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在对于全员创新和全员创新能力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全员创新能力要素的相关文献研究,提出了全员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VRP"模型,即全员创新能力的价值观、资源和流程.并运用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此模型加以验证和改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的最新实践为抽象基础,借鉴生态学相关理论,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环境维度建立四层次嵌套企业生态系统创新能力模型,构建企业生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以10家世界医药行业巨头为样本进行创新能力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边界内部个体创新能力和外部种群及群落互补能力是相互影响的,外部能力的短缺会导致企业内部能力后劲不足,从而导致整体创新能力下降,这为我国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路线图设计提供了现实经验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创新能力与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洪  贺昌政 《管理学报》2011,8(2):248-253
将创新能力在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作为研究基础,认为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及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评价创新型企业时,必须将创新能力的评价置于核心地位。在专家访谈和因子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创新能力的一些基本维度,如创新资源与投入、创新过程管理与激励控制等都能够进入创新型企业的评价体系。最后,给出一个基于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前台开发工具,SQL Se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编制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实现快速计算以及便于查询评价结果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肖锎  吴彦 《办公室业务》2022,(11):47-50
本文从企业创新内涵的论述出发,对当前关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及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评价体系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缺陷与不足,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以期能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型员工的理念也不断渗透到各个大中小型企业,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所谓知识型员工就是创造财富时用脑大于用手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创意等给产品带来相应的附加值,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知识型员工也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主要探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并提出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评价要素与模型构建。  相似文献   

7.
人们普遍认为公共部门领导是由公共组织授权其公共性和权威性,这决定了其不存在被评估的必要,而公共领导所应该具备的公共领导力在界定公共问题、制定公共政策、提高公共组织创造力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和风险社会的来临,政府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对公共领导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本文对公共领导力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论述,对于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和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瑞芳 《领导科学》2012,(25):12-13
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文,标志着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正式提出。该理论较目前其他理论更好地诠释了成功企业和成功人士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因此成为近年企业和人才成长理论研究的热点。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核心竞争力是伴随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崭新概念,是传统意义上竞争概念的深层次发展。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人是由各种器官构成,当一个人生病了以后,我们分析他产生的病因的时候会去照X光片,找出到底是哪个器官出了问题,从而来治疗疾病。同样,我国的经济是处于市场经济,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我国的工程造价受到的影响因素有许多。众多影响因素中,我们可以从工程造价的构成要素这些"器官"来剖析。从工程造价构成的资金用在了直观的构成要素的地方,直面研究工程造价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网络组织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文献,但综观国内外的研究,尚未对网络组织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等基本问题作出统一而明确的回答。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组织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并总结分析了其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1.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战略性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构建与提升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微观基础。然而现有研究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多偏重技术因素而对创新的社会性因素重视不足,重视创新能力的绩效阈限而对柔性阈限关注不够,这限制了现有研究成果对创新实践的指导意义。针对现有研究的缺口,基于文献述评,本文首先界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结构,并从能力基础层次分析企业自主创新有效实现的关键所在。基于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以"知觉——响应"模型为框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企业创新能力构思进行开发,并利用419份国内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创新能力由变异感知能力、信息诠释能力、创新决策能力与实施实现能力构成;该构思对企业绩效具有预测效度。文章最后讨论了理论贡献、管理意义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从创新性和敏捷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关于互动能力、创新性、敏捷性对组织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以全国321家企业为样本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数据结果证实了互动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得出互动能力向组织绩效顺利转化的关键是借助于创新性和敏捷性的构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组织能力:资源基础理论的静态观与动态观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培伦  尚航标  李海峰 《管理学报》2009,6(8):1104-1110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演化过程,将组织能力区别为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企业的静态能力集中表现为企业实力,企业的动态能力集中表现为企业活力.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不同解释.据文献回顾,基于静态观而形成VRIN模型,基于动态观而形成动态能力模型.阐明了组织能力、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的概念.并且对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动态能力是对静态能力的一种扬弃.进而,提出了企业组织能力研究模型并探讨动态能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苏敬勤  李召敏  吕一博 《管理学报》2011,8(8):1174-1182
从理性视角出发,选择案例研究方法,使用Atlas.ti软件辅助定性数据分析,识别出影响整个管理创新过程的13个关键因素,并进一步考察了它们在管理创新创造、决策和实施3个阶段的影响情况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创造阶段,内部变革者教育、创造力、高层团队异质性、市场动态性和制度变化作用显著;在决策阶段,内部变革者风险偏好、组织规模、组织结构和组织资源起着主导作用,而高层团队异质性、市场动态性和制度变化3个因素的影响是负面的;在实施阶段,内部变革者任期、创造力、高层团队异质性、组织规模、组织结构和组织资源作用显著。内部变革者经验、成就需要和组织文化这3个因素在3个阶段中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探讨研究型组织的开放性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别构建负二项分布模型。基于2006-2009年20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性对科学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与企业的合作、流动人员比例与科学论文产出均呈现正U型关系,而国际合作与科学论文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以国际合作和流动人员比例衡量的开放性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国际合作与发明专利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而流动人员比例与发明专利产出具有线性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创新对于公司绩效的重要性引致了许多关于识别新产品开发成功因素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的大部分都是针对发达经济或是大型企业的;对于中小企业在新兴市场中如何开发新产品研究则相对较少。这篇论文试图分析中国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成功因素以弥补这一研究的空缺。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方法将新产品开发的每一阶段的成功因素都认为是同质的,我们对于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每个阶段的成功因素从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审视。我们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创意设想阶段并不将经济回报作为首要标准。虽然各成功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不同阶段会有所不同,技术、营销、商业性、管理等因素在所有阶段都是重要的。这个结果对于中小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如何开发和管理新产品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许晖  李巍  王梁 《管理学报》2011,8(3):323-331
在回顾市场知识管理理论及营销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以天津奥的斯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单一案例研究方法系统构建了企业市场知识体系,以及市场知识管理的"GDR循环模式",并深入分析市场知识管理对企业营销动态能力构建的影响机制,归纳提炼出基于市场知识管理的营销动态能力构建模型。  相似文献   

18.
张首魁  党兴华 《管理学报》2011,8(6):904-907
基于信息流作为企业间联系的本质内容,利用信息流统一了企业边界内外部的联系,通过矩阵构建了企业网络描述模型,同时讨论了企业网络由局域到全域的解析方法,进而利用群系数等参数来刻画企业网络的相关特性。利用分形数学研究了不同层次的企业网络化的数学描述以及节点在不同网络半径作用下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discourse on the incorp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to 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PRA)/probabilistic safety assessment (PSA), a topic of debate since the 1980s that has spurred discussions among industry,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the research community.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article include (1) identifying the four key open questions associated with this topic; (2) framing ongoing debates by considering differing perspectives around each question; (3) offering a categorical review of existing studies on this topic to justify the selection of each question and to analyze the challenges related to each perspective; and (4) highlighting the directions of research required to reach a final resolution for each question. The four key questions are: (I) How significant is the contribution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o accidents and incidents? (II) How critical, with respect to improving risk assessment, is the explicit incorp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to PRA? (III) What theoretical bases are needed for explicit incorp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to PRA? (IV) What methodological bases are needed for the explicit incorp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to PRA? Questions I and II mainly analyze PRA literature from the nuclear domain. For Questions III and IV, a broader review and categorization is conducted of those existing cross-disciplinary studies that hav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n safety (not solely PRA-based) to shed more light on future research needs.  相似文献   

20.
陈一华  张振刚  黄璐 《管理学报》2021,18(5):731-740
基于数字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文献,探究制造企业数字赋能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制和路径。通过格力电器成功构建数字商业模式的案例研究发现:①数字赋能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连接赋能、管控赋能和解释赋能3种;②数字赋能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是连接、管控和解释赋能分别有助于构建互补导向、效率导向和新颖导向数字商业模式;③数字商业模式与数字制造模式存在相互依赖性,即两者之间存在一致的数字赋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