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作为一种范式层面的批判,不同时期社会学本土化的主张都源自对既有学术研究状况的某种不满。从深层次来看,本土化乃是涉及到社会科学哲学知识论层面多个维度的思辨议题,各种不同的立场始终处于复杂的辩证关系中。概括而言,这些批判涉及价值和方法两个维度,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当下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两种角度的批判分别导向了具有不同侧重的本土化主张。从这两种不同理论进路出发,社会学以及社会科学本土化就有了不同的具体内涵和方法论要求。  相似文献   

2.
"政治五因素"论是浦薛凤创立的一种用以解释和研究政治的理论方法,文章对该理论方法的内容、形成与反响、应用及其在中国现代政治学史上的意义进行论述.从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学术独立的视角来看,"政治五因素"论是一项不应忽视的理论创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邓飞来在《北京青年报》主办的“社会科学规范化、本土化”研讨会上提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在规范化、本土化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而确立其学科性地位。然而随着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失序”。所谓“失序”,就是指社会科学研究的常规性传统的缺失,或者说当下的现状不宜建构起社会科学的学术增长传统,社会科学已然混淆于常识、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30多年来社会学的发展,不同阶段争论的议题正是社会学作为一个专业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点体现。从研究对象的转换、本土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到认识论、方法论的提升,不同部分的专业构建出现了研究议题、理论普遍性和方法论上的本土化争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从引入西方社会学理论,到构建中国本土学术共同体的过程,"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本土化的两个方面。社会学面临的问题是对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的把握,这是现阶段本土化所回应的根本性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1978—2007):一个引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表了数以百万计的研究作品,涵盖了"学术与政治"、"中国与西方"、"古典与现代"、"人文与社会"、"继受与原创"等多个方面。各类学术作品由于引证频度的不同,呈现了不同的影响层次。不同影响层次的学术作品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结构和总体变迁,集中体现为以下特点:政治作品影响地位突出,中西古典作品均影响微弱,现代人文学科作品影响力下降,现代社会科学作品的影响则在上升速度和范围广度方面都居于首位,其中尤其以继受西方现代社会科学作品最为显著,同时中国自身的社会科学研究也日益繁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上述特点为未来的中国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出了问题和使命。同时学术史定量研究显示出的理论潜力和应用价值,也要求中国学者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既有探讨往往存在价值预设。虽然不乏客观公正的论述和分析,但普遍的问题是分析框架不完整或太偏重结论的梳理。如果将社会科学本土化视为一种文化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借助“四因说”建构分析本土化的框架,另一方面可从既往的结论分析转向前提分析。首先,把“要不要本土化”的价值命题搁置,而仅探讨“本土化成为可能的前提”这一事实命题;其次,通过引入“四因说”为坐标系,从异质性质料的对接、形式结合的方式、理论主张的目的和本土化过程的动力与阻力四个方面梳理本土化主张。  相似文献   

7.
在变革的教学世界背景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经历着一系列的概念重建。教学论的发展应是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双向互动中进行改造,即在结合教学论研究基本状态、把握现实教学世界的基础上,对教学论进行"现时代"和"本土化"的改造,建构起适应性的理论框架,实现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换,以服务于当下教学实践的理论需要。教学论的发展应坚持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谨慎对待教学研究的多元化;重建批判性的教学理论,发挥教学论对教学整体把握的功能;及时进行教学理论的文化改造,实现对教学理论"本土化"的话语诠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取得了一定进步,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但国内学术界对"国际化"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本文批评了抵制国际化的"学术民族主义"和丧失本土意识的"殖民地学术"。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英文论文、国际会议和国际期刊,更重要的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和竞争,提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范式,与国际同行共同设置研究议程。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处理好经验与理论、"在中国"与"为中国"、英文写作与中文写作的关系。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丧失本土问题意识,对西方学术界亦步亦趋,也不意味着母语写作的自我矮化。高水准的中文学术写作也是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自公共行政学科恢复设立以来,公共行政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其它的社会科学分支相比,已有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应有的学术影响与广泛的社会效应,难以在学术共同体内获得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土化研究不足、研究问题的空疏性,以及研究方法的不规范,致使公共行政的研究难以产出具有较高学术品质的作品。公共行政的学术共同体必须充分认识既有研究范式的负面影响,提高研究作品的质量,力争使公共行政研究步出初始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大都统一采用以科研论文、著作、项目等为内容的简单量化的评价方法。这种统一"一刀切"的评价方法,不仅严重违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助长学界片面追求科研"GDP",导致研究质量下滑;助长社会重理轻文倾向,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引发学术虚假盛行,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等负面影响。因此,应按照教育部新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的有关精神要求,遵循差异化的原则,根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同内容性质、教师不同职称和学校不同类型等,实施分类型、分级、分层次评价。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管理机构和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稻叶岩吉是近代日本重要的东洋史学家之一,主攻中国的清史、东北史和朝鲜史.他师承内藤湖南和白鸟库吉两位学术大家之长,积极为日本的对外扩张提供所谓的"历史依据",先后提出"满鲜不可分论"中国衰亡论"中国革命无用论"和"外族统治中国进步论",晚年积极为伪满洲国论证"满洲独立发展论",其研究方法和学术主张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促进了教育研究思维的"本土化",厘清了教育研究本土化的认识论基础,为教育研究本土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教育研究本土化不仅仅是一种本土行动,更是需要以本土文化精神为路标,将本土问题作为研究活动的逻辑起点,以本土行动作为其实践着力点。文化自觉论为教育研究本土化设定了路径,我们应从建构"本土"教育理论架构、确立基于整体论思维的教育研究范式以及社会行动取向的实践运演出发,实现教育研究本土化。?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正>《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汕头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欢迎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前沿性的论文、综述、研究动态和学术研评。1.来稿以8000-10000字左右为宜。要求有创新性、学术性、批判性和责任意识,应穷尽文献、论证充分、言简意赅,忌题材陈旧和闭门造车。所论重大理论问题、重要学术问题的可适当扩大篇幅。稿件正文之前请附论文中文摘要(300-400字左右,摘要应以第三人称语气叙述,不得出现"本文"、"我"、"我们"等主观性词汇)、英  相似文献   

14.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期、停顿期、发展期和繁荣期。重构派主张引进德、日等三要件阶层体系,是一种简单的理论移植,不宜提倡。犯罪构成理论研究,应当辩证看待法律全球化问题,试图模仿他国建立共同的法律及其理论模式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全球化时代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经验总结:立足本民族文化思维模式,是构建犯罪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辨证扬弃其他国家或民族和学科的成果,是构建犯罪论体系的保证;吸收其他学科的营养成分,是构建科学的犯罪论体系的必要补充。全球化时代中国犯罪构成本土化的重点,是如何将违法性纳入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并对罪量要件加以适当归类,真正确立犯罪构成作为犯罪认定唯一标准的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15.
《大学》是宋明理学家们用力最深的文本之一。专以"明明德亲(新)民"关系的诠释而言,朱子遵从二程《大学》改本,主张"新民"说,并以"本末"论来阐述"明新"关系;王阳明主张恢复古本《大学》,力主"亲民"说,并提出"明亲合一"的理论;作为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者,王船山力反阳明之论,维护程朱《大学》改本和"新民"说,同时运用"理一分殊"论,一方面否定阳明"明亲合一"论,另一方面又批评和深化朱子"明新本末"论。由此可见,同一文本因学者自身的时代问题意识及其学术关切的差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不同解读,借此也说明经典文本本身丰富的、开放的义理诠释空间,以及儒家学说所具有的"学随世变"的生命力和创发力。  相似文献   

16.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坚持党的领导、"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质量为本"和"创新至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权威和公开透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量化评价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辩","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评价的边界异化"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度规制"三大问题聚讼,文章建议通过强化学术成果质量保障机制、优化学术共同体工作机制、构建学术争鸣长效机制和完善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等制度建设,推动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改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技术社会研究是西方女性主义技术理论的重要研究进路之一,它批判性地借鉴和丰富了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理论、技术社会建构论和技术文化理论。其研究主题和理论框架也因此经历了从"技术-女性"研究转向"技术-社会性别"研究,到"技术与社会性别的文化研究"的变迁。其理论主张与经验研究的成果对增进技术文化与技术价值的理解,促进技术领域的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在当下的文学研究中,来自异域的文学观念、理论、方法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是重大的。今天有学者提出"文学研究的本土化",我理解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避免对异域理论的"机械使用"和脱离中国问题的"理论演绎",加强文学研究对中国现实问题、文学问题的阐释能力,激发文学研究的活力。沿着这一思路,我想讨论两个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为什么要"本土化"以及如何"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与实证主义的抗争从未停息过。当下的“社会建构论运动”正是反实证主义传统在后现代境况中的继续。因此,与其说“社会建构论”是一场运动,不如说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一种共识。然而,在这一大的前提下,又存在有许多不同的主张。通过对社会建构论某些代表观点在社会科学中的发生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发展进行梳理,可以探讨语言(或话语)与心灵实在间的内在逻辑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亦可以此来认识为什么社会建构论者在不同程度上都认为话语应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合法主题。  相似文献   

20.
论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内在相关性。然而,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影响因素的复杂结构使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陷入三重困境之中,即多元评价标准难以调适引发的评价困境、多元评价主体角色失范引发的评价困境和外部因素干扰引发的评价困境。为此,应避免囿于评价标准的质与量、政治性与学术性、独立性与社会性、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非此即彼的纠结,给予不同学者选择不同研究视角的时间与空间,清晰界定与规范行政权力在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的角色与行为,充分发挥学术自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