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1938年英日签订《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的研究,认清英国推行“远 东慕尼黑”的阴谋,有助于了解英、日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国际阴谋——远东慕尼黑阴谋,指出:这是一个以牺牲中国为条件,“机会均等”为前提,纵容日本发动反华、反共、反苏的侵略战争的国际阴谋;中华民族以长达十四年的反侵略、求生存的抗日战争来回答侵略者和阴谋家,最终使其阴谋彻底破产.作者认为,这一历史教训是应该牢记的.  相似文献   

3.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研讨会述要马颖杨培雷由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基金会赞助,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慕尼黑德国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研讨会”于1997年10月9日至1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与会者除德...  相似文献   

4.
从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日本政策的主基调是绥靖,其根本目的是试图以牺牲中国等远东国家的利益来避免英日武装冲突。这一政策是英国长期与日本在远东相互勾结的延续,也受到美国对日本妥协政策的影响。它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也使英国自食苦果。但它并未导致第二个“慕尼黑阴谋”,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相似文献   

5.
1941年是全世界战火纷飞的一年,在亚洲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导的抗日战争,在欧洲是以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红军为主的反对德、意法西斯的战争。毛泽东同志及时指出:“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之间酝酿着。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日本帝国主义以迫蒋投降为目的的军事进攻,现已告一段落,继之而来的必然是诱降活动。这是敌人一打一拉、又打又拉的老政策的重演。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毛泽东在《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中,对国际、国内政治和军事形势作了明确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奇怪的战争”,是一个关系到如何正确评价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至1940年4、4月间英法的对外政策的问题。此问题历来为史学界瞩目。笔者认为,搞清这一问题,既能加深理解战争与政策的关系,又能揭露英法在“奇怪的战争”时期的新的慕尼黑阴谋,因此,愿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投入了全面的抗日战争。可是,身为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却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叛逃投敌,并于一九四〇年三月三十日,在沦陷区南京建立汉奸卖国政权——伪南京“国民政府”。这在国民党的历史上是一件极大的丑闻,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次空前的叛国卖国事件。  相似文献   

8.
网上冲浪     
《新天地》2006,(9)
“六亿人跳地球”事件始末一名叫汉斯·彼得·尼斯瓦德的德国慕尼黑ISA学院重力物理学科学家,创建了一个“世界跳跃日”网站,称只要有6亿人在7月20日格林尼治时间11时39分  相似文献   

9.
中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发表了国际政策基本原则声明,以“公正”的姿态。空谈“维护和平”。实质上是纵容侵略,使交战双方互相消耗,坐收渔人之利。1941年,日、美经过秘密会谈,拟定了《日美两国谅解方案》,企图以牺牲中国,换取日本的谅解,策动“远东慕尼黑”阴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美国成了中国抗战的主要援助国,但是,美国援助中国的目的,是为战后控制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慕尼黑是德国也是欧洲的一座著名旅游城市。8世纪,慕尼黑城出现之前,一群修道士首先在伊萨尔河河边落户,慕尼黑由此得名。在德语中,慕尼黑就是“修道士之家”的意思。提到慕尼黑,人们总是把它和啤酒联系在一起。因为每年10月在这里举行的啤酒  相似文献   

11.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是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和李鸿章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签订的,同年六月十九日(8月6日)在伦敦互换批准书。它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阴谋瓜分中国的产物之一。一、侵华急先锋的密谋策划早在1860年割让尖沙咀时,英国侵略者就嫌“这份土地的总量是如此地小!”因而,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们就擅扩南九龙地界,侵占了深水埗,到19世纪90年代,一批英国侵  相似文献   

12.
《慕尼黑协定》是张伯伦之流绥靖政策的代表作,关于它的■字目,许多书上以为是1938年的9月29日。法、英、德等国联合编著的《The Ilistorical Encyclopeadia ofWorld War Ⅱ》便持这种说法。北京大学历史系编的《简明世界史》(现代部分)也写道:“(1938年)9月29日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了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当天深夜,  相似文献   

13.
由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基金会赞助,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慕尼黑德国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研讨会”于1997年10月9日至1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与会者除德方代表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厦门、青岛、乌鲁木齐、香港等地的中方代表,共52人,提交论文38篇,研讨会就以下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这是与会者注意力最集中、争论也最激烈的领域。关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武汉大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丁安新教授探讨了艾哈德与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玩偶之家》发表至今整整一百年了。 一个世纪以来,《玩偶之家》一直是世界剧坛上传统的保留剧目。《玩偶之家》又名《娜拉》。一八七九年,当这个剧本刚出版两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就上演了。一八八○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和德国的慕尼黑演出,一八八九年在英国演出,一八九○年在美国演出,一八九四年在法国演出。我国“五四”运动后,也开始上演。易卜生就因为  相似文献   

15.
1935年,蒋介石、汪精卫争取德国对中日冲突的调停,不是企图投靠德、日的反共卖国阴谋,也未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希望通过德国的调停拖住日本,制止日本进一步扩大华北事变,以免中日发生全面战争,双方“同归于尽”。此外,也想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准备时间。此时,蒋介石正准备联苏抗日,不可能与日本建立反苏阵线。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发生某些重大变化,从妥协退让转向决心抵抗,蒋介石决定终止德国的调停。   相似文献   

16.
德国强租胶州湾,引起帝国主义强盗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这次事件本身,几乎包括全部有关的近代史论著都进行了比较充分地揭露和遣责。而对于德国夺取中国军港的早期阴谋则缺乏应有的揭发和批判。虽然有作者曾指出:“德国早就蓄意在中国夺取一个港口,作为它侵略远东的海军基地”;也有的说:“早在甲午战前,德国就想占领我国胶州湾”。但这些说法不仅缺乏对史实的具体说明,而且时间概念也过去笼统,以致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疑点。为此,有必要对德国夺取中国军港的早期阴谋做进一步地揭露,有必要寻找出这个阴谋产生的比较确切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1941年美日谈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外交事件,它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四十年来,虽然众多中外历史、外交论著对它作过述评,但对其性质和后果仍有不同看法。较为普遍的意见认为是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的。“远东慕尼黑阴谋”,鼓励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引出了珍珠港事件;另一种意见认为很难说双方对谈判有诚意,也许目的是为了蒙蔽对方.罗斯福“尽力使日本承担谈判破裂的责任”,以激发美国人积极参战,但代价是一场悲剧性的灾难;还有一种极端的看法,认为是罗斯福故意玩弄阴谋或苦肉计,逼日本人放第一枪,造成了珍珠港事件,把美国投入战争。前两种意见可能是对这一复杂诡秘的外交事件的片面分析和判断,后者则是为日本法西斯开脱罪责的荒谬言辞。  相似文献   

18.
上海,2009年7月9日。在今天举行的2010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记者见面会上,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向与会记者呈现了analytica China 2010的全新面貌及关注热点。analytica China将于2010年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2002,(10)
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这个德国南部的大城市位于多瑙河南面,阿尔卑斯山北麓。慕尼黑大学于公元1472建立,是德国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最浓郁的大学之一。大学城,慕尼黑的亮丽风景慕尼黑大学的主校区座落在慕尼黑市的中心,主楼建筑包括行政大厅、总图书馆和法学院教学楼等,行政大楼具有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风格,又兼具巴伐利亚地区特有的粗犷性。在校区外面,有一个大学文化区,叫“施瓦本”区,颇有些类似于北京市在北大、清华、中科院基础上形成的中关村文化区。20世纪初,这里居住着许多在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闻名遐迩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1938年9月30日,在德国纳粹党的老巢慕尼黑,英法勾结德意,背着苏联,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宰割弱小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简称捷克)的《慕尼黑协定》。这个协定是英法在欧洲继出卖西班牙和奥地利之后的又一次大出卖,是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达到高峰的具体产物。英法的目的是企图牺牲捷克国家的利益来满足德国法西斯新的侵略欲望,以便把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使德苏交战,自己渔利,从而确保自己的霸权地位。正如毛主席指出的,英法的“计划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让苏德打得精疲力竭之后,它们出来收拾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