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变迁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唯物史观理解为经济决定论,源于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仅从生产方式看待社会历史的变迁不够全面,需要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社会历史。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并体现为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化同实践一样构成了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化不仅是结果更体现为人的自由本性的创造。当把化等同于实践时,唯物史观就得到了一种新的阐释,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就是化的变迁,新时期的化哲学也就是一种化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深描是格尔茨民族志实践最为核心的方法论路径。作为一种发展成熟的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它不但有着长期而卓越的民族志实践作为支撑,而且透过格尔茨极富深度的理论反思,我们还能从中探寻到其背后深刻的现象学哲学根基。对格尔茨人类学思想中这种现象哲学根基的深入挖掘和梳理,不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格尔茨人类学思想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当下形形色色的后现代民族志理论和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贝尔用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两种特殊文化模式的命运来"拷问"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显示了他的聪明和狡黠。其实,只有唯物史观才能对这一问题作出科学解答。马克思在构建自己的文化理论时,走的是一条与"文化史观"不同的道路——唯物史观。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必须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共同体,有着各自的运行轨迹,但都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殊途同归,有着共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方的人生物性差别不大,但文化却相去甚远。显然,文化变迁是一个始终伴随人类的恒常运动,文化变迁研究也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文化变迁的动力与变迁层次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但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卡力岗人的文化变迁始于宗教信仰,其文化变迁梯度与变迁防御层次表现为从精神到制度再到物质,这种适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变迁和防御层次,使我们了解到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变迁的规律性,验证了马克斯.韦伯的“价值决定论”。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推动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在于推动着各国制度的变迁,这些重大变化极大地降低了要素结构、制度选择与政策体系对不同国家的重大影响,各地区间要素结构与交易成本的差距趋于收敛。但由特定文化所决定的文化终极影响力、本地文化的根植性、文化的信息传播价值和文化的学习价值的差距却依然存在,文化成本的差异成为决定区位竞争优势进而主导制造强国变迁的深层因素"。世界工厂"的变迁历程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陈宝良 《中州学刊》2012,(2):137-141
明代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滥觞于成化、弘治年间,正德时期则是前后变化的分水岭。自正德以后,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转向,政治结构及政治氛围的变化,"社会流动"的加速及其对等级制度的冲击;还是思想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儒家传统价值观念面临新的挑战,儒学的平民化与教育的通俗化,知识分子主动参与通俗文化与出版物的商业化,无不说明明代是一个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与回族都是元代进入云南的少数民族,并且形成了相同的与汉民族杂居的地理分布特点。在新的地理环境中出现的文化变迁也存在诸多共同之处。明清时期,这两个民族在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向,两个民族的文化变迁也因此出现了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兵团文化随着兵团"三化"建设(即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屯城戍边"理念的兴起,现代化元素开始涌入兵团人的生活世界,其文化空间——屯垦发生了广泛的变迁:居住空间的变迁,兵团民具的变迁,群众广场文化活动的变迁。兵团文化变迁是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现代化结果,可是在变迁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文化"碎片化"的出现。人口迁移和流动速度过快,分布状态分散不匀,由此带来了文化上的"飞地"与"插花"现象;兵团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格局的影响;兵团职工急剧下降,新职工和民工并不完全认同兵团文化。  相似文献   

9.
元朝的统一与南北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朝的入主中原及最终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先后导致了文化田的变迁。首先,其灭亡金朝后,形成北方以大都和东平为主的两大不同特色的文化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亚文化特征。其次,在其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后,随着在战争中对南方文人、典籍、文物等的搜罗及后来寻访遗逸等行动,造成更大规模的南北文化变迁。由于这次文化变迁是在元朝疆土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使以大都为中心的文化,还表现出某些胡文化的特色,而江南文化经过这次洗礼之后,别更多地表现出审美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文化格局对后来的明清乃至近现代,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历史变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有着根本性的依赖。但是其并不简单地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而变迁,其中需要一些必要的中介因素。政治文化的变迁可分为向上的变迁和向下的变迁两种类型。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对于当代的政治文化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在面临着自我更新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应该说家庭消费文化的变迁 ,是我国政治宽松 ,经济发展 ,文化交流 ,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消费文化所发生的转变 ,我们不难发现 ,家庭消费文化范式的不断发展与更新 ;家庭消费结构的现代转换 ;家庭消费文化中自我意识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不能不说是最本质的 ,它不仅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在改变 ,也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当然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也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的出现 ,这也是值得理论界去思考并加以正确引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作为历史文化有形和无形的遗留,古村落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被重新充分地认识起来,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古村落质朴的原生态风貌和隐藏在其中的民间文化氛围都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古村落文化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正向某个方面演变,而在诸多的外力中间,旅游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对古村落文化的发掘起到促进作用,过度的旅游开发能使古村落文化的存续陷入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4.
刘举  庞立生 《天府新论》2014,(2):133-139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5.
赵立行 《学术研究》2001,(10):103-108
经济制度的转型总是伴随着文化观念的变迁.随着西欧商业复兴和商人阶层的形成,一种新的商业精神在社会中形成,它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精神形成极大的反差,并成了继后的文化变迁的主旋律.其中教育从教会垄断走向世俗化,新的经济价值观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则对商业精神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以商业精神为中心的文化变迁为以商业为本的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亲密关系发展的总体趋势由传统的角色中心型向个体化亲密型转变。在文化濡化与涵化、国家政治经济自上而下改革以及个体能动性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下,文化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影响到亲密关系。未来亲密关系研究应当发挥文化敏感性在解决亲密关系理论的文化普适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亲密关系研究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并且亲密关系研究需要注重现实中人们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国家制度与社会个体类同,都需要类型的归依与认同,都具有自我的范畴化与刻板化。制度变迁的本质是制度本身对"(who)我是谁"、"(what)我是什么样的"以及"(how)我要怎么做"等问题的不断追问,是"输入-输出-修正-再输入"的政治系统循环,制度在认同变迁中或自我强化,或自我转型,或向其他类型穿越。我国的文化体制以模仿苏联模式起步,中间走了不少弯路,后来不断在改革中自我调整,终于走出一条自觉、自信、自强的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呈现为自我范畴化—刻板化—自我范畴再调整的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18.
语言变迁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属于文化 ,语言变迁反射文化变迁早在本世纪初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索绪尔就曾指出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而且它又是一切社会现象中人类唯一从祖先传给后代的最基本信息”。而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 ,语言不仅离不开文化 ,而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都不是静止的。语言的“社会性”说明 ,语言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发展 ,而是与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系统的方方面面发生着纵横交错的联系 ,并不时地受到存在于语言本身之外的社会诸要素…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文化的变迁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转向,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了长时间的碰撞和交融、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体系,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和深层内涵,典型地体现了文化的互渗特点。作为客观因素和条件,沟通和交流的路线如茶马古道、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各个时期的驿道以及其他通道都作为文化之路起了重要作用,对藏族文化变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连 《江海学刊》2012,(4):177-181,239
文化记忆是一套可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和仪式系统,它以客观的物质文化符号为载体,以超越日常生活的距离为特征,其客观化的制度性表征是社会身份固化和群体认同的重要来源。在传统社会,文化记忆对维护王朝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实现道德教化以及建立意义世界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社会改变了文化记忆的形式和载体,并使其具有了大众参与和市场化的特征,文化记忆的价值和功能开始受到挑战。作为古老文明现代转型的国家,中国的文化记忆研究具有极为难得的样本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