持土地流转“三个不得”的原则不动摇;加强立法,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落实;构建市场,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搭建平台;加强管理与服务,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保障;完善配套措施,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略论依靠农家肥培肥地力的作用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许多农民都存在着重视化肥、轻视农家肥的思想,因而出现了光用化肥或多用化肥、不用农家肥或少用农家肥的现象。据有关部门调查,1985年-1987年,黑龙江省耕地亩施化肥平均年递增13.4%,而不施化肥的面积逐年减少,施农家肥的面积在下降,1987年全省有70%的耕地不施农家肥,少数施农家肥的地块,施肥量也很少,大部分亩施不足1000公斤。1977年-1988年全省每年化肥施用总量由54.6万实物吨增加到130.6万实物吨,平均每亩年以8.3%的速度递增。相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继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3年又推行了土地承包制,从而在分配经营上打破了以往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管理体制。农村第一步改革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缩小了土地经营规模,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现在有一种观点:想把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作为农村第二步改革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论庭院经济     
一 三十个庭院开发材用示范户的分析 从1982年开始,我们在河北省栾城县,扶持了30个庭院经济示范户。这30户中经营菜秧和花卉4户,花卉5户,菜秧蔬菜1户、金鱼8户、平菇9户、葡萄2户,鸡蚓循环1户。这30户共有134口人,庭院总占地面积21.22亩,建筑物占地3.98亩,院落占地17.27亩(其中可以用于发展庭院生产的土地13.26亩,占庭院总面积的76.9%),实际已经利用土地面积仅有4.28亩,占庭院面积17.27亩的22.6%。1983年总收入30584元。其中收入5000元以上的1户,3000~4000元的2户,1000~2000元的8户,1000元以下300元以上的19户,按人口平均人年收人为228元,占该县1983年人均收入的76%。按土地面积计算其产值:如按实际利用土地面积,每亩产值高达7139元,为高产农田产值(每亩300元)的23.8倍;  相似文献   

20.
土地细碎化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也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土地细碎化表面上是地块的细碎化.实质上是土地产权的细碎化,而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土地整治,都未能从根本上整合细碎化的土地产权.怀远县基于方便农民耕种的需要,在基层大胆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组织调整土地的功能,通过“三不变、两提倡、一调整”形成了“一户一块田”的耕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难题.我国农村土地细碎化治理及制度变革,必须强化集体组织的土地统筹权利和能力,赋予其相应的土地(地块)调整职能,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立足于小农经济为主的基本国情,保护耕作者的利益,为满足现代化小农生产提供服务;既要尊重各地群众的意愿和创造性,也要规范指导,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