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四重世界的认知模式《周易》经文大体成书于殷末西周之初,十翼则大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易》本为卜筮之书,与巫术有源远流长的复杂关系。《周易》是古人用来处理天神、地祀、人鬼与人四者之间的变化沟通关系的重要经典之一。汉代的著名象数派易学家京房早就认识到《周易》是处理天神、地祗、人鬼与人之间的经典,《京氏易传》卷下云:“孔子曰: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京氏认识到《周易》包含天、地、人、鬼四重世界,殊为难得。《周易》首乾卦,乾为天,次为坤卦,坤为地,可见,《周易》十分…  相似文献   

2.
试论《周易》的人才思想崔波《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后经历代圣贤的传注、诠释、发挥,便成为今天的基础雄厚,涵盖众家的易学体系。《周易》集聚了历代圣哲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一、论《周易》成书在《尚书》《诗经》《春秋》三经之后探索《周易》的性质、思想内容和制作时代,不僅涉及对一部古书的认识與估价,更重要的是,这种探索在一定条件之下,有助於我们弄清楚中国一些传统学术思想的源流,弄清楚古代许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存《周易》一书分《经》、《传》两大部分,《经》成书于殷、周之际,然而其中八卦原理和部分思想资料当渊源遥远。先秦人说:“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周礼、春官、太卜》)近人纵有非议,但终不能驳其成说。究其实,《周易》是周人在继承夏殷两代卜筮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从竹《易》和帛《易》看《说卦》的成书过程翟廷晋(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大量的易学文献出土,一次是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当时的汲郡魏襄王墓(一说为安厘王冢)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其中就有(周易)上下经和一些与《周易》有关的文献...  相似文献   

6.
《周易》思维论袁作兴,蔡和平(长沙电力学院)(湖南省资兴市教委)流行的《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前者(称《易经》)成书于西周初叶,非一时一人之作;后者(称《易传》)基本上成于先秦,乃战国时期的著述,是《易经》最早的注释。几千年来,人们都在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周易》与通行本《周易》的卦名用字相异这一现象进行考释,说明帛书《易》成书时日较早,当不晚于战国,且其卦爻辞用字各有特点,多异体而假借(通假),战国时各国文字多异,繁杂不一,所以编撰于此时的文献,在用字上也不可能求同而划一了。  相似文献   

8.
来知德(1525-1604),字矣鲜,号瞿塘,明夔州府梁山(原属四川,今为重庆梁平)人.来知德著作颇丰,有《理学辨疑》、《省觉录》、《省事录》、《河洛图书论》、《入圣功夫字义》、《心学晦明解》、《大学古本》等,以上收入《来瞿唐先生日录》,共十三卷.来知德另著有《周易集注》,于此书用功尤笃,二十九年而成书,是易学史上用象数结合义理注释《易经》取得重要成就的人物.来氏其名、事在《明史》和《明儒学案》(列之《诸儒学案下》)中均有记载,现依据《日录》与《周易集注》等著作和相关材料研究来氏的哲学与易学思想,以展现来知德学术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温海明 《船山学刊》2014,(4):133-137
马宝善《易道宇宙观》一书明确提出"心物一元论",对于阐发易道哲学和周易象数逻辑研究做出了独到的理论贡献。本文从心物一元论的角度,对《周易》从太极到阴阳、四象、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心物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诠释,说明了基于心物一元的时空统一、时空相互转化的关系,阐释了心物一元论下心如何认识物的问题,分析了本体论上有与无的关系,演绎了河图洛书和"精、气、神、道、阴阳"五大本体展开的象数逻辑系统。文章强调了心物融通的几微是融合心物的根本状态,是认识心物不分的根本起点,基于心物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有助于突破今天周易研究界象数与义理两分的状态,开创周易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周易》为儒家“六经”之一,自古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六经”由以《诗》为首到以《易》为首,反映了自春秋末年到秦汉间儒家学术的重要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孔子整理和传授六经,于中最崇《周易》.至汉代确立了《周易》六经之首和“统率六经”的地位;儒家经典扩充而至十三经,《周易》乃由“六经之首”进为“群经之首”.汉代以后的整个经学时代,《周易》一直稳居学术核心的地位,历代易学家对《周易》统率群经的说法多有诠释.当代易学界以金景芳先生为旗帜的义理派认为,《周易》创造了体现宇宙本体论和宇宙万物本质的经典哲学,《周易》与群经讲的都是“天人之学”,“性与天道”是其共同的主题,其他经典所述之理完全汇通于易理.确认《周易》统率群经的地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特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阴阳与管理     
《周易》是传统文化的魁首,这部书源远流长,在传说的远古时代,其起源是由伏牺画卦开始的,成书也是经过三个朝代;夏朝叫《连山》,商朝叫《归藏》,传到今天的《周易》是经周文王加过工的,因它最早原起于卜篮,原始巫术的一枝,所以没有被秦始皇焚书烧毁掉,是幸存下来的一部书,汉朝初年“天下唯有易卜,未有他书”(《汉书·楚元王传》)。所以它的珍贵价值,其他古籍比不了的。  相似文献   

12.
王帆 《兰州学刊》2007,(7):32-34
《周易》古经是对中古时代社会生活风貌的自然描绘,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的现实.而《易传》反映了当时儒家学者对于人类社会的理想.《周易》古经与《易传》在价值取向上有鲜明区别,是一种"实然"与"应然"的关系.文章侧重于文本的价值观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对进一步厘清《周易》古经与《易传》关系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殷商甲骨文的故乡,羑里是《周易》的发祥地。特别是1990年10月15~19日在安阳举行的《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易学研究者与自然科学研究者欢聚一堂,对《周易》进行了开创性的研讨,突出地显示了科学易学派的异军崛起,方兴未艾,显示了《周易》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拓宽《周易》的研究领域,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不同的学科,以科学的态度对《周易》进行研究,并探索《周易》在当代的应用价值,消除在《周易》研究中的落后和神秘主义色彩,使《周易》研究沿着健康的轨道向纵深发展,交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普及《周易》的有关基本知识,我刊从本期起特辟“《周易》与应用”专栏,欢迎潜心研究《周易》的方家学者,惠寄大作。  相似文献   

14.
《周易》将"诚"的思想衍化为形上之境界层次,而先秦诸子时期对"诚"的论及多涉及侧重于"行"的方面,而后周敦颐又将"诚"提拔至道体,实现天道与人道的互通.且周敦颐对儒家经典《周易》极为推崇,其"诚"的思想也多来自对《周易》的发微,他在对《周易》义理阐释的基础上赋予了"诚"新的意义.《周易》中的"诚"之动静的规定性来自于对《周易》卦辞与义理的阐发,"诚"的两种修养方法亦鉴于《周易》所提倡的内在修养方法.周敦颐更承袭《周易》形上之境界形态,使"诚"上达天命、下立人极,可见《周易》对周敦颐"诚"的思想体系的建构起到十分必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期,巴蜀书社出版了陈德述教授所著《周易正本解》(以下省作《正本解》).《正本解》是陈德述教授多年心血之结晶.中国周易研究会首任会长、著名易学家唐明邦先生誉之为"对数千年来解《易》方式正本清源而获得的易学硕果",披览之余,深以为然,谨述感言于次. 一、表面上看,《周易》是卜筮之书,然而文王、周公、孔子借此向世人传播了历代圣贤的思想,此即所谓"神道设教","寓教于筮".《正本解》抓住《周易》义理寓于象数的特点,以义理与象数的统一为解卦基本原则."周易正本解"就是旨在正本清源地解读周易.  相似文献   

16.
宏博深邃的《周易》是中华文化不竭的智慧源泉。家学、出身使王阳明与《周易》有特殊的渊源。王阳明于困厄中研习《周易》,促成了龙场悟道,《周易》对他及其观念学说的影响由此开启。《周易》整体、直觉体悟、见仁见智的观念,启发他形成了以内心体认为特征的阳明心学。王阳明从《周易》中汲取智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对《周易》观念的化用最为常见。那些内化为阳明心学的观念学说与《周易》有内在的关联,这反映出阳明心学对《周易》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对《周易》文本性质的界定,学界常用一句很通用的话概括,即《周易》本为卜筮之书。这句话对《周易》性质的界定似乎不全面,也似乎降低了《周易》的地位与价值。《周易》具有卜筮和德性之二重性已得到学界公认,孔子晚年易学观发生重大转变,原因是孔子发现了《周易》的"德义",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要分析清楚,即《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还是经孔子的德性解释之后才具备的。如果《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而不是经过孔子的解释才具备,是孔子晚年发现了《周易》其中的"古之遗言",那么称《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是不全面的,起码应该称《周易》不只是卜筮之书,或者称《周易》是穿着卜筮外衣的有决策之用的体现文王与周公"德义"思想的教化之书。  相似文献   

18.
谢金良 《东岳论丛》2007,28(1):205-205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一部特殊的经典著作,在先秦时期就得到学界的重视.两汉时期,《周易》研究蔚然成风,名家辈出,流派繁多,著作纷呈.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汉代的易学著作辗转流传至唐宋时期,大多是面目全非.郑玄作为东汉时期最著名的易学家之一,尽管所著《周易注》在当时影响广泛,魏晋王弼玄学易兴起之后,唯一能与王弼易学抗衡的是郑玄易学,但唐初纂修《周易正义》取王弼注为之疏,王弼易学成为官学,郑氏易学,日益衰微.在南宋时期郑氏《周易注》仅存《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四篇,幸有王应麟搜集一些郑玄的易学遗说,并辑成《周易郑注》一卷.到清代大兴汉学之时,惠栋、丁杰、张惠言、孙堂、袁钧、孔广林、黄奭等人重新搜集、修订郑氏《周易注》.毋庸置疑,这对于《周易》郑氏学的传承来说,的确有补苴起废、扶微振坠之功.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重新修订的《周易注》仅仅是杂糅了东汉郑玄的一些易学思想而已,而与郑玄晚年传世的《周易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令人遗憾的是,有清以来的学者,大多执着于企图还原《周易注》的本来面目,广罗穷搜,增补考正,不断翻新《注》本,始终跳脱不出传统治学的窠臼.尽管这种偏重材料版本的治学方法,有助于古老学说的真确传承,但是却容易忽略探讨学说的思想及其价值,从而掩盖了学说的现实意义.就这一视角而言,林忠军教授《周易郑氏学阐微》(林忠军:《周易郑氏学阐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版)一书是一部值得称道的力作,可以说是开创了易学研究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最早的关于几何学及力学和光学方面的物理学著作是《墨经》,这是《墨子》书中的重要部分。作者是战国时期墨子后学。 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是《扁鹊内经》,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作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此书已佚,现存《难经》一书,是后人托名秦越人的著作。 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是《禹贡》,《尚书》中的一篇,假托为夏禹治水后的作品。近人认为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 我国第一部用“地理”命名的地学著作,是《汉书·地理志》,作于公元一世纪,作者是班固(公元32——92年)。 我国第一部系统地描述全天星官的著作是《史记》中的《天官书》,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相似文献   

20.
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今天能看到的经典中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利用出土文献中 与《周易》有关的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当时《周易》的面貌,对《周易》经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