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亡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重大主题。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坦荡的交织、快乐与痛苦的并存,形成了海明威独特的死亡意识:死亡是生命的结束,死亡更是对生命的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存在于生与死的拼搏中。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主体自我人格防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死亡意识既体现了作者自我人生的深层心理学上的精神冲突,也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和对所处逆境的不懈抗争。  相似文献   

2.
李琳 《河北学刊》2012,32(4):250-252
灾难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的一种类型,通过影像表现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灾难、死亡与生命。本文从三重生命美学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好莱坞灾难片受欢迎的原因:在灾难中体验死亡,在死亡中唤醒生命,从而追问生命的意义,并传达对当今社会问题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3.
死亡恐惧是西汉赋家生命焦虑的心理动因之一。他们在继承先秦时人的生命观和努力适应新时代生命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不遇”主题赋张扬了自己的生命理念。由此可以大体勾勒出西汉赋家的生命观衍变历程:汉初的自恋情怀、盛汉时期的自抑意识、西汉末期的自隐倾向。  相似文献   

4.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诗歌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劳伦斯撰写的第一本诗集《爱情诗及其他》,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著,由后人遍选的《更多的三色堇》和《最后的诗篇》两部诗集,死亡一直是劳伦斯挥之不去的主题之一。然而,越是读到最后人们越会发现劳伦斯笔下的死亡从无限哀怨的怅惘,逐渐转变成视死如归的坦然和坚定,以至于到最后期待死亡带来生命的重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劳伦斯不同时期的死亡诗歌,从而把握其对死亡的哲思。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7-221
死亡作为生命无法逃避的必然归宿,是哲学家们苦思冥想的"斯芬克斯"之谜,也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试图表达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对王尔德的作品特别是童话、小说、戏剧中频频出现的死亡类型,如献身性死亡、新生性死亡和偶然性死亡,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美学、宗教和现实的角度阐释死亡的丰富内涵,以此探索王尔德独特的死亡叙事方式。同时,死亡的独特叙事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作品丰富的道德内涵,因而具有鲜明的隐喻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纳博科夫重要作品的解读,来阐明其小说死亡主题的基本特征.纳博科夫通过让死者保持沉默的方式,既淡化了死亡主题,又在作品中实现了对死亡的深刻探索.这既是纳博科夫死亡主题的基本特征,也是纳博科夫死亡主题长期被忽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令人悲愤苍凉,是一种“虚无”色彩的强大存在。它对于生命存在大胆的探索与奇异的描写,俨然就是鲁迅生命之灯的灼热之光。就生命主题的表现来看,“在虚无中苦苦挣扎”正是鲁迅《野草》生命意识的艺术表现的基本格调。《野草》的“死亡意识”显然也是鲁迅普遍的生命忧患和对于自我生存的执著关怀情绪的衍生。而《野草》的“文人文化意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它倡导一种抗争天俗、挑战社会黑暗、绝不苟从的生活态度与认知立场。  相似文献   

9.
生命观念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道家生命观随着道家哲学形态由老庄道家到黄老道家再到玄学新道家的演变而呈现出相应的主题嬗变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题是生命与自然,即揭示生命的自然性以及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黄老道家以老庄生命观的薄弱环节为焦点,将生命观的主题逻辑转移为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着重探讨了生命的社会性以及生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玄学新道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生命的两重属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他们将这一问题归结为生命与自由的关系问题。经由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由的主题嬗变,道家生命观终于完成了它的逻辑演变过程而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小说作家之一,以对意识流这一写作手法的娴熟运用而著称。《达罗维夫人》被认为是她最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之一,她运用多样的意识流叙述技巧来展示主观世界的真实。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对死亡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得出死亡与生命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死亡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人只有直面死亡、不惧怕拥抱死亡才能洞悉生命的真谛、才能赋予生命意义、才能向死而生从而超越死亡,得到精神上的永生。  相似文献   

11.
莫言小说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独特的景观。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是作为生命欲望的对照物而呈现的,死亡是生命的一种承诺方式,表达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喜悦,那些“美丽而庄严的死亡”启导读者领悟死亡的另一重意味。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有着死亡叙述向死悦生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雪国》与詹姆斯·乔伊斯《死者》分别折射着东西方死亡观。从死亡本质、意义、态度三个维度分析,东西方均认为死亡有助于个体审视生命,探寻生命价值。东方死亡观认为生死平等,死亡是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原有生命的延续,强调逝者对生者的影响;东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唯美的,对死亡的态度混杂着伤感与释然,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阴郁的、可惧的。理解其异同有助于我们直面死亡,积极规划人生。  相似文献   

13.
韦尔蒂与奥康纳作品死亡主题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一大特色。美国南方文坛的两大女作家韦尔蒂、奥康纳的生平和创作都与死亡有不解之缘,在她们的作品中,死亡成了她们诠释主题的重要手段,展示了她们对于社会现实、道德伦理、生活本质的思考。本文拟通过对她们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对比,揭示南方文学中死亡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主题是陶渊明诗文主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陶渊明的回归自然、耕读劳作、安贫固穷、诗酒合一和桃源社会五个部分来探究其生命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而分析他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非正常死亡现象正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无疑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给家庭造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由于不知道"我是谁"或者不懂得"我为什么而活着"形成错误的人生观,而导致对自己生命不负责的态度或恣意践踏他人生命的行为。人生是教育的不变主题。对大学生开展人生哲学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死亡意识·作家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和超越的客观存在,它具有最大的真实性。它是当代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纠缠着海明威。从一开始评论家就注意到海明威小说的死亡主题。美国评论家H.B.Bates认为“实际上海明威只有一个主题——死亡”。某些批评家甚至把海明威称为“制造死亡的工程师”。在我看来海明威创作大量涉及死亡主题,并非作家在玩弄死亡游戏,而是对于死亡以及它与生存之间关系的不断思考。作家试图在审美活动中寻求对于死亡的  相似文献   

17.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8.
一、死亡情结与悲剧作品“哀莫大于心死”,表现死亡恐惧、焦虑,描写死亡事件、现象的悲剧文学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虽说不是每部悲剧作品都表现了人物的完亡和死亡情绪,也不是描写了死亡的作品都是悲剧,但几乎绝大多数的悲剧都关系着死亡。可以说死亡情结是悲剧文学的灵魂、悲剧正是死亡情结所显现出的张力。有生命方有死亡,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死亡,死亡总归是生命的大悲剧。“向死而在”,死亡就成了生命的完整,又是对生命本质的一个说明。物理的死也好,精神的死也罢,死总归是最大的哀,最深的哀。不能想象如果剔除了死亡情结还…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位作家都不可能回避人类最根本的问题———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对立面是死亡,在死亡的面前,生命就更显示出其意义的宝贵。生与死的对立是文学最重要的母题。本文试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管东西方的生存环境和民族性格有多么大差异,无论死亡是自由的选择,还是自由的剥夺,生与死的对立和生命的毁灭,实质上都体现伟大作家代表着整个人类对更高的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部分,叔本华与尼采对死亡和生命的阐述是哲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财富。他们以死亡观照生命,前者提倡节制,后者肯定生命。叔本华从人文角度揭示了生命意志荒芜的一面,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生命观的部分精华,并在二元论结构以及生命的现实意义上超越了叔本华,号召实现自我挑战,追求生命意义的完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