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庐隐是"五四"时期以书写个人心路著称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浓厚的"自叙传"抒情色彩。感伤的情感基调则是庐隐主观抒情小说的主旋律。无论是庐隐笔下的自然环境,还是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染上浓郁的悲哀色调,甚至作家本人还常常在小说中直接抒发苦闷的情绪,构成了文本中无处不在的哀感潜流。庐隐这般悲愁、哀婉风格的形成,是强调主观抒情的"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与作家坎坷的人生际遇以及"五四"退潮以后苦闷、彷徨的时代背景遇合的产物。庐隐整个创作生涯,一直贯穿着"五四"的主题和感伤基调,在后期又呈现出一定的转型迹象。因此,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切入文本,对理解庐隐抒情小说的感伤风格及其与时代构成的对话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渭的精神痛苦曾得到三次弱化 ,与此相应其散文的情感基调发生了从“悲愤”到“悲哀”的转变。由于痛苦在每一次被弱化的同时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得到相应的强化 ,“悲”始终构成其情感中的一贯性因素。“愤”和“哀”在内含和指向上表现出明显不同 ,分别构成其前后期散文的支配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五四小说中的抒情不再完全依附于叙事而存在,而直接成为小说内容的构成要素。思想解放潮流为其抒情特征的形成提供了深层动力和现实基础,而文学观念上对情感的推崇,成为其抒情倾向生成并被强化的直接艺术动因。  相似文献   

4.
“五四”浪漫抒情小说普遍带有感伤的成分。感伤主要表现为“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反映了浪漫主义者的青春人格和叛逆精神。“五四”浪漫主义小说家的风格各异,显示了不同的个性和文化背景。郁达夫等先驱者对于浪漫感伤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战词与南渡词同以外族入侵为背景,其主旋律却存在着高亢与低抑的不同。这种差异应当归之于特定的时代所采取的不同对敌政策,以及作者所选取的不同的抒情角度。总体上说,始终如一的抗日路线是现代抗战词激扬奔放的根本原因,而南宋朝廷的屈辱苟安带给词人的则是抑郁悲凉之痛。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元嘉诗歌的情感基调--"忧愤"与"激荡",并从此时士、庶地位的沉浮和诗人的人生际遇入手,揭示形成这一情感基调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7.
《红烛》和《死水》分别是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新诗创作的结集,两本诗集在抒情基调和风格方面演变轨迹非常明显,其演变主要表现为从情绪热烈到情绪节制,从浪漫化到现实性,从偏向个体性到重视普遍性。它深刻地反映了闻一多在诗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方面的进展,是客观社会环境的强烈刺激、近代英美诗风的直接影响和整体美学思想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认为“艺术的最大要素”,是“美与情感”.在郁达夫那里,美与情感互为表里、不可或缺,彰显了小说现代化的品格.美与情感的交响,带来郁达夫小说抒情艺术的三大特征:其一,以抒情的方式刻画人物;其二,用抒情的笔调描绘景物;其三,按抒情的要求安排结构.郁达夫抒情小说以独特的审美形态,表现出一种创造的活力和新鲜的风貌,为现代小说文体的革新和构建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话语基调是情景语境中决定人际意义的情景变项、文中以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词为语料,以话语基调模式为基础,分析了其就职演说中社会基调和交流基调在语义及形式主义体现,揭示了演说者如何通过遣词用句达到实现政治意图的目的,旨在为解读政治语篇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话语基调是交际双方身份特征与关系的体现。在经贸英语信函交际中 ,话语的正式程度倾向受公司类型的影响。由交际目的所引发的对方主导型倾向在词汇 ,句子结构的选择方面得到体现。而对同一收信人就同一话题发出的不同信函也会因为交际过程中话语基调的动态变化具有不同的言语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丁玲的小说在激越、昂扬之下,还始终流露出忧郁感伤的情绪。具体表现为:找不到归宿的绝望与感伤;“革命”与“恋爱”冲突中的困惑与忧思;暴力高压下的凄苦与悲凉;政治语境下的愤懑与委屈。其小说的忧伤色调显示了丁玲创作的情感化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抒情文本情感具象化,常常通过隐喻这一修辞手法来实现。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应来自不同的领域,隐含着某种妥帖的相似性,具有较大的项外次空间距离和较小的项内次空间距离,并以情感为基点建立起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话语基调为言语参与者提供说话的根基。在表达请求言语行为时,双方都要遵守与之相关的社会基调和交际风格的约定,求得请求言语的表达不会损伤别人的"面子"观。作者通过对话语基调和言语策略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说话双方如何委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文艺作品无法回避的表现内容.小说作为一种长于叙事的文体,其情感的蓄积与感发,是评价小说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世纪之交的文学在展现当下情感的时候,多取一种回望感怀的姿态.戏仿因为对应着一本正经的生活现实,其潜藏幽微而以谐谑出之,更具有一种讽喻效果.官场情感作为官场语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探索人性轨迹和行为范式两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滁州西涧》并非一首纯粹纪实的诗歌,它描写了诗人韦应物春末时节在滁州西涧的所见所闻,并巧妙地将无奈和伤感融入了景色描写之中,句句皆景语,又皆情语,情景交融得十分紧密。本诗流露了诗人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既有对个人遭遇的忧愤,又有对时代风雨的感叹,还有对自己无所作为、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也有暂时走出郡阁逃离繁忙公事的释然,情感基调总的来说是凄凉无奈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享有“一代才女”的盛誉。她有着渊博的学识,显赫的家世,美满的家庭,比起同时代的许多女作家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但是,从她的诗歌中却能读出浓厚的“孤独”情感,这种孤独的情感包括成长中的孤独、爱情中的孤独和病痛中的孤独。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的情感诗论与五四新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探析了华兹华斯的情感范畴,以及华氏诗学观念和诗艺特质对我国五四新文学作家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证实了华氏诗学理论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文学新的抒情传统。自然描写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情感氛围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抒情方式包括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等等,运用的手法是传统的情景关系,一是移情,二是象征。中国现代小说的自然描写是一种情感话语,也是一种社会话语,是现实生活的审美符号。  相似文献   

19.
诗歌大厦必须靠情感的力量支撑.情感在诗人写诗之前就已经存在,并经过诗人的调动成为创作力的主导.诗人独特的情感经验成为编织情感空间的主要材料,而情感张力的大小,则体现在呈现于文本之上的文字组织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合作倾向.读者能感受到的并也愿意与之配合的情感倾向,说明情感空间具有扩大的可能性,反之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情感空间.优秀的诗歌,其情感潜流流出地表的应该是冰山一角,而背后的情感载体更为厚重.空间距离的存在,使得文本的情感组织得以保鲜,既不会过分浓烈,同时也会有适当的神秘感,“远方”因此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意象.诗人的情感经验有可能转变为诗歌创作时的情感素材,而情感素材汇集起来便是一股情感的力量,不同的情感素材将汇集成不同的情感力量,孤独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刘继明小说的精神趋向是现代性的,他在小说中所展示的个体的崩溃、理性的毁灭是其悲观基调的外涉.本文从刘继明小说的精神气质、叙述方式、情感基调入手,指出:刘继明在思想脉络上是现代性的枯守者;叙述方式上采用多视野融合、相互解构、虚构图画来进行创作;情感基调方面隐含了恐慌感、失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