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最优秀的国家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的百名优秀音乐家,将在虎年春节期间首次赴奥地利访问演出,在维也纳爱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以及格拉铉市施蒂凡妮大厅等地举办“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此项出访计划已获中国政府文化部的批准,是受到两国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的大规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这将是一次凭借自身的努力,筹组国际性访问演出,能动地将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推向国际文化市场的有益尝试。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北京锦秀公达文化交流中心经多方努力,终於使中国民族音乐得以大规模亮相于世界音乐之乡,这在中国音乐史及中国…  相似文献   

2.
以比较的方法,探讨中、朝、日道教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深刻认识三国的文化很有启发意义。这三国道教文化的相同点就在于:其道教文化的建树皆基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三国道教皆具有相对“下位层次”文化的性质;道教研究一直受到忽视。中、朝、日道教文化的不同点表现在下列几点:其一,中国道教是一种大型民族宗教,日本道教是道教这棵大树上的部分枝杈,朝鲜道教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既有中国道教似的宗教意义,又有日本道教似的非体系、不完善的一面;朝鲜主要是斋醒祭祀道教,日本主要是实用道教;中国儒、佛、道经渭分明;朝鲜、日本儒、佛、道三者常常搅成一团,无明确界线。道教在本土中国,同儒、佛一样形成巨大的文化洪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道教在朝鲜和日本,虽然远没有形成如同中国本土道教那样壮观的历史局面,但也深深地积淀到其民族文化性格底层之中  相似文献   

3.
悲情绪在各个民族文化中都有着自己的重要地位,但日本的“悲”文化在日本的审美精神及社会生活中占有其它民族中悲情绪所没有的极其重要且关键的地位,正确了解日本“悲”文化的来源及表现对于把握日本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日本的“悲”文化情绪来源于外部自然环境及内部信仰的共同影响之下,表现在日本文化、社会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魏文  方强 《可乐》2010,(6):29-29
金色大厅全称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建于19世纪60年代末,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在金色大厅进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都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卫星转播,十多亿人收看。金色大厅成了一块名声响亮的“百年老字号”。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句古话说:“中日是同文同种的邻邦”。所谓同文是指汉字很早在日本流传和使用;所谓同种,是指同是东亚的黄种人。但日本民族的形成则远在汉字典籍传入之前,人种的迁移、混合,开始于还没有文字的远古。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氏说过:“在我国的原住民族里,有着因黑潮而从东南亚北上的人,或从中国沿半岛南下而来到日本的人,是他们的血混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祖先。” (1974年《宝石》杂志11月号所载专稿)。这里说的半岛,是指第四纪时期(约三百万年前),从东西伯利亚的边缘,渐渐分裂出去一块,后来形成的日本列岛。其后八万或三万年前日本存在过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与四、五十万年前周口店北京猿  相似文献   

6.
<正> 谈到唐朝的中日文化交流,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日本只是中国文化的模仿者,大化革新后的日本文化,是盛唐文化的全部移植。而不注意或很少注意到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时曾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一个选择、取舍、改铸和创新的过程,更少注意到日本文化曾对盛唐文化有过“逆输出”,唐人也曾以开放的心态吸收过日本文化中的某些有益的成分。这样一种习惯认识,显然有碍于我们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当时的中日文化交  相似文献   

7.
2013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为庆祝这一盛大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北京老年宜居文化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金色重阳·中国梦”大型文化笔会,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1500人的演播大厅内举行。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文规定:“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也曾明确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事业,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设想,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会有全国的四个现代化。所以,毛泽东同志说:“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着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具体地说,我们国家,除汉族外,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很大部分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人口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的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也在不断地被淘汰、沉淀、更新,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模式。 五四运动前夕,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传入的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封闭型的传统思想文化,一批“求进步的中国人”开始“适合于时代之要求”而出现,他们在中国的文化战线  相似文献   

10.
冯健飞 《南都学坛》2003,23(3):66-69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孝”。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作家 ,老舍小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反省的同时 ,以“筛子筛金”的态度 ,通过大量人物形象的描绘向读者展示出他们身上所固有的这种传统美德。他们重孝悌 ,讲奉献 ;求仁义 ,守信用 ;崇道德 ,讲气节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根源以及复兴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写成的。在我们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一律平等,都是中国历史的主人。过去,由于封建的“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内诸复而外夷狄”的狭隘的种族思想根深蒂固,封建史家总是把少数民族当作“化外之民”看待,对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创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光辉业绩以及他们中那些卓越人物的杰出贡献,没有或者很少给予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日本右翼势力公开宣称日本在东北的殖民教育统治促进了“东北教育现代化”,这种“侵略有功论”抹煞了历史的真实,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实施的文化教育是一种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目的在于建立以日本文化为本位的殖民地文化,培养忠于日本侵略者的顺民和为其掠夺资源的劳动力,使中国永远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它摧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造成了中国一段时期内文化教育的落后。反思这段历史留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云南高原中部,有一片红色的土地,那里恐龙化石可以堆成“山”;那里元谋人的“牙齿”号称“中国最早”;那里耸立的泥土成为了“森林”;那里生长的牡丹被誉做“中国最大”……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好客的彝族等25个民族,他们的文明如金子一般辉煌;他们的民俗似画卷一样绚丽;他们的文化象大海一般精深;他们的民风若火焰一样热情。生活在大山里的他们崇尚阴阳和谐。山有公山母山、水有公水母水、树有公树母树;他们以歌为伴、以舞为魂,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的习俗,他们是火把照亮的民族。那是彩云之南,一个叫楚雄的地方……火的民族楚雄,…  相似文献   

14.
古代敦煌地区民族众多,除了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外,还有来自西亚、南亚、中亚及日本、朝鲜半岛的外国人,他们长期和平共处,文化交往频繁,但在文化上互相认同的程度极高。不同民族之间虽互有差异,甚至发生冲突,但总体而言,对中华文化有着密切的继承性。敦煌宗教众多,在不同民族中同时并存,且交互影响。在敦煌诸民族文化中汉文化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多元文化围绕汉文化这一核心获得发展,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皆心向中原,以中原文化为崇尚,由“华心”而“归义”,表现出古代敦煌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多元一体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郝祥满 《21世纪》2010,(4):52-53
在日本,贵族有贵族的风流,武士有武士的风流,而僧人也自有一番风流。日本民族善于吸收外国文化,更善于取含,对于佛教也是趋利避害。日本人既要享受做和尚的好处,也要保存人欲,一个民族的禁欲文化主要来自其民族的原始宗教、民族的传统道德,在日本既找不到禁欲的民族宗教,也没有形成禁欲的道德传统,因此,日本尽管引进了印度和中国主张禁欲的佛教,但他们在守色戒方面并不能坚持很久。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它折中中西、兼容并包,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相契舍。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性思想,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面貌,但它确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加深,“中体西用”思想的价值逐渐凸显,为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尊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鉴范式。  相似文献   

17.
日本移民对中国东北土地的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中国东北移民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作为一种主张和思潮,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中由来已久。早在日俄战争后,日本为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南部攫取的权益,向中国东北移民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当时一方面受中国当局的抵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向中国东北移民问题,在日本政府中并没有形成国策,日本政府对此尚未全面倡导和组织。 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概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兵侵占整个中国东北,为公然全面向中国东北移民创造了条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可以1936年7月日本政府确定“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为界限,分为试验移民期和大规模移民期两个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关东军和拓务省就多次研究,制订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和方案。关东军在1932年10月1日确定的“关于向满洲移民要纲案”中,明确提出了日本农业移民所具有的四项军事、政治作用,即规定“日本移民以在满洲国内扶植日本民族为指导以谋求远东文化之成就为重点”。就是说,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统治力量,充实对苏作战的后备兵源,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和进行奴化宣传。此外还有一个目的,那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在这块沉稳的大陆之上,他们不仅依土地为生,同时也赋予土地以“意志”,创造了土性化的民族文化。我们不仅可以在上古的神话中发现这种土性语义,我们还仍然能够在今天的文化文本中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土性精神。它象潜在于我们身躯的血液,凝聚着传统的遗传基因,同时正表现着我们今天的面貌和性格,并支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本文将以上古神话和当代中国的“神话小说”为对象,论述这种土性文化对我们的生存和民族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平安文学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平安朝,“日本的汉文学”“几乎被白居易的诗文涂成一色”,它产生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在中国文学刚开始传入日本以后,出于对先进文化的崇拜,追逐新倾向,只顾模仿拟作而致。”[1]平安朝的文人在选取白诗时,是具有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选取角度的。由于能够和日本人物哀忧郁的民族心性相契合,因此白居易的那些感伤诗成为平安文人模仿的主要对象。然而这种摹仿和承袭与白诗的主旨在有一定联系的同时也有巨大的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20.
去年8月,由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石门实验学校、石门中学狮山校区、石门实验中学和石门实验小学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海合唱团,受“中欧国际关系促进协会”和维也纳政府的邀请,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选派,来到奥地利,于8月3日晚上8:00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56个民族合唱精选音乐会”合唱演出。当晚98名演员身穿56个民族的服装,唱着我国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如蒙族歌曲《雕花的马鞍》、白族民歌《七色童年》和《爱我中华》等10多首歌曲,充分展示了我国民族歌曲的韵味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